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鏈」神話該消停消停了

奧卡姆剃刀 發佈 2022-07-01T23:47:17.082770+00:00

【】中是該視頻的內容,後面是我的點評。【1.星鏈目前40多萬用戶,一年收入不到7億,而星鏈全部建設費用要差不多300億,回款要半個世紀…

不少網友給我推來了睡前消息編輯部的449期有關星鏈的視頻,內容有數據有分析,聽起來挺像回事,但其實整盤都是錯的。

【】中是該視頻的內容,後面是我的點評。

【1.星鏈目前40多萬用戶,一年收入不到7億,而星鏈全部建設費用要差不多300億,回款要半個世紀……星鏈現在的40多萬用戶看著不多,但漲勢很猛。】

星鏈衛星作為公共網際網路移動接入服務商,其單位流量成本比地面基站高出一個數量級,地面基站的盈利尚且困難,衛星接入服務盈利更加沒有希望,當年的銥星就是前車之鑑。

用戶對流量的需求是逐年翻倍的,星鏈容量的提升遠遠跟不上。

星鏈為了提高容量,軌道一降再降,從最初的1150公里,降到了550公里和340公里,而600公里以下是有空氣的,平均5年左右就會掉下來,部署完畢後每年必須補充20%,這就是個無底洞。

【2.星鏈服務全面鋪開之後,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立刻就可以全國上網,這很可能會導致窮國放棄地面網規劃,完全依賴星鏈。】

這段話說明作者並不懂星鏈原理,衛星本身並不支持上網,起到的只是彎管作用,上網手機要通過地面信關站接入。

請看圖,這就是地面信關站,是星鏈衛星支持上網的入口,全世界需要好幾千個,支持非洲大地上網至少也得1000個吧,請問誰掏錢?

不算設備錢,星鏈普通用戶的服務費一年就1200美元,現在又出了個高級服務,一年6000美元,遠遠比地面基站服務貴得多,非洲人民掏的起?

相對便宜多的基站都用不起,居然用昂貴的衛星服務,這就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3.對於這些落後地區來說,不用每戶都有星鏈終端。每個村子安裝一台,就能明顯提高信息化水平,讓居民融入世界分工。】

每個村子安裝一台,由於村子零零星星地隨機散布,覆蓋非洲大地的地面信關站一個都不能少。

單個信關站服務的用戶越多,才越容易回本和盈利,按作者的說法,一個投資巨大的地面信關站只服務很少的幾戶,這不是往死里賠錢嗎?

而且,一個村子只有一個設備,保障周圍幾米有Wi-Fi,這能有什麼意義?

【4.最近幾年,國內大力推動5G產業化,但地面基站往往只能覆蓋幾百米。】

作者稱5G的覆蓋小,遠不如星鏈衛星的覆蓋大。

其實,單站點的覆蓋範圍越來越小,這恰恰就是電信業的發展趨勢,因為只有覆蓋小了,用戶才能夠分得更多的流量。這是一個簡單的多人分蛋糕的原理。

公共網絡服務的首要指標就是通量密度,即每平方公里的總流量能有多少?5G的指標是10萬Gbps。

而星鏈衛星的通量密度是多少呢?華為的研究結論是,4000顆移動網際網路衛星的服務能力是每平方公里600多kbps,3萬多顆衛星是每平方公里16兆bps。

中興的研究結論是,500公里軌道上將地球覆蓋完畢需要62,000顆,其信號光斑直徑60公里,通信能力只是運營商的1/500萬。

單顆星鏈衛星的覆蓋動輒上百萬平方公里,通量密度被嚴重稀釋了,好比是在西湖里打個雞蛋,你還愣說這是一湖蛋花湯。

現在的「馬吹」都迴避5G了,這位作者居然還敢拿5G來做橫向對比,這簡直就是「史前馬吹」。

【5.如果指望地面基站去覆蓋城市區,全國至少要修600萬個5G基站,每年電費就要2400億,而三大運營商一年利潤才1500多億。】

又拿5G基站耗電來說事了,5G高耗電說法來自於2019年6月份,大背景是工信部要求運營商快速建設5G,運營商不太願意擔負建設成本,就拿5G高耗電的說法來哭窮。

其實5G能效比4G提高了5倍,傳送一比特信息它只需要4G基站1/5的能量,只是5G的速度是4G的20倍,總耗電量就是4G的4倍了。但這4倍能量成本,帶來的是20倍的流量收益。

好比是以前買棒棒糖一塊錢一根,現在我花4塊買了20根,你指責我多花錢了,這不是扯淡嗎?

運營商雖然哭窮,但這兩年還是大干快上建設了160多萬座5G基站,而且都處於盈利狀態,人家一天幾個億賺著,你還替人家操心電錢,真是鹹吃蘿蔔淡操心。

【6.所以5G商業化普及在技術上缺乏可行性,對普通人來說也沒有比4G更強。】

5G是七項新基建之首,是全社會產業升級的發動機,是爭奪科技主導權的抓手,是改變國際政治面貌的關鍵。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測算,僅2021年1年,5G就為我國帶動了直接經濟總產值1.3萬億元。

無人碼頭、重型卡車無人駕駛、遠程挖掘機…中國的5G應用正在掀起一場世界範圍的產業革命。

當前,華為與三大運營商正在搞5.5G的產業升級,通過擴展頻譜的硬辦法,把百兆量級的基礎能力提升到千兆,通過ELAA-MM、波束賦形等軟辦法提供萬兆的體驗,支撐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5.5G還提出了綠色空口方案,目標是「0比特,0瓦特」。

如此轟轟烈烈引領世界的重大進步,在作者眼裡居然是「商業化普及缺乏技術可行性」,真是令人無話可說。

對普通人不比4G強嗎?很多人認為覺得速率沒啥變化,這恰恰是5G的重大功勞。

國人對流量是很貪婪的,從十多年前的每月5M,到現在的每個月10多G,這十多年人均月流量增長了上千倍,基本是每年都翻番。例如前年是3G,去年是8G,今年5月份的數據是15G。

每年都翻番的流量增速實在是太嚇人了,幸虧有了5G網絡,把一些重度用戶給攬過去了,560萬4G基站和160萬5G基站共同努力,讓你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刷抖音快手,然後你還說5G沒啥用,這是得了便宜又賣乖的昧良心說法。

【7.星間雷射鏈路傳輸速率接近每秒100Gb,用幾百顆小衛星替代一條海底光纜,成本更低,信息流更靈活。】

這個說法實在是太荒謬了,說明作者根本就不懂星間雷射鏈路是幹嘛滴。

茫茫大海中有個遊輪,地面基站肯定是夠不著,星鏈衛星能幫遊輪上的旅客上網嗎?現在還不行,因為在這顆覆蓋遊輪的衛星下面,沒有地面信關站。

於是,星間雷射鏈路就是通過衛星接力的方式,把旅客的上網信息一站接一站地傳遞,直到能覆蓋最近地面信關站的那個衛星,並接入到網際網路。

再比如說兩個墨西哥人都有星鏈設備,就住前後樓,兩個人網絡聊天,由於沒有地面信關站,就只能通過很多衛星搭建的雷射星際鏈路,把信號傳送到美國上空的衛星,最後這顆衛星把接力傳來的信號加載到地面信關站。

兩個墨西哥鄰居網絡聊天,信號經過多顆衛星去美國兜了個大圈,這是對信道資源的嚴重浪費。可這是沒辦法的事,沒有地面信關站,就只能這樣兜圈子。

而海底幹線光纜,是全世界的神經線,聯通著七大洲四大洋。星鏈一個被迫兜圈的接力方案,居然敢跟海底幹線光纜相提並論,這簡直就是惡意碰瓷。

【8. 所以要追求極限速度的話,星鏈可以提供更低的信號延遲,對高頻金融交易有決定性影響。】

速度和時延是兩個獨立指標,作者顯然不懂這個道理。

星鏈信號時延低,是跟高軌道衛星比較的,例如比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時延要低一些。

與地面網絡相比呢?時延分為埠時延和系統時延,先說系統時延,由於衛星起到的只是接入作用,要完成某種特定任務,例如遠程醫療等,地面網絡的處理環節一樣也不能少,這種系統性時延都是免不了的。

再說埠時延,5G基站的指標是1ms,而衛星信號一上一下好幾個毫秒就開銷出去了,星上處理和星下解調也會疊加更多的時延。

而且,5G網絡基於原子鐘的精準同步,現在已經進展到「穩定同頻」,進一步滿足了超大網絡的實時同步處理能力。

星鏈衛星的本質就是個彎管,靠彎管搞精準控制,那只能是緣木求魚。

【9. 地面網絡靠線路傳輸只能點對點,會有大量通信盲區,而低軌星座能實現全地形通信。】

「地面網絡靠線路傳輸只能點對點」?這簡直令人吐槽無法。現代通信有兩項革命,一是在傳輸領域中,光纖替代了電纜,二是在交換領域中,分組交換替代了電路交換。

分組交換是現代網絡的核心,這怎麼成了只能點對點了?

低軌星座實現全地形通信?凡是有遮避頂的統統不行,因為低軌通信衛星頻段不能穿屋頂。

特別是星鏈衛星,連樹葉都會引起散射,必須用木棍子架高三米,這咋好意思說全地形?

【10.俄軍也嘗試過對星鏈做電磁干擾與黑客攻擊,星鏈公司總是很快就完成遠程升級。這說明星鏈系統的安全性值得信任,至少能抵抗一個常任理事國的信息入侵。】

星鏈在烏克蘭使用期間發生常規性阻塞故障,星鏈工作人員進行了常規的線上處置,以訛傳訛就成了一段代碼抗住了電磁干擾和黑客攻擊。

一個透明傳輸的民用通信系統,居然能抵抗一個常任理事國?「馬吹」已經成了一種信仰。

【11. 星鏈疊加信號攔截天線,就是電子偵察星座;星鏈疊加紅外相機模塊,就是近地紅外預警星座,可以用幾億美元的成本嚴密監視全球飛彈發射;星鏈疊加合成孔徑雷達,就能實現對地面狀態的全程監視。】

這段吹噓更是令人無法吐槽啊,星鏈衛星290公斤,載干比不超過0.3,載荷少於90公斤。而偵察載荷動輒上噸重,請問怎樣塞進90公斤載荷的殼子裡?

這不由得令我想了一個笑話,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裡。答案是三步,打開冰箱門,把大象放進去,關上冰箱門,完畢。

美國飛彈防禦局宣布將在2023年發射兩顆高超音速與彈道跟蹤太空傳感器衛星,應對的就是俄羅斯和中國的高超音速飛彈。

這兩顆衛星可以對高超音速飛彈進行探測跟蹤,然後將情報信息傳送給海軍宙斯盾系統和陸軍薩德系統。

建議作者趕緊給美國飛彈防禦局打電話,說你們傻啊,有現成的星鏈衛星為什麼不用?還發射啥新型傳感器衛星?還要傳送給海軍宙斯盾和陸軍薩德,這多老土啊,用星鏈不就得了。

【12. 哪怕星鏈衛星只是加一個星鍾,像吉利汽車開發的小衛星一樣,做低軌導航增強,也能夠支撐全地形自動駕駛,提高特斯拉汽車的競爭力。】

給星鏈衛星加個星鍾,從而形成定位導航能力,這個拍腦瓜的創意可真雷人,可把我雷的是外焦內嫩。

歐洲伽利略有銣原子鐘,北斗三代有我國自主研發的氫原子鐘,地面設備根據接收同步信號的時長,換算出對星距離,從而解算出精準位置,對定位衛星的穩定性要求可想而知。

新近發射的星鏈衛星都處於550和340公里軌道,有稀薄空氣阻力,衛星每天都會往下掉十多米,離子推進器再往回推,每天都晃晃悠悠的,這也能做精準定位信號源?你咋不揣個座鐘去上天啊?

通過該視頻的一些原理分析,也不難看出作者的認知水平。

【過去發射一顆衛星不容易,必須用上很久才能回收成本,所以要抬高衛星軌道。】

衛星軌道高度,取決於用途而不是成本,低速通信衛星通常在赤道同步軌道,為的是提供持續的通信轉接服務。

氣象衛星和偵察衛星的軌道就低得多了,為的是看得更清楚。

【為了保證遠距離傳遞信息的可靠性,當時的通信頻率比較低,降低了信息傳輸效率。】

保證遠距離通信的可靠性,例如深空通信,會採用大冗餘編碼技術,擴展頻譜技術,高增益技術,高接收靈敏度技術等,並不是通過什麼降低通信頻率。

【對於遠距離通信來說,頻率越高,信息傳輸效率越高,雷射通信就意味著高密度信息流。】

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信息傳輸速率,直接取決於帶寬的大小,而不是頻率本身的高低,這是香農公式說的,不接受質疑和反駁。

當然了,頻率越高就越容易提高帶寬,但直接影響信道容量的歸根結底是帶寬而不是頻率,這點不容混淆。好比是中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有錢,但並不存在「歲數越大越有錢」的定律。

而且,合適頻率的選擇,取決於信道特性和通信要求。雷射通信有大帶寬,但受大氣干擾嚴重,長波通信速率低,但卻是水下通信的主力。以水下遠距離通信為例,當然不是頻度越高信息傳輸效率就越高。

睡前消息編輯部449期的視頻,慷慨激揚感染力很強,贏得了大量的贊同和喝彩,但卻是星鏈流言的大合集。我不認識作者,更沒有任何惡意,只是對這個誤導公眾的作品而感到非常遺憾。

記得前兩年,張召忠老師正紅火的時候,我曾發布了一個視頻,稱他有關智能汽車視頻中的九個觀點全是錯的,並做了詳細的技術分析。

我是很尊重欣賞張召忠老師的,但他聲名鵲起後的一些作品,質量嚴重下滑,很顯然是出自不靠譜小夥伴之手,我對此同樣感到非常遺憾。

無論有意還是無意,誤導信任我們的網友都是罪過。

https://m.toutiao.com/is/YG66JJq/?=用科學反駁,星鏈在這些領域真的不可,莫要再被誤導了 - 今日頭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