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4教育政策研究趨勢解析

未來學校研究院 發佈 2022-07-02T10:31:33.638343+00:00

OECD作為由38個國家組成的政府間組織,致力於為成員國及夥伴國或地區提供服務教育政策制訂的公共產品(例如,國際基準、政策概覽、國別及區域研究),以提升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時期,OECD大部分國家採取線上和線下混合式的學習方式。

OECD作為由38個國家組成的政府間組織,致力於為成員國及夥伴國或地區提供服務教育政策制訂的公共產品(例如,國際基準、政策概覽、國別及區域研究),以提升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時期,OECD大部分國家採取線上和線下混合式的學習方式。OECD在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多次組織跨國性的調研,集中收集了38個成員國對未來教育發展的政策訴求,以及時調整用以洞察和監測各國及地區教育發展的工具,從而更好地提升教育系統對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響應。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始料未及地爆發並至今仍在全球蔓延。這一波及全球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已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教育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疫情的外在刺激和驅動下,經合組織(以下簡稱OECD)成員國陷入了一場集體反思。OECD也正在通過調整即將在全球範圍實施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和教師教學國際調查項目(TALIS)等國際教育測評中的內容以實現對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的影響進行持續的追蹤。總體而言,對比疫情前,OECD成員國在教育政策優先考慮解決的事項上發生了明顯的調整:圍繞能力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議題,提升教育系統的全面性、包容性和創新性。

全面性:培養師生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OECD國家學校教育系統在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缺乏足夠的準備和適應不確定性的能力。OECD成員國表達亟待把對未來的前瞻性思考體現和落實到學生培養和教師專業發展的政策之中。對於學生個體,知識和認知技能的發展不應是學習的全部,而應重視「全人視域」下情緒的健康發展、駕馭不確定性所需的理性、樂觀的成長型思維的養成以及積極參與全球議題的合格公民素養的培養。教育政策應引導和切實保障將上述學生面向未來應具備的關鍵品格、情感和價值觀納入到課程、教學和評價的一體化設計之中;對於教師隊伍,亟待提升給予學生社會情感支持的能力以及關注教師群體的情緒健康(職業倦怠、壓力等)和創新能力、意識的增強,例如開放性和協作性。

包容性:致力於教育的公平與均衡發展

① 數字鴻溝:保障資源和機會的均衡發展。一方面,數位技術在學習中的運用使得大規模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但另一方面數位技術的運用也產生出諸多新的不平等:在信息技術的設施配備、數位技術應用的技能(22個OECD成員國家中,僅有20%的國家在小學和學前教育階段重視培養學生數位化技能,大部分國家在中學階段普及數字技能教育)及使用後的結果上(數位化閱讀技能、信息素養等)存在城鄉差別和學生家庭社會經濟背景上的差異。農村的學生或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處於不利的學生在上述方面會遇到更多的挑戰。

② 移民問題:教師多元文化教學能力亟待提升。PISA 2018結果發現,就OECD國家平均而言,僅有30%的學生其所在學校的教師參加過有關在多元文化或多語種背景下進行教學的專業發展活動。TALIS 2018結果也證實了上述發現:OECD國家中不到1/3的初中教師報告在過去12個月內接受過跨文化教學能力的培訓。

③ 特殊需求兒童: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能力亟待提升。OECD成員國家對特殊需求兒童採取融合教育的模式,把特殊需求兒童與正常兒童安置在一起,為其創設正常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TALIS 2018結果發現,就OECD國家平均而言,1/5的教師報告在如何對特殊需求兒童進行教學上存在專業發展需求並且表示目前已有的培訓達不到效果,需要獲得更多且有效的支持。

④ 社會藩籬(Segregation):優質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通過PISA和TALIS等國際數據,OECD已注意到成員國普遍存在優質教師資源相對集中在社會經濟背景處於有利條件的學校,而經驗不足、資質不夠的教師則相對集中在社會經濟背景處於不利條件的學校中。PISA 2015結果甚至發現,在OECD成員國家中普遍存在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集中在經驗不足教師所任教的學校中,並且在同一所學校,差生更有可能分配到經驗不足教師所任教的班級中。OECD正在通過國別和地區研究以甄選出解決上述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政策典範,以供成員國借鑑和學習。

創新性:適應數位化教育

在上述政策理念的引領和驅動下,OECD在未來的2~3年(2022-2024)中會聚焦以下五個議題展開政策分析和研究。

培育促進高質量教學的學校工作環境和風氣

該主題旨在研究如何發展促進創新的學校領導力,加強學校與家庭、社區、其他行業等部門的協作,拓展學校的社會功能,成為學習共同體的中心、創新能力的孵化地;第二,如何改善學校工作條件,以促進教師的情緒健康,減緩職業壓力;第三,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的影響,諸多OECD國家需要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員進入教師隊伍,承擔更多的教育及教育輔助活動。研究如何通過制度設計(包括薪酬和晉升),吸引和穩定教師隊伍是政策研究的重點。

促進教育均衡、包容性發展

該主題關注的是如何從追求教育「公平」向「均衡」轉變,即為每一名學生提供最適宜的教育,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最大化地發掘個體的潛能,以實現最大化的社會公平和包容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OECD國家當前最亟待的是調整相關政策,縮小數字鴻溝導致的學生(社會經濟背景處於不利條件、農村地區學生)成績的差異;第二,如何利用數位技術等創新性教學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第三,還需關注處於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的需求。如何從教學策略和活動組織上促進學生在不同教育階段的過渡和銜接(情感和認知上的過渡)。

數位化、混合式教學模式

該主題關注如何通過政策制訂確保每一名學生獲得高質量和公平的數字學習機會;賦能教師,使其成為運用數位技術進行教學、學情診斷、分析,促進有效教學的能手;減少數位化對教師形成的技術壁壘,把混合式教學發展成為教師專業實踐的方式,包括數位化賦能教師專業學習,如何讓數位技術影響教師的專業實踐,包括同伴學習、教研等。

來源丨《上海教育》2022年5月10日

作者丨徐瑾劼 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師教育中心副教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