馮遠征:這輩子能在人藝舞台上演戲 怎樣都值得

央廣網 發佈 2022-06-23T16:29:54.841272+00:00

今年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北京人藝先後推出了《雷雨》《譁變》等經典劇目線上推送以及導賞、劇本朗讀等院慶活動。

今年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北京人藝先後推出了《雷雨》《譁變》等經典劇目線上推送以及導賞、劇本朗讀等院慶活動。網友紛紛留言:「感謝人藝讓我們共享經典戲劇之美」「從一部部作品中感受到『人民的劇院、藝術的殿堂』的恆久魅力」。活動在線上掀起熱潮,累計播放量達1.4億人次。

1952年夏天,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70年來,北京人藝上演了古今中外不同風格的300多部作品,打造了一部部經典,滋養了一代代觀眾。與此同時,形成了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奠定了其在中國話劇領域的獨特地位。70年後的今天,堅持「人民性」「民族性」「時代性」的北京人藝,依舊「為人民而歌,與時代同行」。

「戲比天大」「人民藝術」,北京人藝在你我心中是怎樣的存在?近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馮遠征接受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朝花夕拾》節目的專訪,講述他與北京人藝的故事。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馮遠征(圖片來源:北京人藝)

在人藝舞台上演戲,怎樣都值得

說起自己與北京人藝的緣分,馮遠征回憶,第一次了解話劇是在電視裡,看的是北京人藝創作的《王昭君》;再後來,是講述「待業青年」群體的《絕對信號》,當時讓也在待業的他看得淚流滿面;而真正使他萌生想到北京人藝演戲這個想法的話劇,是《小巷深深》。再後來,看得多了便迷上了,迷上了舞台藝術表演,到人藝演戲的願望更加強烈了。馮遠征說,「如果這輩子能在這個舞台上演戲,怎樣都值了」。

1985年,馮遠征參加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招生考試,並順利通過。因為喜歡舞台藝術,喜歡人藝的話劇,所以選擇了北京人藝。馮遠征說,「現在想想,當時的決定很英明」。

說到進入人藝當演員,馮遠征很興奮,他說,「我是話劇演員,我屬於人藝,是人藝接納了我」。馮遠征認為自己非常幸運,「這是不可想像的」。在他心裡,北京人藝是一個殿堂級的劇院,是他心中的最高目標,「我覺得我一輩子為它工作也好,貢獻也好,都是值得的」。

馮遠征(右一)在話劇《茶館》中(圖片來源:北京人藝)

是人藝教會了我「人」和「藝」

談起自己參演的第一部戲,演的第一個角色,馮遠征記得很清楚。20世紀80年代,剛到北京人藝不久,他就被導演夏淳從學員班選中出演話劇《北京人》裡的「曾文清」。這是他在人藝舞台上飾演的第一個角色,當時又激動又忐忑。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排練時,一個撩門帘子的動作,他就重複了一上午。他很困惑,於是找導演請教原因。導演告訴他,這需要體驗生活,嘗試在生活中穿著劇中人物的服飾體驗生活。於是馮遠征按照要求,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一身「曾文清」的裝扮,做所有事情。時間一長,馮遠征就感覺這件大褂已經長在了自己身上,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是把頭髮梳得鋥亮,每天穿著圓口布鞋去排練。後來,他發現夏淳導演再也不說自己的問題了。從這件事上,馮遠征認識到演員與角色的關係。他感慨道,「在導演身上我學會了真正創作人物的過程,它不是簡單的背詞,而是如何去接觸人物,完成角色的塑造。這種潛移默化間一點一滴地雕琢,大概就是北京人藝的工匠精神。」

馮遠征參演《北京人》劇照(圖片來源:北京人藝)

當被問及覺得自己何時「修煉」成為一名合格的話劇演員時,馮遠征說,「我沒有概念,就是一步步走,讓自己踏實。對於話劇來說,它需要長時間去打磨。」在打磨中,馮遠征笑稱自己從演員變成了「老」演員。他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演員的人生感悟不一樣了,當塑造的人物活在他身上的時候,表演就越來越少了,到舞台上便成了一種高級的表達。他說,「在人藝,先繼承,再突破。」

馮遠征主演《司馬遷》劇照(圖片來源:北京人藝)

有關演戲與做人,馮遠征說,「在人藝,我們更提倡『一棵菜』精神。一棵菜,有菜心、菜幫、菜根、菜葉……在人藝的舞台上,無論主角、配角、龍套,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馮遠征說,人藝的「一棵菜」精神也奠定了人藝劇目的水準,它使每一個角色,每一個龍套,在舞台上都有光彩。

這棵「菜」不僅包括了演員、導演、編劇、還包括了舞美等各個行業。「戲比天大」是人藝的原則和底線,而「一棵菜」精神則是指角色不分大小、行業不分貴賤。因為完成一部話劇演出,所有的人都要緊緊抱在一起,這樣才能形成結實、新鮮的「菜」。馮遠征看來,「不要光看一線的演員,其實每一位人藝的工作人員,他們都在為演出貢獻力量,都是為演出保駕護航的一份子」。

為青年演員心中種下「人藝人」的種子

面對老中青演員疊代更新的問題,2019年12月,在北京人藝「表演學員培訓班」停辦30多年後,馮遠征提出再次開班,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培養一批青年演員。

通過到藝術學院表演專業畢業的演員中挑選學員,並進行「壓縮式」培訓,把兩年的課程壓縮到一年,讓他們迅速接受、慢慢消化。經過一年的「傳幫帶」,學員們進步很快。馮遠征說,「藍天野、呂中、濮存昕、宋丹丹、吳剛、岳秀清、龔麗君等表演藝術家給他們上課,這種經驗很難得」。

談到北京人藝對學員的甄別制度,馮遠征說,沒有具體標準,但「他們的表演是否能夠融入人藝的舞台非常重要」。與角色相契合的演員「可遇不可求」,且「人藝的舞台上很多彩,每個人物都需要在舞台上放光」,所以學員並不一定要好看,但長相要有特點,在表演上要更「人藝化」。另外,馮遠征還希望學員們要演「人」。他說,「人藝有句老話,『不會演戲的演戲,會演戲的演人』。到人藝必須要有這種觀念的轉變,必須完成說人話、演真人的過程」。

馮遠征在《日出》排練現場指導青年演員(圖片來源:北京人藝)

即將退休的馮遠征,對北京人藝充滿了感情。他說眼看著孩子們成長起來了,北京人藝往後20年的演員梯隊快要搭好了,預想的計劃完成了,人藝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職業精神將由他們接續下去。

經典的誕生需要真正走到生活中去

70年幕起幕落間,北京人藝始終向著「要辦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風格的話劇院」這一目標不斷前行,近十年來,更是堅持以創作優秀作品為中心,守正創新,傳承發展。

馮遠征認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是具有開創精神的劇院,它開創了中國戲劇民族化的道路,用中國人能夠理解的語言演繹話劇。在保留經典劇目的同時,北京人藝還創作了一批貼近時代的作品,運用現代化設備、採用新編排形式、加入新生代演員,「這也是人藝一以貫之的創新精神,它一直在往前走,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馮遠征說,「如果不創新,我們就會落後於時代」。

《日出》劇照(圖片來源:北京人藝)

走過70年,為何一代代的觀眾依然愛看北京人藝的話劇?馮遠征給出的答案是「以人民為本、以觀眾為本」。以他執導的新版《日出》為例,馮遠征說,「要讓觀眾覺得這些人物離我們很近,有現實生活中的影子,能夠產生共鳴和共情。我要讓他們感受到似乎生活中能夠找到這樣一個戲劇情節,或這樣一個人物,可能就活在你的身邊。」

監製:郭靜 白中華

記者:程穗兒 孫魯晉

編輯:殷宇堃 程穗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