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名詞解釋

答案鬼 發佈 2022-07-02T11:05:57.506178+00:00

兒科學(pediatrics)是研究胎兒至青春期各年齡階段的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臨床醫學學科,是全面研究兒童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程,是臨床醫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胎兒期(fetal period):從受精卵形成至小兒出生為止,共40周。

兒科學(pediatrics)是研究胎兒至青春期各年齡階段的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臨床醫學學科,是全面研究兒童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程,是臨床醫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

胎兒期(fetal period):從受精卵形成至小兒出生為止,共40周。劃分為3個階段:妊娠早、中、晚期。

新生兒期(neonatal period):胎兒娩出後臍帶結紮開始到滿28周。

圍生期(perinatal period):是指產前、產時和產後的一個特定時期。指自妊娠28周(此時胎兒體重約1000克)至生後7天。

嬰兒期(infant period):胎兒臍帶結紮到1周歲,包括新生兒期。

幼兒期 (toddler’s age):1歲到3歲。

學齡前期(preschool age):3歲至6~7歲,幼兒教育時期。

學齡期(school age):6~7歲到12~13歲,小學學齡時期。

青春期(adolescence):女孩從11~12歲開始到17~18歲,男孩從13~14歲開始到18~20歲,上中學時期。這一時期結束時體格逐漸停止生長,各器官功能發育成熟,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已完全發育成熟。

液體療法:通過補充液體來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紊亂,恢復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

計劃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根據免疫學原理,兒童免疫特點及傳染病發病情況按照規定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利用生物製品給兒童進行預防接種,提高機體特異免疫力,達到控制以至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SDA)=食物的熱力作用(TEF) :食物中的宏量營養素除了為人體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過程中出現能量消耗額外增加的現象,即食物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能量,如胺基酸的脫氨以及轉化成高能磷酸鍵產生的能量消耗,稱為食物的熱力作用。

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是在RDA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組每日平均膳食營養素攝入量的參考值,包括4項營養水平指標:估計平均需要量(EARs)、推薦攝入量(RNIs)、適宜攝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s)。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rotel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由於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質所致的一種營養缺乏症,主要見於3歲以下嬰幼兒。臨床上以體重明顯減輕、皮下脂肪減少和皮下水腫為特徵,常伴有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紊亂。

體重低下(underweight):其體重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中位數—2SD,如在中位數—2SD~—3SD為中度;在中位數—3SD以下為重度。

生長遲緩(stunting):其身長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中位數—2SD,如在中位數—2SD—3SD為中度;在中位數—3SD以下為重度。

消瘦(wasting):其體重低於同性別、同身高參照人群值的中位數—2SD,如在中位數—2SD—3SD為中度;在中位數—3SD以下為重度。

小兒單純性肥胖(obesity):是由於長期能量攝人超過人體的消耗,使體內脂肪過度積聚、體重超過一定範圍的一種營養障礙性疾病。體重超過同性別、同身高參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稱為肥胖。

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l):是指體重(kg)/身長的平方(㎡),是目前診斷肥胖的最有用指標。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於小兒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失常的一種慢性營養性疾病。主要特徵:為正常生長的骨骺端軟骨不能正常鈣化而導致骨骺病變。主要見於2歲以內的嬰幼兒。

維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又稱佝僂病性低鈣驚厥。由



於維生素D缺乏,至血清鈣離子降低,引起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症狀。表現為全身驚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痙攣等,多見於6個月以內的嬰幼兒。

雞胸,Chicken breast:Vd缺乏性佝僂病激期,由於肋骨骺部內陷,以至胸骨向前突出,形成雞胸。

漏斗胸,Funnel breast:Vd缺乏性佝僂病激期,由於胸骨劍突部向內凹陷,形成漏斗胸。

郝氏溝,肋膈溝,Harison groove:Vd缺乏性佝僂病激期,由於膈肌附著出的肋骨受牽拉而內陷形成的一道橫溝。

佝僂病串珠,Rachitic rasary:骨骺端因骨樣組織堆積而膨大,沿肋骨方向於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及圓形隆起,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

新生兒(neonate,newborn)系指從臍帶結紮到生後28天內的嬰兒。

胎齡(gestationalage,GA)是從最後1次正常月經第1天起至分娩時為止,通常以周表示。①足月兒(fullterminfant):37周≤GA<42周(259~293天)的新生兒;②早產兒(preterminfant):GA<37周(<259天)的新生兒;③過期產兒(post—term infant):GA≥42周(≥294天)的新生兒。

出生體重(birthweight,BW)指出生1小時內的體重。①低出生體重 [(low birth weight,LBW)兒:BW<2500g,其中BW<1500g稱極低出生體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兒,BW<1000g稱超低出生體重(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ELBW)兒。LDW兒中大多是早產兒,也有足月或過期小於胎齡兒;②正常出生體重(normal birth weight,NBW)兒:BW≥2500g和≤4000g;③巨大(macrosomia)兒:BW>4000g。

①小於胎齡(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兒:BW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嬰兒;②適於胎齡(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兒:BW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間的嬰兒;③大於 (1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兒:BW在同胎齡兒平均體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嬰兒。

①早期新生兒(early newbom):生後1周以內的新生兒,也屬於圍生兒。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整個新生兒期最高,需要加強監護和護理;②晚期新生兒(late newborn):出生後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兒。

高危兒(high risk infant) 指已發生或可能發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監護的新生兒。

正常足月兒(normalterminfant)是指胎齡≥37周和<42周,出生體重≥2500克和≤4000克,無畸形或疾病的活產嬰兒。

生理性體重下降(physiological loss of body weight):生後第1天需水量為每日60—100ml,/kg,以後每日增加30ml/kg,直至每日150~180ml/kg。生後由於體內水分丟失較多,導致體重下降,約1周末降至最低點(小於出生體重的10%),10天左右恢復到出生體重,稱生理性體重下降。

骨齡(boneage):用X線檢查測定不同年齡兒童長骨幹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現的時間、數目、形態的變化,並將其標準化,即為骨齡。

新生兒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是指嬰兒出生後無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導致低氧血 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呼吸暫停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份及發紺。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NHIE)是指各種圍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腦血流減少或暫停而導致胎兒或新生兒腦損傷。

選擇性易損區(selective vulnerability),如缺氧缺血為急性完全性,腦損傷可發生在基底神經節等代謝最旺盛的部位,而大腦皮層和其他器官不會發生缺血損傷。腦組織對損害的高危性稱為選擇性易損區。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RDS)又稱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由於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呼氣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後不久出現進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主要見於早產兒,胎齡愈小,發病率愈高。

新生兒敗血症(neonatalsepticemia)是指病原體侵入新生兒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反應。

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兒血中膽紅素超過5~7mg/dl(成人超過2mg/d1)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

生理性黃疸(physiological jaundice) 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約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出現生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pathologicjaundice) ①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②血清膽紅素足月兒>22lumol/L(12.9mg/d1)、早產兒>257umol/L(15mg/d1),或每日上升超過85umol/L (5mg/d1);③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④黃疸退而復現;⑤血清結合膽紅素>34umol/L(2mg/d1)。具備其中任何一項者即可診斷為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徵(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簡稱新生兒冷傷,亦稱新生兒硬腫症。是由於寒冷和(或)多種疾病所致,主要表現為低體溫和皮膚硬腫,重症可發生多器官功能損害。早產兒多見。

中性溫度(neutraltemperature)是指使機體代謝、氧及能量消耗最低並能維持體溫正常的最適環境溫度。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一種常見的胺基酸代謝病,是由於苯丙氨酸代謝途徑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轉變為酪氨酸,導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積並從尿中大量排出。臨床主要表現為智能低下,驚厥發作和色素減少。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ID)是指因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吞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子白細胞介素、補體和免疫球蛋白和細胞膜表面分子)發生缺陷引起的機體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組臨床綜合徵。免疫缺陷病可為遺傳性,即相關基因突變或缺失所致,稱為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immunodeficiency,PID);也可為出生後環境因素影響免疫系統,如感染、營養紊亂和某些疾病狀態所致,稱為繼發性免疫缺陷病(seeondary immunodeficiency SID);因其程度較輕,又稱為免疫功能低下(immuno—compromise)。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者,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免疫重建:通過胸腺移植、骨髓移植、造血幹細胞移植和胎肝移植,以重建免疫功能,對某些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可緩解病情,甚至是唯一的治癒措施。

風濕熱(rheumatic fever)是常見的風濕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心臟炎、遊走性關節炎、舞蹈病、環形紅斑和皮下小結,可反覆發作。

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JRA)是兒童時期(小於16歲)以慢性關節滑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過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又稱亨--舒綜合徵(Henoch—Schonlein syndrome, 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以小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系統性血管炎。臨床特點為血小板不減少性紫癜,常伴關節腫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

原髮型肺結核(prim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原發性結核病中最常見者,為結核桿菌初次侵入肺部後發生的原發感染,是小兒肺結核的主要類型,包括原發綜合徵和支氣管淋巴結結核。

小兒腹瀉(infantile diarrhea),或稱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徵,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生理性腹瀉:多見於6個月以內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濕疹,生後不久即出現腹瀉,除大便次數增多外,無其它症狀,食慾好,不影響生長發育。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I)系由各種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簡稱上感,俗稱「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該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

肺炎(pneumonia):是指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類或過敏反應)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社區獲得性肺炎(CAP)指無明顯免疫抑制的患兒在院外或住院48小時內發生的肺炎。

院內獲得性肺炎(HAP)指住院48小時後發生的肺炎。

持續胎兒循環(persistent fetal circulation,PFC):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時,肺血管壓力升高,當壓力等於或超過體循環時,可致卵圓孔、動脈導管重新開放,出現右向左分流,稱持續胎兒循環或持續肺動脈高壓。臨床上出現嚴重紫紺,低氧血症,且吸人高濃度氧紫紺不能減輕。

先天性心臟病(CHD):指胎兒時期心臟血管發育異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兒最常見的心臟病。

急性腎小球腎炎(AGN)簡稱急性腎炎,是指一組病因不一,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當有前驅感染,以血尿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腫、高血壓,或腎功能不全等特點的腎小球疾患。

小兒腎病綜合徵(nephritic syndrome,NS)是一組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導致血漿內大量蛋白質從尿中丟失的臨床綜合徵。臨床有以下四大特點: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顯水腫。以上第①、②兩項為必備條件。

貧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單位容積內的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或紅細胞壓積低於正常。

生理性貧血:嬰兒生長發育迅速,循環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逐漸降低,至2-3個月時(早產兒較早)紅細胞數降至3.0X1012/L、血紅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現輕度貧血,稱為「生理性貧血」。

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況下,骨髓外造血極少。出生後,尤其在嬰兒期,當發生感染性貧血或溶血性貧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時,肝、脾和淋巴結可隨時適應需要,恢復到胎兒時的造血狀態,出現肝、脾、淋巴結腫大。同時外周血中可出現有核紅細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細胞。這是小兒造血器官的一種特殊反應,稱為「髓外造血」,感染及貧血糾正後即恢復正常。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NIDA)是由於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所致。臨床上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蛋白減少和鐵劑治療有效為特點。

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是由於維生素B12或(和)葉酸缺乏所致的一種大細胞性貧血。主要臨床特點是貧血、神經精神症狀、紅細胞的胞體變大、骨髓中出現巨幼細胞、用維生素Bi2或(和)葉酸治療有效。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組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點為終生在輕微損傷後發生長時間出血。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小兒、尤其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化膿性細菌的感染性疾病。臨床以急性發熱、驚厥、意識障礙、顱內壓增高和腦膜刺激征、以及腦脊液膿性改變為特徵。

甲狀腺功能減低症(hypothyroidism)簡稱甲低,是由於各種不同的疾病累及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功能,以致甲狀腺素缺乏;或是由於甲狀腺素受體缺陷所造成的臨床綜合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