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鎮留影 | 1945年的漢口大智門火車站天橋

人文武漢 發佈 2022-06-28T07:14:22.258807+00:00

據《武漢市志·大事記》記載:「1983年1月11日,市內第一座人行天橋在漢口武聖路南側道口建成,投入使用。」


原創 胡全志


武漢市最早的「天橋」是哪座橋呢?據《武漢市志·大事記》記載:「1983年1月11日,市內第一座人行天橋在漢口武聖路南側道口建成,投入使用。」這裡說的是過馬路的人行天橋。


又有人說,武漢最早的天橋是武昌蛇山的天橋。蛇山天橋是1936年建的,也不是最早的。據我考證,武漢最早的「天橋」是大智門火車站的天橋,是1932年修建的。


2021年,我在撰寫「漢口最早的天橋及鐵路邊生活記事」(發表於《檔案記憶》2021年第2期)一文時,想找一張比較理想的天橋照片,硬是找不到。前不久,無意翻閱《威爾克斯的中國攝影集》近千張照片時,竟然發現了它的航拍照片,心中為之驚喜。


1945年大智門火車站及附近的天橋航拍照片原圖


這張照片清晰度相當高,判斷飛行高度在800米以下,約700米左右,路上行人及投影隱約可見。拍攝的時間大約是下午兩三點鐘。


天橋的位置與我記憶中的一致,在天聲街和公安街之間。寬度約2米多不到三米,廂式。共有三組主橋墩,由鋼筋混凝土建造。住在火車站鐵路兩邊的居民,經常從這裡「翻天橋」走近路。


住在解放大道球場街到三陽路的老居民,沒有不知道天橋的。但是,這座橋在1983年給拆除了。時至今日,建於解放前的三座鋼筋混凝土天橋:大智門天橋、江碼天橋、蛇山人行天橋,無一倖存。



1945年大智門火車站及附近的天橋航拍照片標註圖


在這張照片中,證實了一件事,「鐵路里」與「鐵路外」的差別。「鐵路里」的地勢相對比「鐵路外」要高個一兩米。這種高低落差從黃浦路一直延伸到循禮門,在武漢劇院背後的京漢大道上觀察最明顯,原鐵路路基比鐵路外的地平線高出整整一層樓。


在這張照片中,大智門火車站背後的地勢落差很明顯,鐵路外的水淌子多,所以,一般情況下,鐵路外有蚊子鐵路里沒有蚊子也是正常的。當然,解放後,鐵路里「熏蚊子」「滅四害」(蒼蠅、蚊子、臭蟲、老鼠)等愛國衛生運動比鐵路外的效果要好,蚊子確實少些。大家想想看,有一條河叫黃孝河,顧名思義,是可以通往黃陂和孝感的,住在黃孝河一帶的居民,蚊子等害蟲總是與人為敵。80後基本上不知臭蟲為何物了。


說到衛生條件,六七十年代,街上麻子多,癩痢多,酒糟鼻多,霸眼多,聾啞人多,小孩子流鼻涕的多,所以,麻子、癩痢、霸眼、鼻涕蟲等,都成了人們的外號。除了這些以外,臉上、胳膊上、腿上搽藍藥水、紅藥水的也多。就算當時是個美女,也不敢掀起裙子,否則,腿上斑斑點點見不得人。大約到了80年代,這些情況才開始好轉。現在,帥哥、美女隨處可見。由此說明,戰爭是可怕的,帶來的後遺症也是難以想像的。


1945年航拍照片中,解放大道還沒有開闢,市六中(上智中學)和解放公園一帶,都還是郊區。到70年代,現在的西北湖,以前就是兩個寸草不生的光湖,不過,可以游泳,踩在水底一腳泥。


過去,判斷城與郊有一個直觀標準,凡是馬路邊鋪有花崗岩馬路牙子的街道,就是城裡,反之是城郊。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戰爭中,大智門火車站背後的厘金局洋房著火


我們的城市是經歷過戰爭創傷的,光是修復,就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幾代人的奮鬥。和平是值得珍惜的,和平養無限天機。當我看到這張照片時,也勾起許多往事的回憶。


大智門火車站對面的京漢街上,原來是一家乾鮮蜜餞水果批發行,每天都有解放牌汽車拖著貨物從公安路經過,到京漢街轉彎慢行時,公安路上有的小青年就像「鐵道游擊隊」樣,爬上車,用鐵鉤等工具,將車上的西瓜、甘蔗等扒下來,那時沒有押車的,貨車司機也只能幹瞪眼。公安路一帶的社會風氣不怎麼好。幾乎每天都有小孩子被大人打得鬼哭狼嚎。


照片左上角的地方就是公安路的一段,其中隱約可見一棟三層樓房子,是公安路81號,這個房子叫永善堂,是由街上幾個青紅幫老大聯合創辦的,為首的姓張。解放後,善堂曾被利用為公安路小學分校,一至三年級的小學生在這裡上課。教室有一棟主樓,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有三層樓,一樓空間很高,相當於兩層樓,二樓外面有美觀的欄杆,裡面露出碎石和鋼筋。80年代曾作江岸區圖書館,大約2007年拆除。關於永善堂,未見史料記錄。


六七十年代,公安路與公安橫街口,有一家雜貨鋪,鋪主叫郭跛子。郭跛子對面又有一家雜貨店,叫興康隆,店主是一對身材很胖的夫婦,俗話說,一床不睡兩樣人。興康隆的隔壁有一條巷子,叫福壽里,通往新直街。巷子中間有一個土地廟,文革時被「橫掃」了,廟裡供的菩薩的頭飾非常精美華麗,看上去都是金金銀銀的,都燒了。公安路到公安街之間的公安橫街,中間有一戶人家,是租娃娃書的,他們家有個女兒,叫群子。我是這家租書店的常客。租書店的隔壁,是一家剃頭的,那時沒有電扇,屋樑上安上木葫蘆,掛起一張帆布,下面坐個小孩,用繩子扯動,扇起風來,這種人工風扇就是古書中所說的「諸葛扇」。




說起剃頭,我也是去過附近很多的地方。比如說,一元理髮廳,友益街三陽里對面好像還有一家海燕理髮廳。到如壽里友益街出口,有過個街樓,巷子口有個理髮挑子,一位老剃頭師傅在這裡經營,收費比理髮店便宜一半。如壽里出口左邊是賣醬菜的專營商店,而這個商店對面的則是專賣水產的。天聲街友益街出口左邊是一家賣樂器的、刻章子的,再過去是車百五金交電商店,包括自行車、縫紉機。自行車、棉絮、熱水瓶等那時十分緊俏,還要憑工分券限購。這些往事歷歷在目,一時半刻也說不完。




我想,每個看到這張照片的人,心裡都會翻騰出一系列的故事。我也希望能分享到一些老街坊們塵封的故事。


江岸車站天橋

蛇山橋 田聯申供圖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民國漢口鐵路旁


編輯:水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