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還不如殉葬?看看古代守陵的宮女,如何伺候死後的皇帝

刺藤論 發佈 2022-07-02T09:12:57.746713+00:00

古裝宮斗劇逐漸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甄嬛傳》、《大明風華》等一系列好劇讓人們不僅看到了皇宮裡榮華富貴的顯赫,更是看到了帝王家爾虞我詐的無情。

古裝宮斗劇逐漸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甄嬛傳》、《大明風華》等一系列好劇讓人們不僅看到了皇宮裡榮華富貴的顯赫,更是看到了帝王家爾虞我詐的無情。

然而在當時的人看來,一切的明爭暗鬥,甚至不惜賭上未來的幸福,都是值得付出的投資。

古人云:「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在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時代中,帝王之家不僅象徵著榮華富貴,更是象徵著權力的巔峰。

對於進入皇宮的這些女子們而言,或是為了在「千軍萬馬」之間謀得一席生存之地,或是為了在「後宮佳麗三千」之中爭取君王一賞,無不是拼盡全力,在權力的遊戲當中斗個你死我活。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老皇帝的去世,絕大部分的后妃以及部分宮女,除了被殉葬還有一些宮女還要被拉去為皇帝守陵,而這些宮女的處境可以說比殉葬者還要悲慘。

而至於為何會這樣,一切還要從中國傳統的生命觀念說起。

事死如生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當中,生死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中國古人對待死亡的態度,便是將人死亡後的狀態仍舊看做其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的狀態。

無論是陰曹地府,還是天庭神界,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被人們想像出來,而死後的人們正是去了這些地方繼續著自己的生活。

而對於那些達官顯貴而言,死後如果無法讓自己繼續享受在陽間的好生活,無疑是十分痛苦的。

所以人們便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通過祭祀,將先人在人間享受的生活一併帶到另一個世界,讓他們在死後世界仍然享受到生前的快樂,正所謂「事死如生」,像先人活著的時候對待死後的他們。

這種觀念,也造就了中國獨特的喪葬文化,「燒紙錢」是如此,修陵墓是如此,陪葬更是如此。

不同於今人將紙紮的物品通過火燒的方式「傳遞」給去世的人,古代達官顯貴們則是將先人生前視若珍寶的物品或使用過的生活物品放在陵墓之中,這樣一來,死去的人便能在陰間依舊享用這些物品。

如今在考古發掘的墓葬當中,我們依稀能夠感受到古人為了下葬和祭奠故去的亡魂,十分盡心盡力。

每一個習俗,每一個物品、每一個位置都不能出錯,在古人看來,絲毫的差錯都能影響到亡魂能否享用到這些陪葬品。

而這些習俗對於皇家而言更加重要,在古代,皇帝被視為統治凡間的人,被稱為「天子」,而他們死後還是要回到天上。

因此在他們死後,人們的祭祀和陪葬的物品要更加講究,否則先皇們就無法保佑自己的子孫後代長治久安,國運昌泰。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歷代皇帝的葬禮無不是規模最為宏大,其中不僅有奇珍異寶、真金白銀作為陪葬品,還有如凡間優美的雕樑畫棟,更有甚者,還要以活人殉葬。

而這些被殉葬的人,除了修建陵墓的工匠,便是後宮的妃子以及部分宮女。

前者掌握了陵墓的秘密,皇家一定會除殺他們,而後者殉葬,則是純粹為了讓她們到陰間去侍奉死去的皇帝。

殉葬制度

人殉制度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人殉,上世紀早期發掘的殷墟遺址當中,就發現了大量的奴隸被手腳捆綁後填埋陪葬的現象,而這一時期的人殉規模甚至以萬為計。

人殉造成的勞動力流失,也使得先秦時期社會動盪不安。

因此先秦以後,大規模的人殉逐漸被廢除。

皇家和貴族開始以大量的人偶代替真人陪葬,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兵馬俑就是以這種功能被使用。

然而對於皇家而言,祭祀的每一項都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神意,在他們看來,哪怕是人殉也代表著對祖先和神靈的敬意,因此,上千年來將人殉葬的制度不僅沒有被完全廢除,反而一直傳承下來。

用以陪葬的人,也從奴隸變成了後宮的宮女、嬪妃。

在皇家看來,這些人也只是先皇遺留下來的「物件」,甚至根本沒有當做人來看待。

因此,每當先皇殯天的時候,這些平日裡花枝招展的嬪妃便會痛哭流涕,披麻戴孝,被人五花大綁放進棺材當中,眼睜睜地盯著自己被埋葬,最後窒息而亡。

對於這些嬪妃、宮女而言,最可怕的不在於失去生命,而是眼看著自己去死,還要為自己數著倒計時。

因此,眾多嬪妃和宮女開始想方設法讓自己不被選去殉葬。

而懷孕養育先皇的子嗣便成為眾多嬪妃最有可能達到的目標。

因此,如今的我們不僅在電視劇中,在歷史書上也能看到歷朝歷代的後宮鬥爭頻頻,其激烈程度絲毫不輸朝堂之上的勾心鬥角。

但是相比於這些被殉葬的人,還有一些宮女則過著更加悲慘的生活,對這些人而言,簡直是生不如死。

她們就是被派去給先皇守陵的宮女。

守陵之苦

守陵的宮女,多半是由先皇在世時已經在宮中很久的宮女,或是先皇嬪妃當中沒有被拉去殉葬的嬪妃。

按理說,這些守陵的宮女,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應該不至於比那些被殉葬的人還要悲慘。

然而事實上,那些守陵的宮女,實際上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一切還要從古人的「事死如生」的觀念講起。

原來,為了照顧死去的先皇,讓他能夠通過祭祀的方式仍然享受人間的快樂,宮裡特別組織了一些宮女,專門為先皇守陵。

平日裡,這些宮女負責打掃陵墓前的廟宇,整理貢品,而每年祭祀大典前後,這些宮女則開始準備祭祀前後的各項準備工作。

每日,宮女們按照先皇生前的習慣,在固定的時間,分別將一日三餐擺在供桌上,點上香火,代表著先皇開始進食。

不一會兒,香火燒完,代表先皇吃完了飯,宮女們將貢品撤下桌子。

日日如此,年年如此。

有時候,為了讓先皇享受人間的舞蹈,宮女們還要點上香火,在空無一人的大殿當中姍姍起舞,模擬先皇真的在看舞蹈。

舞完一段,香火漸漸熄滅,說明先皇看完了,供桌就可以撤下了。

在這裡,沒有真實的觀眾,沒有喧囂的喝彩與掌聲,只有空無一人的大殿,和百無聊賴的寂靜。

而每年最忙碌的就要數皇家的祭祖大典,作為皇帝保佑蒼生,彰顯孝道的政治手段,祭祖大典上的每一個程序都不能有任何的差錯。

因此宮女們也被要求嚴格按照祭祖的規矩來安排一切流程,每個細節都不能出錯,否則就會被認為褻瀆神明和祖先,而那也意味著殺頭之罪。

因此,這幾日也是宮女們最緊張的時候。

但祭祀本身與她們無關,因此也被要求不能出現在現場。

因此,這看似並不繁雜的差事,但卻承擔著十分沉重的精神壓力。

荒郊野嶺,寥無人煙,除了她們自己,終日便只有皇帝墳頭的荒草為伴。

她們或許還是青春年華,但從此他們的人生便只能和這個已經故去的先皇綁定在一起,未來不屬於她們,自由也不屬於她們,她們猶如活死人一般,每日只能面對同一個環境,同一項工作,反反覆覆而又毫無意義。

為了終身照顧先皇,她們當中不少人被迫出家為尼,從此猶如發配一般生活在這荒無人煙的陵墓前,每年只有祭祀的時節能夠見到一些新的人臉,其他的時間裡,她們只能獨自面對孤獨,甚至是似有似無的陰魂。

所有的工作都是面對著一個已經故去的人,面對著百年不變的空氣和日漸朽壞的大殿,不知何年,不知何日,這種心境可想而知。

然而即便如此,宮女們時刻還要擔心宮裡派人來檢查,嚴苛的要求令人窒息。

長此以往,這些宮女無法承受孤獨和壓力,很多人便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這沒有休止的工作。

還有些宮女,因為先皇生前死後給自己造成巨大的生活落差,一時間受不了精神打擊,從而瘋掉了。

而那些沒有自殺也沒有瘋掉的宮女,在長時間的精神折磨下也逐漸精神萎靡,於是早早地就故去了。

為了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魂魄,最終卻要搭上這麼多人命和這麼多人的一生。

在那個愚昧的時代,為了所謂的天意和神明,這一切都被認為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如今,在破除了這萬惡的封建迷信之後,我們再來回顧歷史中這段不為人知的插曲,卻感受到一種荒唐至極:

愚昧和偏見,將這些女性的一生完全葬送,但對皇帝而言,這只不過是他一生當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在那荒謬的社會中,人命的貴賤之別可見一斑。

當權力超越了生命,這社會便只剩下了荒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