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可怕的2歲(Terrible Two)

多才多藝吾皇肉肉 發佈 2022-06-24T05:23:35.003204+00:00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青春期很緊張,在心理學上,這是人發展的第二個叛逆期。實際上,最值得我們花心思的不是在青春期,而是Terrible Two(可怕的2歲)這個階段。2歲左右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也是孩子意志形成的關鍵期。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青春期很緊張,在心理學上,這是人發展的第二個叛逆期。實際上,最值得我們花心思的不是在青春期,而是Terrible Two(可怕的2歲)這個階段。2歲左右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也是孩子意志形成的關鍵期。之所以很多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第二輪叛逆,要不就是在Terrible Two被抑制,沒有實現意志整合。通常,在2歲不能成功「叛逆」的,一定會在青春期再來一輪。而男孩直接表現為對抗、攻擊,而女孩大多會軟反抗、攻擊轉向自身(抑鬱症)。


從社會精神分析學派埃里克森的理論,這個階段屬於兒童期,孩子的主要內心衝突是實現自主與羞愧、懷疑之間的矛盾。還在在這個階段很想實現自己的意志。如果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事,他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主性和個人的經驗。


我在家長課堂分享的時候,經常會舉這個例子:有一杯很燙的開水放在桌子上,2歲的孩子噔噔噔跑過去,想要拿起來。作為家長,大家的經驗是怎樣的?


有家長說:避免孩子燙著,把水拿開。

有家長說:讓孩子去體驗,燙著了,他下次就知道不能碰熱水了。

有家長說:耐心告訴孩子,那是燙的,不能碰,把孩子帶走。


我現場邀請了8對家長來扮演:「家長」與「孩子」。當然,扮演「孩子」的那位參與者感觸一定是最深的,因為他/她有了一次機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回到一個2歲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家長把開水拿走,「孩子」的扮演者說:感覺很失落,想著下一次還是要去碰一下那是什麼。


當家長沒有理會孩子,讓他去體驗,結果被燙著了,「孩子」的扮演者說:感覺很痛、害怕,同時也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忽略自己。


當家長只是耐心告訴孩子不能碰,並被帶走,「孩子」的扮演者說:感覺那個熱水很神秘,還是想找機會再去試試,或者趁家長不注意的時候再去試試。


最後一對扮演者的做法是:家長陪伴在「孩子」身邊,按照「孩子」的意願,引導「孩子」觸碰熱水杯的邊沿,去感受什麼是溫度,如果「孩子」感覺燙,可以迅速把小手離開,帶孩子去用冷水沖洗。


「孩子」的感受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體驗內心的訴求,體驗到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在父母那裡是被允許的、自由、被愛的,同時也學會從父母示範的安全的方法(冷水沖手)來解決問題。


所以,學習心理學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們要知道原理在哪裡。


而不同的流派在這個階段的解釋,以及應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客體關係學派的馬勒,她的理論是在這個階段孩子重要的是完成分離個體化。孩子會慢慢從探索中孵化出來,然後去實踐自己的訴求。然後慢慢實現與自己、與客體的和解,從而整合內化所有的內在成像,最後形成客體恆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給家長製造很多「麻煩」,比如有些孩子好像要把家都拆了,把玩具都拆了,或者過家家,像最近看到視屏上很多小朋友扮演醫護人員給家裡排隊的小玩具做核酸檢測……都是孩子在完成探索和分化的階段。如果家長阻止孩子這樣做,孩子就會喪失一次現實檢驗的機會。我們很多大人,即使自己年齡很大了,父母也很老了,可是我們發現很難理解父母,很難接受父母,甚至有時候我們也很不喜歡自己……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和解」。其實很多人在分離個體化的過程中,是沒有完成「和解」這個階段,這個內心衝突不是長大才有的。


在自體關係學派科胡特的理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的人生歷練是遇到恰到好處的挫折。2歲正好是一個人自我誇耀的高光時刻,也是自戀「爆棚」的年齡階段。所以經常很多家長說,孩子是家裡的「小太陽」,大家都圍著他轉。我們也會發現,孩子是過了3歲以後,才慢慢發展出「你」「他」。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什麼東西都是可以應有盡有,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做什麼事情都會有大人承擔後果,「啃老族」「巨嬰」基本上是在這個年齡階段養成的。就是,父母捨不得讓孩子經歷適當的挫折、挫敗。有家長問我2歲的孩子要不要去接受早教?還是儘量放在家裡多呆一些時間?從理論上來講,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專業上我們是建議可以讓孩子去的。這個階段是感統訓練的非常重要時間,同事也是孩子社會化探索人際關係的重要時刻。孩子會發現,他在環境中,自己不像在家裡,是唯一。他可能沒有那麼被「圍著轉」,他會遇到關係的挫折和挫敗感……有經驗的老師會陪伴孩子一起面對這些挫敗情緒。這為孩子在化解分離個體化過程中產生的分離焦慮是非常重要的經驗習得。


從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理論,2歲是肛欲期。肛欲期是一個很重要的衝突就是控制與反控制。或者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也可以稱為「順從與控制」的內心衝突。而成人後基本上有強迫症的人(無論是強迫思維或者強迫行為),都是在肛欲期出了問題。我今天一早起來看到的央視花了2年的追蹤的那些「問題少年」,我隨手寫下概念分享:家明的爸爸是屬於權力型投射性認同。而權力型的人都是控制型的,這位爸爸也是在2歲的時候,在反控制的過程中形成的焦慮。所以,我們看到他的底層思維是「扭轉」「糾正」。他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控制在手裡,到生命最後10秒他都不放棄這樣做。他的喪失感很強,對挫敗有很深的焦慮。因為不怕喪失,不畏懼挫敗(失敗)的人,是不需要控制什麼的,事情該怎樣就怎樣就好了。那麼,什麼樣的人會有這麼強的畏懼喪失感和挫敗感?他的焦慮源來自於:害怕喪失客體的愛或者是害怕喪失客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