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

中國報道傳媒視窗 發佈 2022-06-26T01:16:05.755601+00:00

6月22日,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作為2022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的版塊之一,本次論壇聚焦實現聯合國海洋十年「物產豐盈的海洋」和「可獲取的海洋」願景,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圍繞海洋感知核心技術及產業化開展學術研討,推動海洋工程科技創新。

6月22日,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作為2022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的版塊之一,本次論壇聚焦實現聯合國海洋十年「物產豐盈的海洋」和「可獲取的海洋」願景,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圍繞海洋感知核心技術及產業化開展學術研討,推動海洋工程科技創新。

本次論壇以「感知海洋、認知海洋」為主題,邀請國內外海洋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學者共40餘名嘉賓參加,為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鏈和產業鏈提供智慧「錦囊」,為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產業項目市場化共謀發展路徑。

國家海洋局原副局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理事長王飛在致辭中提到,涉海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地感知海洋、認知海洋,在物產豐盈的海洋中獲取創新創造靈感,在複雜多變的海洋環境中尋找海洋工程創新的突破點,向海洋進軍,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林明森表示,通過此次論壇舉辦,放大青島海洋科研優勢,強化科技資源共享,助力山東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以高水平海洋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會上,20位嘉賓從海洋信息、水下通信、傳感器件、海洋網絡等方面作了精彩報告,展示了「感知海洋」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名譽所長吳有生在題為《海洋裝備技術的重點發展方向》報告中指出,海洋裝備是支撐海洋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和安全保障事業的「脊梁骨」,並全面分析了我國當前在海洋裝備領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梳理了「綠色、智能、深海、極地」等方面最值得關切的前沿技術和重點發展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日祥作了題為《探秘深海——環球深潛計劃》的報告。他認為,光纖檢測技術在陸地已經得到長足的進步,通過深潛,在海底布設光纖檢測網絡,檢測板塊應力變化,將有助於解決板塊運動驅動力和地震預警等重大科學問題。

此外,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以河,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侯一筠,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王曉浩等專家分別圍繞「雙碳」戰略下綠色低碳海洋工程材料發展、2022東海黑潮多時空尺度變化規律及其與陸架水交換雙向通量研究、高校儀器學科和海洋結合的思考和探索等主題作了交流發言。

作為2022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版塊之一,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的舉辦,既是貫徹落實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部署的其中之意,也是大力提升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換的發展之需,將有效推動海洋「高、精、尖」領域的務實交流與合作,助力青島西海岸新區打造加快建設國家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

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海洋經濟科技創新為特色,建成啟用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等重點院所,30餘項關鍵技術全球領先,全球最大噸位級「海上石油工廠」、首台雙燃料船用發動機等高端裝備走向世界,全力打造青島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核心引領區、山東海洋強省先行區和海洋強國戰略新支點。(孫格格 劉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