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夏憶冬奧!普通人身上,奧林匹克這樣留下烙印

光明網 發佈 2022-06-23T17:43:16.716155+00:00

從炎炎夏日到雪花飄飄,幾個月前,在北京舉辦的冬奧會給了一群人近距離接觸奧林匹克運動的機會,如今一百餘天過去了,他們怎麼樣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23日電(記者 王昊)6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奧林匹克日。它旨在鼓勵所有人不分性別、年齡或體育技能的高低,都能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從炎炎夏日到雪花飄飄,幾個月前,在北京舉辦的冬奧會給了一群人近距離接觸奧林匹克運動的機會,如今一百餘天過去了,他們怎麼樣了?

「我希望以後能夠在國際體育組織裡面工作」

國際奧林匹克日這天,蘇芝琳還在為她的期末考試忙碌。她開玩笑說:「懷念那段不用學習的快樂時光。」

蘇芝琳指的是北京冬奧會期間在閉環內當志願者的日子。雖說暫時不用學習,但她每天依然非常忙碌。

作為北京體育大學的一名在校生,蘇芝琳於北京冬奧會期間在國家體育館冰球比賽新聞發布廳做助理志願者。工作並不輕鬆,因為要照顧全球觀眾的觀賽時間,這裡的重要比賽大多晚上才會開始,最晚的一次,凌晨2點才結束一天的工作。

蘇芝琳。受訪者供圖。

「從設備調試到跟運動員溝通,我們所有人打起十二分精神,沒有一個人懈怠的。」回憶起那段時光,她語氣裡面隱約透露出自豪。

在脫下冬奧志願者制服的那一刻,蘇芝琳心中「悵然若失」。「冬奧給我帶來了非常美好的回憶,認識了非常多的好朋友,增長了非常多的見識。除了有不舍的感情,也有對未來生活的嚮往。我們冬奧志願者也是各行各業的人才,可以說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結束隔離後,蘇芝琳回到學校,繼續她的學業。談及現在生活中的冬奧元素,她笑著說:「冬奧紀念品算嗎?」當然,北京冬奧會帶給她的影響不止於此,她說自己深切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體育的力量。

蘇芝琳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我還跟冬奧期間認識的很多人保持聯繫,大家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我現在的學院是國際體育組織學院,我希望以後能夠在國際體育組織裡面工作,讓其中出現更多的中國面孔。」蘇芝琳說。

「這段經歷讓我與曾經的自己變得不一樣」

冬奧期間,蘇芝琳和很多中外媒體記者接觸過,其中或許就有林傑。作為攝影記者,他在北京冬奧會期間穿梭於北京賽區的各個場館,拍攝的項目包括冰壺、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滑雪大跳台等。

他在閉環內最常見的形象,就是身上掛著兩部相機,外加一個和手臂差不多長的鏡頭。有時候坐班車的記者數量多,上下車的時候得尤其注意保護這些機器。整個冬奧會期間,林傑就這樣「負重」前進。

林傑的照相機。受訪者供圖。

閉幕式那天,是他唯一沒有報導任務的一天。林傑早早來到鳥巢,和文字記者們坐在一起。

「開幕式的時候,我在五層看台的攝影位,那裡看不到鳥巢的煙花,所以我格外期待閉幕式的煙花。當鳥巢里的燈光暗下去,『天下一家』的煙花照亮夜空,我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情緒,既快樂又悲傷,既激動又平靜。」林傑說。

北京冬奧會結束後,林傑經歷了隔離期,回家已經到了三月。他把組委會贈送的冰墩墩窗花貼在了窗戶上,鑰匙鏈上也掛著一個小小的冰墩墩。

林傑在閉環內拍攝的圖片。受訪者供圖。

林傑說:「現在我看見冬奧運動員或者冬奧會的相關消息會更留意一些,我參與了北京冬奧會,這段經歷讓我與曾經的自己變得不一樣了。如果有機會,我希望還可以真正看一場夏奧會的比賽。」

「一定要去現場看巴黎奧運」

和林傑一樣期待夏奧會的,還有田悅。雖然她只在屏幕前看了北京冬奧會的比賽,但參與感卻不比別人差。

整個北京冬奧會期間,「小谷」「小蘇」成了她微信當中出現頻率極高的兩個詞。在谷愛凌吃韭菜盒子登上微博熱搜後,田悅覺得這種食物可能有好成績buff,所以連續幾天堅持吃。她說:「為了小谷的比賽,我拼了。」

田悅與朋友的聊天記錄。受訪者供圖。

除此之外,希望中國隊鴻運當頭而在家噴紅色的香水,這對田悅而言已經是日常操作了。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好朋友一起守候在電視機前,連麥看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賽。齊廣璞奪冠時的興奮和替賈宗洋惋惜的惆悵還未散去,就被房間濃度過高的香水嗆到。

北京冬奧會結束後,田悅依舊關注著中國冰雪健兒的一舉一動,期待著他們的下一次亮相。她同樣對夏奧項目很感興趣,國際奧林匹克日這天,田悅盤算著,自己什麼時候能去現場看一場擊劍比賽。

田悅與朋友的聊天記錄。受訪者供圖。

田悅曾和朋友一起討論巴黎奧運會的開幕式,「在塞納河上,太酷了。」她說:「如果巴黎奧運會的時候疫情得到控制,我一定要去現場看,希望到時候不是一個人去。」(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