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大《Acta Materialia》:揭示鈦合金斷裂動態再結晶及相變機制

材料material 發佈 2022-06-25T13:25:39.004133+00:00

β-Ti合金良好強韌性主要是由於變形過程中同步激活的多種變形機制,包括位錯滑移、孿晶誘導塑性(TWIP)、相變誘導塑性(TRIP)。目前β-Ti合金的變形機制已經被大量研究,但是其斷裂機制確極少收到關注。在前期工作中,研究團隊已經發現Ti-12Mo (wt.

β-Ti合金良好強韌性主要是由於變形過程中同步激活的多種變形機制,包括位錯滑移、孿晶誘導塑性(TWIP)、相變誘導塑性(TRIP)。目前β-Ti合金的變形機制已經被大量研究,但是其斷裂機制確極少收到關注。在前期工作中,研究團隊已經發現Ti-12Mo (wt.%)合金在准靜態拉伸斷裂過程中,剪切帶內的劇烈塑性變形可以使鈦合金剪切帶內的溫度瞬間上升至1250–2450°C,導致斷口附近出現局部熔化及動態再結晶。


針對該合金斷裂過程中的動態再結晶現象,南京工業大學輕質材料中心與比利時法語天主教魯汶大學、安特衛普大學合作,通過用FIB在Ti-12Mo合金斷口的不同區域切透射樣品,隨後採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中配備的旋進電子衍射技術(自動晶體取向成像,ACOM-TEM,通過標定衍射斑獲得納米晶取向)揭示Ti-12Mo斷裂過程中的動態再結晶機制。相關論文以「Shear banding-activate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during quasi-static loading of β-metastable Ti-12 wt % Mo alloy」發表在Acta Materialia上,L. Choisez博士與南工大丁立鵬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比利時法語天主教魯汶大學P.J. Jacques教授為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5422004694


在本實驗中,首先在合金斷口表面至芯部4個不同位置切透射樣品,這4個區域分別對應斷裂的不同階段。在TEM明場像觀察時,發現斷口最邊緣的S1區域內,斷口表面出現了纖維狀的晶粒組織,而斷口內部為細小的變形組織,而在S2、S3和S4區域,斷口最表面出現了尺寸100-200nm的等軸晶粒,而斷口內部依然為變形組織。通過分析不同區域內等軸晶粒內部的取向變化,可以判斷連續再結晶是斷裂過程中的主要再結晶機制。在絕熱剪切帶拓展的最初階段,由於切變應力較小且溫度升高較小,表面晶粒會逐漸旋轉並與切邊方向平行,同時產生一定量的動態回復。而隨著切應力的不段增大及溫度升高,斷口表面會出現連續動態再結晶,形成等軸納米晶,同時再結晶區域的ω析出相會首先溶解並再次析出。以上發現豐富了β-Ti合金的斷裂機制的認識。


圖1 (a) Ti-12Mo斷口組織形貌,(b-e) 斷口不同位置的放大圖,圖中顯示FIB取樣位置,(f) 斷口表面至芯部形貌。


圖2 斷口4個不同位置(S1, S2, S3, S4)的TEM明場像,除S1外,其他樣品表面均形成等軸納米晶。


圖3 S1區域(切變區)的ACOM-TEM像以及對應的極圖。


圖4 S3區域(過渡區)的ACOM-TEM像以及局部的大小角度晶界分布圖。


圖5 Ti-12Mo合金斷裂過程中的動態再結晶機制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