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漢族與漢人?現在還有「純種」漢人嗎?漢族的由來是什麼?

福盛的農村 發佈 2022-07-01T22:23:08.052820+00:00

漢族,是上古傳說里炎帝與黃帝的後裔。在華夏基礎上建立的「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在網絡上有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現在還有純種漢人嗎?

漢族,是上古傳說里炎帝與黃帝的後裔。在歷史上華夏部落歷經先秦諸代除去中原邊緣的夷人之後;在華夏基礎上建立的「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

近代以前沒有「漢族」的叫法,只有「漢人」的叫法。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了漢民族的正式名稱。

在網絡上有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現在還有純種漢人嗎?

有人說客家人便是純種漢人,其實不然。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關於什麼是漢族。其實在漢朝以前中華大地上主要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的群體。

所以漢朝之前只有「華夏」沒有「漢族」與「漢人」這個叫法。而漢族的由來自然和漢朝有關。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講講漢朝的故事。

自從秦始皇一掃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以來。大秦帝國只存在了十五年便分崩離析。

秦朝滅亡後,繼承了江山的漢朝在最初的時期也是各種問題不斷,本身羸弱至極。(據說當時劉邦想找四匹一樣顏色的馬拉車都找不到)

經過漢朝數代的修養生息,文景之治之後,在漢武帝「劉徹」時期終於成就了一個異常強大的大漢帝國。

國家強盛之後便可以做到很多事情,包括以前做不到的事。

在漢朝北方一直有一個敵人「匈奴」,羸弱之時一直只能趨於守勢,採取「和親」等懷柔政策。

匈奴一直是大漢王朝的心病與威脅,在實力不濟時無可奈何。

但到了漢武帝時期情況便發生了轉變。由於各種國內矛盾和國力膨脹等因素,漢武帝當然想把這個威脅徹底消除掉。

由於匈奴屬於遊牧民族,憑己之力很難有效地一次打擊到位,所以尋找盟友就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了。

當漢武帝聽說在西域有一個叫「大月氏」的國家深受匈奴其害,是匈奴的勁敵之時;便立馬派出了「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合大月氏出兵夾擊匈奴。

當張騫千辛萬苦到達大月氏並表達了聯合意願時,得到的回答卻是大月氏人早已經在新的地方紮下了根,不願再為了回到祖地和匈奴發生戰爭了。

無奈之下的張騫只好回到了漢朝;此時的漢武帝都以為張騫已經死在了西域,當得知張騫歸來的消息時異常的高興。

在知道聯合失敗的時候漢武帝是非常沮喪的;但他也從張騫那裡知道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一個更為廣泛而多樣化的「文化圈」。

由於當時信息傳播落後等因素漢朝的統治者並不知道大漢疆域之外還有如此廣袤的天地。

所以當時的漢武帝立馬就對這個未知地域產生了興趣,再次派出了張騫出使西域。

作為溝通的使者,張騫帶去了大漢朝的興盛的證明(瓷器、絲綢、茶葉等)

隨著「東西方」的交流越來越深入,最終打通了與「西域」諸國的經商路線,到達了中亞與歐洲,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打通加強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讓西域各國都感受到了大漢帝國的強盛與地大物博,這是文化與經濟方面的強盛。

當時的匈奴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一直未嘗敵手。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在打通絲綢之路的同時,也開始了對匈奴的正式宣戰,解除了匈奴的威脅,擴張了西域的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然後又對東北方和南方用兵;開疆擴土,彰顯武力。

通過幾次大戰,將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驅趕到了歐洲,穩定了對相當於今日中亞地區的統治。

征服了衛氏朝鮮(朝鮮北部),設立了四郡(樂浪、玄菟、真番,及臨屯郡)。

攻打和驅逐了南蠻(東越、南越)族;確立了中國對長江以南地區的主權。這是武力方面的強盛。

再加上對周邊國家與地區的交流接觸慢慢加深,必然地產生了強大的政治輸出;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不言而喻。

以此便有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底氣。

所以當時的「大漢帝國」在周邊國家眼裡是一個「強大而興盛」的象徵,獲得了極高的認同;從此域外之人便將漢朝臣民稱為「漢人」。

國家的強大也同時也讓漢朝的臣民獲得了一個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也就是對「漢民族」的認同。對此,「漢民族」,就此產生了。

這就是關於「漢人」與「漢民族」的由來。

現在有人說漢武帝「窮兵黷武」,其實沒有窮兵黷武哪來的大漢朝呢?


至此,關於現在還有純種漢人嗎?這個問題我想看了上面的內容,答案其實也應該呼之欲出了;但我們還是粗略討論一下吧!

上面講到了漢人與漢民族的由來;那麼我們都知道「華夏文明」是我們的傳承主脈之一。中原地區(現在廣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物產豐富,經濟文化異常發達。

所以當時以中原地區為主體的政權當然多為「華夏民族」的後裔。(這就是現在有人把漢族視為華夏民族傳承者的原因,其實漢族是漢朝之時才產生的,而華夏族一般是指遠古時期那段民族概念)

華夏民族本就是在多民族下產生的,當然這是一種遠古時期的內部融合,不做探究。

然而事實是,中華文化是在不斷融合下產生的,當時自然也不例外。

還有就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以「文化認同」來確定民族關係的,而非「血脈認同」。(其實不管是華夏族還是漢族都一樣)

所以漢民族在不斷融合中壯大,才有了現在的「漢族」(其實也就是「漢文化」(中原文化)經過不斷影響,融合、消化其他文化,然後不斷壯大的「產物」)。

一些不同民族,與一個不以血脈認同為基準的民族(漢族)為主進行融合所產生的一個民族(當然還是漢族),你覺得會有純種與不純種這個說法嗎?

其實要是沒有民族文化保護(多樣化)需求,現在國內可能都是漢族。(統一化了,也就是所謂的漢化)

自此,更貼合現代中國人民族屬性的叫法來了,所以「中華民族」便產生了。

當然,中國人的民族史與家族史是基本一致的,在文化認同的民族大背景下血脈認同的家族也不弱,這正是我們成功的秘訣。

(註:其實嚴格來講「古漢族」只是一個地域概念而已。現在的漢族只是漢文化傳承者和身份證上的「漢族」兩個字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