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心香一瓣丨寧海城古今暢想

浙江日報 發佈 2022-06-26T02:56:45.922116+00:00

浙江新聞客戶端 浦子在浙東寧海與三座蔥蘢的山、一條清冽的溪相遇,是幸運的。山是躍龍山、飛鳳山、崇寺山,溪是洋溪。三座山之間的縣城上千年,而這一條穿城而過的洋溪上億年也不止。踏青,在於一座縣城有古典、現代、未來三種色彩,心就釋然,有了春意。古典壯哉,古城寧海,有古典範兒。

浙江新聞客戶端 浦子

在浙東寧海與三座蔥蘢的山、一條清冽的溪相遇,是幸運的。

山是躍龍山、飛鳳山、崇寺山,溪是洋溪。三座山之間的縣城上千年,而這一條穿城而過的洋溪上億年也不止。

踏青,在於一座縣城有古典、現代、未來三種色彩,心就釋然,有了春意。

古典

壯哉,古城寧海,有古典範兒。

隨行的小黃是規劃設計的行家,他說,古人建城考慮的是五行陰陽理論和風水學,古縣治建在一個中間高南北低斜的小山坡上,既利於排洪,又利於防守;南環大溪,水勢蜿蜒,作為生命源泉。更在躍龍山上建造一塔。塔下即東去的洋溪,鎮水口,興人文,障水捍門,使得塔與城與山水,共同構成層層環供山水空間,藏風聚氣的格局。

從東邊拾階登到文峰塔下。萬曆十年(1582年)為寧海縣令黃淳所建的它,在這裡已經孤勇地立了整整440年。在文峰塔豎起前的宋代,除了規範的縣治建築處,僅坊就有十一座;主要公共建築有妙相寺、城隍廟、放生池等。公共景觀的營造史上有名的是:縣圃中岸幘亭、舫齋等景觀;歷代知名的景觀蒲湖,內有湖心亭、書舫洞、紅石板長堤、五孔橋等。

「明嘉靖中,倭屢入寇」,縣令林大梁請築城牆。先是五門,分別是靖海門、迎薰門、登台門、拱辰門、望闕門。清時又增了登瀛門。城牆外新挖了護城河,通城門處架設吊橋。一橫兩縱構成主要街巷丁字的骨架。

上千年的節奏,沉悶,遲緩,卻由於獨特的文化放起光彩。我的耳際仿佛飄起文人雅士的吟詠之聲。來到縣城西邊崇寺山(清泉山)時,鄉賢方孝孺發出感慨:「然人於高遠誠得奧美而樂之,則其樂有不可既者,世顧莫肯自至,而每用心卑且近者,何也?以易至者為足樂,夫豈天下之真樂哉?而予於此游也,豈不足為學道之戒也哉!」方孝孺抒發常人之不發之情,其情懷卻在世人之上。

國畫大師潘天壽也在爬山。1921年暮春,他寫《獨游崇寺山桃林》六首,曰:菜花黃綻鵝兒[冉][羽],苔色綠明豹子斑。正是江南風景好,尋春一笑便登山。其時潘天壽從杭州返回寧海,在縣城以方孝孺世稱「正學先生」命名的正學高小任教。那是他走向大師的第一步。

崇寺山上,就是西門內的柔石故居。故居不遠處是正學高小,柔石也在這裡做過教師。他身上的骨氣,就是這座山上薰陶滋養的。

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遊記》開篇「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

這一片地域,正是寧海縣城的文明發祥地。質樸的市民,稱職的官員,構成了這塊山間土地的基礎,而方孝孺、潘天壽、柔石等縣域精英,共同組成了高峰。縣城的古典色彩,就是他們描繪的。

現代

快哉,寧海現代,更有現代味兒。

從建縣開始,縣城的布局基本未動。改變縣城區域的標誌性事件,是從人民大道的修建開始的。更大的改變是行政區域的重大調整,即「三鎮合一」,把北部幾個鄉鎮包括橋頭胡鎮和梅林鎮都囊括在城關鎮。後來,又成立了躍龍、桃源、梅林、橋頭胡四個街道。街道皆為城內。

規劃決策的制高點位移,東有妙峰山,西有九龍山(九炮龍山),南有星嶺山(狀元峰),北有段空山,從兩個點擴大到四個點,城市的參照物變了,決定了大中山作為城市中點。天明湖作為城中湖(調蓄湖)應運而生。

在寧海縣總體規劃中,城市空間結構為:「一軸三片八組團」,形成多中心、開放式、生態化的山水城市。

一座城市前所未有且不可抑制地變化了。

路寬了。這是一個城市平面拓展標誌。不僅路寬,而且不斷增長,終於拉起了城市的骨架。

樓高了。這是一個城市立體拓展成就。從最初的寧海大廈,再到廣播電視大樓和會展中心,外環路新世紀環島樓群,再到環球中心等,一座大樓剛落成,馬上被另一座大樓趕上。

橋多了。修建南門大橋、范家大橋,新建興寧廊橋,一條顏公河就有了中山橋、正學橋、時代大道顏公河大橋、興海北路顏公河大橋等。

公園多了,呼吸變得舒暢;閣、樓和塔多了,城市增加了詩意。

學校和醫院是全城最好的建築。第一醫院、中醫醫院、婦幼醫院搬遷新建,寧海中學搬遷新建……城區內所有學校修建後煥然一新。

這些年最為成功的創新文化旅遊活動是中國(寧海)徐霞客開游節,對外知名度有了顯著提高。潘天壽故居和柔石故居修繕保護,寧海平調·耍牙和十里紅妝、泥金彩漆工藝等得到良好保護。

上千年一貫制的古城突然從物質形態上發生巨變,在人的文化上、心理上和各種社會關係上,都有所觸動和改變。

這一點,縣委書記滕安達早就想到了。他著重與我聊的是兩個問題:首先是城市化建設中,建設與文化保護兼顧的事,後者尤其重要,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光有一堆建築不是現代化的城市。其次是以往的城市往北推動,忽略了城市南部的建設。而「三山兩岸」區塊是寧海城市根脈,人文薈萃、歷史厚重,但現狀略顯零亂,全縣人民對這個區域提升改造很有期待,需要大幅度大力度補上。他說:「我對縣城的理想追求:東美麗、西通達、北時尚、南文化。」

未來

喜哉,寧海未來,這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希望和理想。

在躍龍山上,縣自然資源規劃局副局長徐偉忠指著山腳的洋溪水,透露了「三山兩岸」工程項目的初步設想。這個規劃區域從人民路以南、東西南山體以內,大概26平方公里。

我們從這裡引水入城(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將從黃壇水庫引入),恢復老城區的水系。引入的水將到達桃源河和蒲湖,恢復蒲湖、桃源河、玉帶河歷史水系。再選擇合適地段意向性標識護城河、廣度河(宋)、荷花池。保護現有泊所塘,對其水質、周邊環境進行整治,開放為公共空間。保護老城現存老井,將老井作為老城的空間記憶。對於已消失但無條件恢復的其他歷史水系建議進行就近標識。

同樣,採用意向性恢復的手法,在原東門、西門、北門、南門位置預留空間,設計為綠地廣場,以方便各種恢復展示。

城垣格局與縣城中心的保護也是採取這個辦法。

在躍龍山東邊,我們看到隔溪而立的飛鳳山。兩山即將相聯,竟然有兩大方案。一是如彩虹一般飛架兩山,很有現代色彩。二是在山腳溪上設計過溪石墩,親水貼近自然。

眼下,從飛鳳山腳下直到與工業強鎮黃壇鎮接壤處,洋溪南岸直到南部山體為止,縣裡已確定這塊土地規劃開放的定位,即大力發展休閒、文化、教育體育等項目。建成後,將為整個縣城奉獻一座寧靜溫馨的後花園。

最後一個採風點是崇寺山和山腳的徐霞客古道。在橫照的夕陽光芒中,作家們看到,在崇寺山的北麓,在原來已建成的十里紅妝文化園、東方藝術博物館的基礎上,正在建設人行街等配套設施。山的南麓將發展以徐霞客為主題的文化旅遊項目。在徐霞客古道上邊,正在規劃建設雙水未來社區和雙水村安置小區(包括台地公園)。

可能看到了我嘴角的微笑,有作家問,浦子,你暗自在樂什麼呢?

這裡是未來社區呢,我說。

眾皆有笑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