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墮胎裁決引發恐慌:無望的抗爭與黑暗的啟幕

中國新聞週刊 發佈 2022-06-26T02:51:52.615329+00:00

就密西西比州一件墮胎權案件,美國最高法院做出裁決。保守派法官以6:3的優勢投票允許該州禁止女性在懷孕超過15周後墮胎,更推翻1974年最高法院做出的「羅伊訴韋德案」判決,認定墮胎權並非美國憲法蘊含的公民權利,允許各州立法禁止墮胎。

2022年6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口中的「悲慘日」。就密西西比州一件墮胎權案件,美國最高法院做出裁決。保守派法官以6:3的優勢投票允許該州禁止女性在懷孕超過15周後墮胎,更推翻1974年最高法院做出的「羅伊訴韋德案」(Roe v. Wade)判決,認定墮胎權並非美國憲法蘊含的公民權利,允許各州立法禁止墮胎。

美國是判例法國家,最高法院的裁決很少推翻自己的先例,通過推翻先例而剝奪既定個人權利的判決更為罕見。此案因而震動美國及全球。

最高法院的判決激起全美的抗議浪潮。圖/網絡視頻截屏


拜登發布聲明,稱這是「錯誤的決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及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等外國政要均在第一時間發聲,表達遺憾與擔憂。在力挺墮胎權的民主黨大本營加州,司法部長邦塔宣稱「法院的判決是無恥的、史無前例的、危險的,將把美國帶回黑暗時代」。

讓法律界擔憂的是,最高法院的新判決可能僅僅意味著「黑暗時代」的啟幕。過去三十年間由自由派法官設立的涉及公民權利的先例,如今都有被重新審查與推翻的風險,最終觸及每一個人。

一份糟糕的判決?

由保守派法官阿利托撰寫的多數意見判決書長達213頁,與美國《政客》雜誌今年5月提前曝光的草稿無實質區別,緊緊圍繞「我們認為必須推翻羅伊案和凱西案」展開論證。

1969年12月,命運多舛的德克薩斯州21歲女孩諾瑪·麥考維第三次懷孕。屢遭性暴力的她希望墮胎,但百年來美國各州均禁止墮胎。在兩位年輕律師的支持下,麥考維以法定假名「羅伊」向地方法院起訴德州法律違憲。案件上訴至最高法院,大法官們於1973年以7:2投票判定,女性在懷孕的一定期限內墮胎屬於憲法第14修正案保護的隱私權,不受外部因素干涉和阻撓。此後,美國各州逐漸放寬墮胎禁令與限制。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共和黨爭取保守選民的「新南向」運動興起,墮胎權與美國政治極化捆綁,成為共和黨-保守派與民主黨-自由派團結、分化選民的焦點議題,「推翻羅伊案」亦成為越來越多的保守派法官就職後的目標。但在歷次相關判決中,無論法院整體是保守派或自由派居多數,多數法官仍支持遵循先例。1992年,最高法院在凱西案中全面審查作為先例的羅伊案,認定應當繼續遵循,這份判決被自由派法律人視為定論。

在本次判決中投票推翻先例的保守派法官們,當初在獲得提名後接受參議院聽證時,也都被議員問及對羅伊案的看法。他們中的多數人都認可這是一項經過前輩法官再三論證的重要判例,但並未承諾不會重新審查這一先例。其中,巴雷特法官多次指出,羅伊案並不是公眾毫無爭議的「超級判例」。

蓋洛普民調2022年5月的最新數據顯示,35%的美國民眾認為墮胎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合法,18%的民眾認為墮胎在大多數情況下合法,32%的民眾認為墮胎在少數情況下合法,13%的民眾認定墮胎完全違法。分歧的現實成為判決書推翻先例的出發點。

然而,判決書由此展開的法律論證卻充滿爭議。執筆者阿利托法官適用「憲法原教旨主義」學說,宣稱「憲法沒有提到墮胎,任何憲法條款都沒有隱含地保護這種權利」。對此,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研究員約瑟夫·布拉斯指出,憲法第九修正案早已指出,憲法的權利清單「並非詳盡無遺」,連刑事司法中的無罪推定權利也不在其中,依據憲法精神延長這份清單本就是法院的責任。

事實上,美國法律界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已形成多種廣受認可的墮胎權論證方式:羅伊案以來的法院判決將之置於多條憲法修正案提及但未列舉的「個人隱私權」項下,一些憲法學家則以「強迫婦女違背自己的意願繼續懷孕」類比第13修正案的「非自願奴役」,從而論證禁止墮胎違憲。

在深入墮胎具體問題的論證中,阿利托倒退得更遠,使得公眾質疑法官與平民群體的「階級差距」。凱西案判決書指出,女性平等參與經濟社會生活的能力「得益於控制自己生育的能力」,但本次判決書卻以「任何人都難以評估墮胎權對婦女生活的影響」簡單否定之。最年輕的法官巴雷特在法庭上的表現更得到「何不食肉糜」式的嘲諷。她問律師:懷孕和養育帶給女性的「母性負擔」,「不應該由『安全港法』(允許父母在嬰兒出生後3天內將嬰兒轉交給作為『安全港』的公益機構)解決嗎?」

著名憲法學家、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教授安德魯·科佩爾曼直言這個問題「非常愚蠢」,但還是給出詳細解答:懷孕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不可逆,生下並棄養嬰兒更會給女性帶來心理上的永久性創傷。此外,如果墮胎被禁止,作為「安全港」的寄養系統每年將被超過 80萬名嬰兒「壓得無法呼吸」……

雖然爭議重重,但判決書仍下定結論:羅伊案判決從一開始就「大錯特錯」,並「產生破壞性後果」。判決書將兩黨紛爭引發的墮胎權矛盾怪罪於先例,認定羅伊案判決「加深了分歧」。並以前述憲法原教旨主義論述為基礎,決定「是時候聽從憲法,將墮胎問題交還給民選代表了」。換言之,判決並非禁止墮胎,而是認定憲法不保護墮胎權,從而將決定禁止、限制或許可墮胎的權力交還於各州。

這份粗糙的判決書未得到全部保守派法官的認同。卡瓦諾法官在個別意見中對憲法存在「隱含權利」持肯定態度。首席大法官羅伯茨的個別意見則顯示,他曾試圖調和保守派法官們的立場,認為法院可選擇僅維持密西西比州的墮胎法,而將是否徹底否定憲法中的墮胎權問題留給未來,但未能成功。

判決發布後,密蘇里成為第一個宣布觸發墮胎禁令的州。截至北京時間6月25日上午8時,阿拉巴馬、阿肯色、肯塔基、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密蘇里、北達科他、俄亥俄、俄克拉荷馬、南達科他、田納西、德克薩斯、猶他、懷俄明等至少14個州的禁止墮胎法案已被觸發,絕大多數均屬共和黨陣營。在一些州,相關法案不僅規定禁止墮胎,也賦予本州司法部對實施墮胎的女性和幫助者提起刑事訴訟的權力。

最高法院的判決激起全美的抗議浪潮。圖/網絡視頻截屏


一場無望的抗爭?

毫不意外的,最高法院的判決激起全美的抗議浪潮。自一年半前的「國會山暴動」後,持防爆盾的警員於6月24日再次布滿華盛頓街頭,面對高聲抗議的人群。現場記者看到,諸多國會議員神色恍惚或憤怒,一些議員不顧安保阻攔走入示威者中。人們的矛頭一邊指向最高法院,一邊也指向拜登政府和民主黨:既然判決書在5月已經泄露草稿,自由派為何未能阻止這一結果發生?

著名憲法學家、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法學院教授列文森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判決自2020年開始就成定局。當時,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已經提名了兩名反墮胎的保守派法官,在當年的同類判決中,推翻羅伊案先例已經只差一票。

2020年9月18日,自由派法官金斯伯格突然去世,使川普在11月的大選前夕突然增加了一次提名最高法院法官的機會。時任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法官的巴雷特成為候選人。憲法學教授出身的她是「適格」的法官,法律界拿不出像樣的反對理由。但她也是典型的保守派法官和堅定的反墮胎人士。一位熟悉她的法律界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巴雷特有七個孩子:五個親生的,兩個是從海地領養的。她的親生子之一患有唐氏綜合徵,但她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列文森指出,五年來,兩黨頻繁改變參議院議事規則,將表決最高法院法官提名人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票變為二分之一「簡單多數通過」。這導致雙方都不再尋找名望最高、中立溫和的法官,而是偏愛能明確「站隊」的「適格」候選人。本次判決書法律論證粗糙,再次反映出新任法官們的學養不逮前人。2020年就職的卡瓦諾法官在本案口頭辯論時泛泛列舉最高法院推翻先例的歷史,連保守派陣營也批評他「忽略區分出那些與本案同類的先例」。至於巴雷特,被提名為聯邦法官前,她是一名憲法學者,但絕非有建樹的憲法學家。曾被她在論文中多次引用觀點的列文森說,當時自己從未注意到她的任何觀點。

未能阻擊巴雷特就任法官後,民主黨及自由派通過法院投票維持羅伊案先例已無希望。2022年5月初,最高法院的判決書草稿突然泄露,釀成美國司法史上罕見的泄密事件,保守、自由陣營相互指責對方系罪魁禍首,至今紛爭不休,成為「羅生門」。值得注意的是,參議院民主黨人藉此機會尋求通過立法將羅伊案先例編入成文法。但即使受外界輿論壓力,共和黨參議員仍團結一致,使參議院僅有一席優勢的民主黨人無法獲得編入法典所需的60票門檻。拜登的最後一次嘗試宣告失敗。

自此之後,白宮開始每周召開多次會議,討論判決書發布後的應對之策。由於國會立法途徑無法走通,拜登政府內部提出通過總統行政令、包括宣布全國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等方式對抗判決「落地」。但一些幕僚指出,這些行政措施很快就會被各級法院判定違法,反而會被共和黨人利用,批評拜登政府「行政擴張」。直到判決書已經發布的今日,政府如何應對,在白宮內仍未有定論。為白宮提供建議的喬治城大學公共衛生法學教授拉里·戈斯汀暗示,拜登「可能讓他的支持者大失所望」。

另一邊,民主黨的選戰團隊響應迅速。6月24日當天,民主黨高層競選委員會即發起全國性志願組織,以「確保美國人擁有將憤怒轉化為行動所需的工具」。美國媒體披露,民主黨正將志願者力量集中於中期選舉最關鍵的「搖擺州」。除了已觸發墮胎禁令的「紅州」,多數「搖擺州」的墮胎政策調整也還在「搖擺」中。賓夕法尼亞、密西根、亞利桑那、維吉尼亞和威斯康星將成為兩黨在州一級墮胎立法中博弈的焦點。

不過,本次判決引發的全民抗議浪潮能否轉化為民主黨的選票,尚難判斷。此前,分析多預測,11月的中期選舉中,民主黨將至少失去參議院與眾議院之一的多數席位。最新民調顯示,雖然55%的民主黨選民表示墮胎權案增加了他們的投票動力,但美國選民整體並未因本案而調動起投票積極性。超過六成的選民表示,當前蔓延全美的通貨膨脹是他們更關心的問題。

布雷耶等自由派法官發布的意見指出,這一次,民主黨和自由派選民已無退路:這份判決書中「最具威脅性」的是「沒有任何內容阻止聯邦政府在全國範圍內禁止墮胎」。換言之,如果共和黨政府再度上台,「美國女性面臨的問題不再是要去紐約或加州墮胎,而是要去多倫多墮胎了」。

最高法院的判決激起全美的抗議浪潮。圖/網絡視頻截屏


一根支柱的倒掉?

羅伊案先例被推翻,會對美國社會產生何種影響?有研究預測,羅伊案被推翻後的第一年,會有10萬左右的美國女性想要墮胎而不能,另一項研究顯示,孕產婦死亡率將因此上升至少20%。但法律界更擔憂的是,羅伊案只是「保守法院」推翻公民權利相關先例的開端。

自由派法官布雷耶、索托馬約爾和卡根在6月24日發布的反對意見中指出,「沒有人相信這幫多數派會覺得此案完結就算完成了他們的工作」。作為「呼應」,保守派法官托馬斯在同日發布的個人意見中羅列了一系列涉及已婚夫婦避孕權利、同性婚姻合法相關的先例,宣稱最高法院在未來應重新審查這些判決,「有責任糾正這些先例確立的錯誤」。

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阿齊茲·胡克指出,保守派法官們下一步的目標將和共和黨的「政治優先事項」相結合,重點審查涉及槍枝管制、性少數群體權利、族群仇恨犯罪、入學平權法案、「歐巴馬醫改」等話題的先例。

這些先例與羅伊案的共同特點是,都涉及蘊含於憲法中但未被明確列出的公民權利,且這些權利都與「個體做自己身體、生活的決定」相關。當前,多個與上述議題相關的案件已經進入法院流程。考慮到最高法院有自主選擇案件的權力,剩下的先例何時被審查也只是時間問題。

本案判決公開後,民調顯示已有66%的美國民眾贊成對最高法院法官增加任期限制,另有45% 的人贊成將法官數量從9人擴展到11人或更多。設置最高法院法官任期需要制訂憲法修正案,短期內並無實現的可能。專家指出,這事實上顯示出美國法院體系已經受到了公眾的嚴重質疑。

列文森因而擔憂,如果上述一系列先例都被顛覆,未來「持自由主義立場的民眾不再願意向最高法院尋求幫助」,這意味著將有至少一半美國國民對失去了對美國「三權分立」中「最穩固的支柱」——司法體系的信心。學界更擔憂,民主黨和自由派中的偏激進聲音會因此掀起反對最高法院的「新民粹」浪潮,造成社會進一步分裂。

「終有一天,法院將不再被民眾視為合法,這並非不可能。它的裁決將被忽略。畢竟,它沒有自己的執法機構或軍隊。」巴爾的摩大學法學院教授金伯利·韋勒說。

如何阻止這些悲劇發生?南德克薩斯法學院憲法學教授喬什·布萊克曼指出,唯一的希望是三位自由派法官能否與保守派法官們形成妥協。本案判決顯示出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和保守派法官卡瓦諾都有成為「溫和派」的「潛力」。布萊克曼認為,如果自由派法官們能「犧牲」一部分自由主義立場,團結兩位保守派法官形成5:4的「中間多數」,有希望維持部分先例。

亦有聲音認為,本案只是個例,美國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尚未「墮落至此」。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至今,川普及其盟友共提起62起挑戰選舉結果的訴訟,但被86名州法院和聯邦法院法官駁回,這些法官中的過半數都是川普和共和黨提名的人選。威斯康星大學法學院院長丹尼爾·托卡伊因而指出,法官依然是美國民主的「最後一道防線」。

記者:曹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