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讀《論語》第五章總結

文光歷史 發佈 2022-06-24T06:53:53.159506+00:00

《論語》第五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對於當時許多人物的評價。從這一章中,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人物行為,來體會儒家思想,從孔子的評價中學習到生活智慧。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論語》第五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對於當時許多人物的評價。從這一章中,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人物行為,來體會儒家思想,從孔子的評價中學習到生活智慧。

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看人要看到多方面要素,今天有多少父母都非常勢利,只盯著兒女對象是否有錢,而看不到其它的東西,看不准人從某種角度來說,自身修養就有問題。孔子可以安心將自家的女兒嫁給他看好的人,即使那人是囚犯,他也有足夠的信心,認定他沒事,足可見孔子的厲害之處。

2.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道理通人心,只要是真理必然可以服人,我們自己沒認識到真理,就要向別人的道理學習,看看能否啟發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道理,辨別道理,吸取道理。以這樣的心態看人,君子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3.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孔子曾經講過「君子不器」看來這子貢還是不能算君子啊!為什么子貢不能算君子呢?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和他商人的特質有關,簡而言之為「重利」。

4.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人們往往只重視外在表象,看到人家穿著好,說得好,就心生嚮往,學習這些表象,可孔子告誡我們,做人要實在,「焉用佞?」說得那麼好幹什麼呢?

5.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孔子這回讓漆雕開去嘗試做官,應該也是認為漆雕開能力夠了,但是漆雕開很謹慎表示自己沒有做好準備,這樣的態度使孔子很放心,抱持著這樣的態度為官至少可以保身避險,比之前主動要學習為官的子張穩妥的多,我想這也是孔子欣悅的主要原因。

6.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我們知道後世儒家,在中國傳續下去是程朱一脈,心學不能被政府所容,心學的許多大儒真的漂洋過海到了日本,這也間接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維新。不知道孔子老人家如果知曉,會作何感想。

7.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這三個人都很有能力,軍事、內政、外交各有不同,雖然他們各自能做好自身所長,但還無法判斷他們是否能達到「仁」。看人要全面,生活中人們往往就會因其人一處優點而完美化其人,反之,我們自己也要注意,不能憑藉自身一處優點就自鳴得意,須知距離完美還差的遠呢!

8.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為什麼一個混得開的人,比不上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呢?因為儒家看重的是品格修養,而不是財富多寡。之前我們講過儒家的終極目標「仁」,這是一種人生狀態,誰能更接近仁德的狀態誰更優秀。

9.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孔子的理想是君子風度,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浪費時間白天睡覺顯然是不符合這樣的理想。孔子還特別提倡人要踏實篤行,不要花言巧語,所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宰予顯然也不符合。

10.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答案就顯露在這「你無法判斷自己所想一定正確」這句話中。無論你是想行惡獲利,還是想行善積德,一定都是要明確自己所思的想法是正確的才行,可是這世界無限複雜,誰又能說自己的想法就絕對正確呢?既然不能,莫不如就捨棄欲望,與天地融為一體,順時而做,順心而行,不執著於自己的大腦,謹遵天地號令而動,這就是存天理,儒家的終極核心就是那句「存天理,去人慾。

11.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做事還是以己方之利為著眼點,不能站在全世界的角度行事,所以孔子曾說子貢只是「瑚璉」,在孔子眼中,子貢還算不上君子,他今天所說的道理,他自身也不能踐行。

12.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人性、天道很廣,每一個人都應該堅持持正心、走正道,並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內在精神。在追求儒家「仁」的道路上,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顏回一樣聞一知十,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在事上煉,去感悟,去通曉道理之真諦。

13.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正好可以作為人們學習的好榜樣。學一件,行一件,實際踐行所學,沒學會第一步,絕不學第二步,由此才能徹底通透,知行合一。我們總說要經世致用,理論聯繫實際,但是具體怎麼聯繫,怎麼踐行呢?子路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

1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圉掌管著衛國外交,屬於衛國的實權派人物,他能夠做到不恥下問,這正是身居高位之人的學習之道。孔圉本身聰敏,卻還能夠虛心接納別人提給自己的意見,這種行為就可以得上「文」了,因為善學者,文必成矣!

15.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身居高位或帶領團隊之人,若能恪守這四條,說不定你的成績會超過子產。

16.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稅(zhuō),何如其知也? 」

儒家一向反對迷信,這種觀念已經成為了我們中國人骨子裡的精神,我們從來不信神,別看有些人好像皈依了某某宗教,但是真心信奉的恐怕寥寥無幾。我們重視改善自己的內心,知行合一,憑藉自己的力量行事,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神明。

17.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我們之前說過儒家終極核心就是「去人慾,存天理。」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表現,明白自己的使命,坦然做事,不求收穫,認識到了自己的人生意義,就不會患得患失,不以物喜,走好自己的路就行了。

18.崔子弒其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看起來簡單,在實際的生活中非常難,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下決心離開污濁之地,人們往往會為各種外物所牽制,明知前途黑暗,也要一條道走到黑。

19.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再斯可矣」就是思考兩次就夠了,人世間哪有什麼完全之事呢,我們的大腦又不是計算機,不可能全部照顧周全,有時候過分思慮並不可取,過分思慮很可能滋生欲望,瞻前顧後,最終喪失掉自己的磊落之心。

20.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在殘酷的政治生活中,寧武子裝傻充楞,他本來聰明睿智卻不願意表現出來。寧武子的行為是一種保身之法,在政治昏暗之時,國家政策往往會出現不可理喻的做法,難道是上位者不知如何治理好國家嗎?顯然不是,原因是人人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導致國事亂上加亂,錯綜複雜。

21.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是說冉求志大才疏,能寫出好文章,但卻不知分寸,容易做出出格之事。孔子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論語》以後還會有關於冉求的記載,冉求甚至遭受到了孔子逐出師門的危機,這些以後會談到。

22.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孔子之前就曾說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人總提過往惡事沒有意義,反而還可能有害於自身,只要不是非提不可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說了。因此,不念舊惡既是一個人的自身修養,也是一種實用的哲學。

23.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耿直之人,不畏懼別人評價,只憑藉著是非曲直行事。在生活中人們往往都不耿直,喜歡的不直說,不喜歡的也不顯露,這都是有私心的表現,一個人需要有耿直之心,同時也要擁有智慧,這二者互相併不矛盾。

24.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這種情況就比較常見了,討厭一個人,可往往又因為各種外事遷就,不敢表現出來,還假裝和他歡樂地相處,這從某種意義上講和上面的巧言令色差不多。這樣做無非是內心有欲望,何苦如此呢?不如放開真性情,正視真實的內心,這樣的狀態才是真快樂。

25.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的志向追求,和我們今天大不相同了,我們今天說到志向多是指具體事物,比如,要掙很多錢,要開豪車,住豪宅,成為某某行業的成功人士等等,可我們的古代聖賢們根本不看重這些,他們始終將志向追求放在自身修為上,甚至於古人所謂的「學」,就是指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在古人看來只有提升自己的精神修為才算得上是學,而這「學」的最高成績就是「仁」,孔子還說過「知者利仁」,你若真有智慧是個聰明人,那就應該千方百計的去提高自己的修為,去達成仁的狀態,追求別的目標都算不得什麼。

26.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人都很難接受是自己的錯誤,這是人之常情,今天這句話顯然是孔子的一句無奈嘆息。我在沒讀到過這句話之前,我也曾有過懷疑,難道儒家的這些道理,那些聖賢們真的能做到?直到看到這句話才明白,他們也做不到,所以你做不到也不必過度自責,人畢竟在肉體上和禽獸無異,我們窮極一生,只為能在關鍵時刻做到一次意義上的人,能達到一次高尚的「仁」那就算是成功了,因為克己不倦,人而為仁的狀態,本來就是人生最困難的一項使命。有的人天資好,生而知之,自然容易些,有些人天資差,困知勉行,自然就更難些,但無論怎麼樣,那成「仁」的目標不能變,人生意義之路其實也只能這樣走,沒有別的選擇。

27.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關於孔子愛學習,有一個非常傳神的故事,傳說孔子和師襄子學琴,學習了一個曲子很久都不願意換,師襄子很奇怪就問孔子:「你總彈奏這一個曲子不覺得枯燥嗎?」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覺得孔子可以了,想教他更多的內容,可孔子卻說:「我還沒有探究出此曲的作者,還不算學透。」又過了很久,孔子彈奏此曲已經進入到了化境,師襄子驚嘆,問其有何體會,孔子答到:「我知道這曲子的作者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起身謹拜孔子之後讚嘆說:「此曲正叫《文王操》。」

歡迎大家多多批評探討,讓我們一起來品讀《論語》一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增強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

文光讀《論語》119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