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滿清十大酷刑》原型:清末奇案 楊乃武與小白菜

一點微不足道的正能量 發佈 2022-06-23T22:18:54.633133+00:00

雖然電影本身屬於限制級,但影片中的故事原型其實比電影本身更值得關注——清末著名冤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楊乃武生於道光十六年,餘杭縣餘杭鎮人,於同治十二年中舉 。

1994年由王晶導演的電影《滿清十大酷刑》在香港上映。雖然電影本身屬於限制級,但影片中的故事原型其實比電影本身更值得關注——清末著名冤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楊乃武生於道光十六年,餘杭縣餘杭鎮人,於同治十二年中舉(時年三十三歲) 。小白菜原名畢秀姑, 餘杭倉前畢家塘人, 早年喪父, 母親改嫁給小販喻敬天, 秀姑隨著母親到了喻家。後來嫁給了豆腐店的幫工葛品連。

按理說,一個整日鑽研四書五經的讀書人,和一個豆腐店夥計的媳婦,是不太可能產生交集的,但巧的是,在同治十一年,小白菜夫妻倆搬進了楊乃武名下的一間新房,成了楊的「租客」,楊乃武便成了小白菜的房東。

又因為葛品連平日裡外出幹活,總是早出晚歸,一來二去,楊乃武與小白菜就有了接觸的機會。在那個禮教大防的年代,已婚婦女跟其他單身男性接觸是很容易被傳「閒話」的。果不其然,鄰里街坊的閒言碎語讓葛品連不勝其煩,最後夫妻倆決定搬出楊家,另尋其他住處。

不幸的是,就在二人搬走後不久,葛品連便身染重疾,暴斃身亡。去世的時間是,同治十二年十月。就在縣令劉錫彤打算與仵作一同前往現場驗屍時,遇到了一位當地的鄉紳,並從他口中聽到了關於「楊乃武與小白菜有染」的傳言。

冥冥之中,一個「姦夫淫婦謀害親夫」的故事開始在劉縣令心裡生根發芽。

屋漏偏逢連夜雨。仵作的接連幾處「失察」,直接讓「病亡」變成了「中毒身亡」。而劉縣令在接受了這個「故事設定」後,就開始不斷發力,把案情朝這個方向引。

一開始,小白菜當然是不承認自己與楊乃武合夥害死了丈夫的,因為這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可在劉縣令的幾番酷刑折騰下來,小白菜難以忍受,只得承認自己與楊乃武有姦情,並下毒殺死了丈夫葛品連。

與此同時,劉縣令又命人私下聯繫了當地藥鋪的錢掌柜,授意他承認「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賣給小白菜砒霜」。本不願牽連此案的錢掌柜,為了保命,也只得照做。

對於楊乃武,劉縣令不好直接動刑,因為在那個年代,讀書人一旦考取了功名,那就是「天子門生」,輕易打不得。但劉縣令心裡知道,如果不對楊乃武動刑,他是不可能承認自己的「罪行」的。於是,他以辦案為由,親自給朝廷打了個報告,要求「革去楊乃武的舉人身份」,最終居然得到了皇帝的批示!

就這樣,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樣,在酷刑之下,「屈打成招」!一樁「謀殺親夫」的冤案就此坐實:楊乃武被判斬立決,小白菜被判凌遲處死。

如果故事到此結束,那「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名氣就不會像今天這麼大了。該案離奇就離奇在:兩人最後都活了下來,「冤案」得以昭雪。

翻案過程,一波三折。

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讀書」一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楊乃武不僅能讀書識字,還考上了舉人,家境當然不一般。因此,在案件判定後,楊家立刻動用自己的「人脈」,讓眾多江浙士紳聯名上書,使「冤情」繞過地方,直達天聽。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在大清的律法下,各級官員名下出現冤假錯案,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以縣令一級為例,如果將本不該處死的罪犯,判成了「死罪」,那該縣令也要按死罪論處,其上級也將按照隸屬關係的遠近,受到相應處罰。

但這樣一來,就導致地方官員為了自己的仕途,「官官相護」。哪怕看出來案情有疏漏之處,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儘可能維持原判。這樣既省事,又安全。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民間的聲音有多大,在「向來無此慣例」的情況下,要想直接讓中央審理此案,就必須由當權者主動站出來,打破慣例。那麼,是誰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發聲了呢——是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不只是考慮到江浙士紳的影響力。她還發現,無論案情在上報到哪一級官員,他們審理的結果都毫無二致,且過程十分粗糙。說白了就是應付了事。而地方官員之所以敢這麼做的原因,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

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不得不仰仗大量的湘淮籍本地將領,結果導致了日後地方權臣的實力與日俱增(典型例子如曾國藩),甚至屢屢「先斬後奏」,讓慈禧恨得牙根痒痒。

而具體到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朝中也形成了以中央官員為首的「翻案派」和以地方實力派為代表的「維持派」。兩派通過鄉里師生、同門故友等擴大自己的社會聯結,互相明爭暗鬥、一時僵持不下。

比如案件平反過程中,四川巡撫丁寶楨就曾跑到刑部大發雷霆,說此案如果要翻,地方將無人再敢做官。弄得刑部一時騎虎難下。

好在這時,四川監察御史王昕上呈了一道很有分量的奏摺,他在奏摺中指出,許多地方官員在審理案件時,「徇情枉法,罔上行私,顛倒是非」,這分明是看聖上尚且年幼,太后垂簾聽政,因此「藐法欺君、肆無忌憚」……「且恐此端一開,以後更無顧忌,大臣倘有朋比之勢,朝廷不無孤立之憂」。

正是這份奏摺,直接讓該案由「法律問題」變成了「權力博弈」。再聯想到以往地方實力派的「獨斷」「輕慢」行為,慈禧最終下定決心,通過平反此案的方式,打壓地方勢力,並對涉案官員進行追責。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創辦不久的《申報》對該案件進行了完整的跟蹤報導,起到了一定的「輿論監督」作用,對案件的平反做出了貢獻。

最後,我想說的是,「沉冤昭雪」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反映出的重點,其實在於封建社會的「法律」具有極強的人格性,其本質永遠都是「人治」而非「法制」。而封建社會的這種「人治」,就必然會出問題。

歸根結底,楊乃武與小白菜能撿回一條命,只是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博弈的結果。

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兩人出獄時的照片,從圖中不難看出,他們已經被折磨得神情恍惚,形同枯槁,臉上沒有一丁點生氣。顯然,在經歷了牢獄之災後,兩人的精氣神已經被徹底「吃掉了」。

今日的我們,能有更加平安幸福的生活,正是因為我們從歷史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刨除「人治」,尊重法制。而法制的維護,更需要每個人,每個國家都出一份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