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無為而治,羅斯福大刀闊斧,真正讓美國大蕭條結束的卻是戰爭

幹史人聃者徐也 發佈 2022-07-02T11:47:35.956183+00:00

1929 年 10 月 24 日,一部分敏銳的投資者開始在高位大量拋售股票,股價下降引發越來越多的人恐慌,所有人擔心股市崩盤,於是股市成為賣方市場,紛紛拋售。

是什麼導致了大蕭條?

整個 1920 年代,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大發橫財的美國,高高興興在大洋彼岸的美洲把周邊國家打得服服帖帖,印第安人也收拾得噤若寒蟬。

然後搬了一張板凳,喝茶看戲,瞅著歐洲、亞洲鬧得一團糟,可謂風景這邊獨好,經濟迅速擴張。

1920 年至 1929 年,美國的國家財富翻了一倍有餘,這是美國沸騰和咆哮的二十年代。人類進入過去從未經歷過的「消費社會」:連鎖店四處開花、商品廣告遍及全國,過去被視為高檔消費品的汽車、收音機、化學製品、電影等,都開始成為普通工薪家庭消費得起的商品。

吃飽喝足之際,人們扭動身體載歌載舞,爵士音樂開始興起,節奏明快舒展、舞感強烈的爵士樂風靡一時,成為街頭巷尾和那個年代的絕佳配樂。

飽暖思淫慾,這一時期的青年男女,飲酒、性開放、駕車出遊、到處參加舞會、聽爵士樂、晝夜狂歡、流連不歸,服裝耗費的布料是越來越少。

更多的人生活富裕後想到的是投資,用錢生錢。當時以紐約市華爾街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為中心的股票市場在這種財富激增和民眾需求的刺激下,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金融理性,成為魯莽投機和冒險家的樂園。

在一片歌舞昇平、欣欣向榮的社會繁榮景象下,股市持續沖高,人們為股票狂,從百萬富翁到廚師和看門人,每個人都將自己畢生的積蓄投入到股市中,股票市場如氣球迅速擴張,一天一個價。

實際上,當時的工資其實很低,但在老百姓追漲殺跌的心理下,無數人借款或賒帳投資,如同現在的高槓桿,造成居民債務激增,這一切因為股市的瘋狂暫時被掩蓋。

而現實中的社會其實是另外一番景象,工業產量到達頂點後已經進入下降通道,失業率上升,最奇怪的莫過於農業因乾旱減產,但食品價格卻在下跌。

失業率上漲讓消費者支出放緩,未售出的商品開始堆積,企業主為了消耗庫存不得不減緩工廠生產,整個國家實體經濟逐漸舉步維艱,無法償還貸款。

作為資金最大持有者的銀行因為實體經濟的衰退,負債人無力償還,積累了大量無法清算的過時貸款。

而股票價格還在以不合常理的價格繼續上漲,這種瘋狂在 1929 年 8 月達到頂峰,此時並不是所有人都沒有察覺。

1929年股市崩盤

1929 年 10 月 24 日,一部分敏銳的投資者開始在高位大量拋售股票,股價下降引發越來越多的人恐慌,所有人擔心股市崩盤,於是股市成為賣方市場,紛紛拋售。當天交易量達到創紀錄的 1290 萬股,平常也就1、2百萬股,那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

但還有一部分人抱著股票不撒手,認為上漲的趨勢不可逆,但五天後的 10 月 29 日,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拋售之列,恐慌再度蔓延,也成為規模最大的一次。

數以百萬計的股票因為有價無市,不得不一再調低售價,聊勝於無,而更多的因為實體經濟崩盤,最終一文不值。

許多人人傾家蕩產,那些玩槓桿或貸款購買股票的投資者徹底被碾壓和消滅,絕望中許多昨天還是百萬富翁的人紛紛跳樓、燒碳,尋找無痛死亡法。

股市崩盤的後果是消費者資金緊張和信心消失,節衣縮食,支出和投資低迷到一片哀嚎。產品無法銷售,工廠和其他企業只能放緩生產並開始大量解僱工人。

失業人員無力消費,而那些有保住飯碗的人,工資下降,購買力下降,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越不消費越窮,越窮越不消費。

銀行擠兌和胡佛政府

美國當時執政的是第31任總統赫伯特·胡佛,胡佛競選時最出名的一句話是「相信我,選我,我保證讓每個美國家庭每天都能吃上烤雞」。

他是美國歷任總統中唯一在中國工作過並且通曉中文的總統,也是地質學家。,

1899年胡佛因公司派遣,駐守天津,出任直隸、熱河兩省礦務督辦張翼的技術顧問,是那時在華首屈一指的地質學家,工作就是幫滿清找黃金,結果是黃金沒找到,但找到了一大塊煤礦。

胡佛曾給自己起過一個中文名字「胡華」,他擔任總統後時常在白宮與妻子用中文交談,為的是避免他人了解談話內容。

可惜胡佛生不逢時,他1929年在大蕭條開始上任,可以說是受任於此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但是當時的西方高舉市場經濟大旗,奉行不干預政策,他們認為經濟危機是12年為一個周期,是市場經濟自我調節和恢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另外一方面,也是國家沒錢,當時西方堅守金本位的貨幣制度,即一國的貨幣或紙幣的價值與黃金直接掛鈎。國家為黃金設定固定價格,以此價格買賣黃金,這個固定價格反過來確定貨幣的價值。

例如,如果美國設定黃金價格 以每盎司500美元計算,美元價值將是每盎司黃金的1/500。也就是你有多少黃金印多少鈔票,沒有黃金就不能印鈔。這種貨幣制度,註定了政府不能多印刷鈔票,也就拿不出多少資金進行調配。

因而胡佛只能給美國老百姓催眠,唱搖籃曲,不時發表電台講話保證危機會結束,但在接下來的三年裡,情況卻是繼續惡化,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一半。

在1930 年,有400 萬美國人失業找不到工作, 到了1931 年這個數字上升到 600 萬。麵包發放、施粥處排起長隊,越來越多的無家可歸者在美國的城鎮變得隨處可見。

農民由於負擔不起收割莊稼的費用,被迫讓它們在田裡腐爛;奶農由於負擔不起運輸和保存費用,不得不把牛奶傾倒,這才是歷史和真相,而不是我們以前聽說的資本家為了保持牛奶價格,寧可傾倒也不願意降價賣個窮人。

屋漏偏逢連夜雨,1930年開始美國南部平原遭受嚴重的乾旱,草木枯死,大風吹起雲飛揚,將德克薩斯州的沙塵帶到了內布拉斯加州,遮天蔽日,造成人員、牲畜和農作物死亡。

「沙塵暴」毀掉了這片地區民眾賴以生存的家園,農民失業,如同英國的羊吃人運動,這些人被迫從農田到城市尋找工作,形成大規模人口遷徙。與原來的工人爭搶飯碗,加劇城市失業率。

銀行方面,因為個人和企業的失業、破產、跳樓,現金出現緊張,在1930 年秋天銀行對現金支取做了一定限制。

結果適得其反,一下捅了馬蜂窩,這項措施讓大量投資者和市民對銀行的償付能力失去信心,以訛傳訛,居民蜂擁到銀行站點要求提取現金或現金支付。

搞得銀行非常被動,為了補充手頭的現金儲備,銀行只能加快清算欠款,結果是讓更多的負債人或企業破產,經濟雪上加霜。

然而銀行的擠兌並未因此消停,反而愈演愈烈,成千上萬的銀行在這一年轟然倒下,關門大吉。

一直以來胡佛認為,政府不應直接干預經濟,也沒有責任為公民創造就業機會或提供經濟救濟。他也是這麼做的,但在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胡佛不得不放棄中立和聽之任之。

胡佛試圖通過政府提供貸款和資金,支持和穩定破產的銀行和其他機構,然後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這些企業就能重新雇用他們的員工生產。

員工有了工作能掙錢了,就會購買商品,市場就會流通,重新活躍起來。

胡佛的想法是非常正確的,他已經被生活逼出了渾身解數,也找到了正確路徑,但1932年的已經美國深陷大蕭條的深淵,約 1500 萬人失業,民眾絕望了,他們沒有時間等待了,沒有時間留給胡佛。

羅斯福政府

當年的美國大選,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總統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胡佛英雄末路,只在白宮待了4年,被稱為「飢餓總統」黯然下課,經歷與疫情下課的川普有異曲同工之妙。

富蘭克林·羅斯福有備而來,就職當日就下令美國每個州的銀行都休假四天,強制性的。利用四天的時間差,國會通過改革立法,政府注資,然後重新開放那些確定穩健的銀行。

同時羅斯福通過無線電向民眾發表演講,表示對這些銀行兜底,恢復了民眾的信心,保證了健康的銀行的正常業務,從而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市場金融次序,更大作業是阻斷了恐慌。

其實胡佛對於羅斯福而言如大禹治水,大禹的父親證明了洪水不能堵只能疏,但耗費如此多民脂民膏,他必須用自己的死謝罪或叫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後來大禹治水成功與鯀的試錯不無干係;

胡佛則用自己的垮台證明了經濟危機不能聽之任之,政府必須干預,只是待他醒悟時已經晚了,為羅斯福做了嫁衣。

在羅斯福上任的頭 100 天裡,政府通過了旨在穩定工農業生產、創造就業和刺激經濟復甦的立法,政府提供資金或補貼,幫助農產品銷售、就業來盤活經濟。

接著政府通過投資大興土木,用龐大的基礎建設創造就業,比如政府為控制洪水和向田納西河谷地區提供電力,建造的水壩和水電項目,從 1935 年到 1943 年僱傭了 850 萬人。

這些政府工程同時又拉動了鋼材、機械製造、水泥、運輸等行業的復甦。最終這些措施解決了美國大量的失業人員,刺激了就業和消費,市場進入良性循環。



大蕭條也讓美國政府開始反思,美國是當時西方世界裡唯一沒有任何失業保險或社會保障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危機來時社會哀嚎遍野。

因此大蕭條後,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社會保障法》,首次為美國人提供失業、殘疾和老年人養老金。

同時,羅斯福創建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來保護存款人的帳戶,並設立了保證金制度,銀行不能無限制借貸,如同現在銀行必須拿一部分保證金放到央行;為了防止爛尾樓,房地產公司收取的預付款必須存入政府帳戶。

對於股市則成立證券交易委員會來規範股票市場,當價格波動不正常時及時插手,防止導致1929 年金融危機的股票亂事。

大蕭條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大蕭條的苦難當時並不只是在美國一家,整個西方世界幾乎無一例外,除了蘇聯。大蕭條的破壞性和維持時間之久,讓當時的世界強國民眾對當權政府失望到絕望,某種程度上最後助長了歐洲各國極端主義政治運動的興起。

最引人注目的是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的納粹政權,窮兵黷武。最終在1939 年,德國閃擊波蘭,拉開歐洲戰爭的帷幕;在中國,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中了武士道毒藥的日軍入侵中國。

此時,從大蕭條中緩過勁的美國打死也不拉偏架,就是保持中立,不管是誰,只要拿銀子來,除了人口不賣,要什麼給什麼。

這段時間,美國的國防製造和軍工業高速發展,大肆出口創匯的同時,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私營部門、就業機會和科技發展。

可以說正是二次世界大戰的前期,讓美國不斷擴大工業生產,握住了大蕭條的泥潭邊緣,能夠開始用力抽身,經濟向大蕭條前恢復。

就在美國上下一片樂觀的時候,1941 年 12 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不得不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一開始美國除了傷亡的考量,關於戰爭對經濟的拖累也是有擔憂的。

想不到的是,參戰反而讓美國工業工廠馬力全開,恢復全面生產模式,廣泛的徵兵,又將失業率降至大蕭條前的水平以下。

結果,二戰讓美國大蕭條結束,美國越戰越強,經濟實力的提升讓美國把精力放到全球次序重建。

這個過程中,美國利用支持和援助,讓大量美國企業和商品進入當地,利用當家廉價的勞動力和市場,帶動世界經濟全面復甦的同時反哺本土,賺得盆滿缽滿。

美國發現甜頭後,甚至為了建立新次序或者為了幫助美國企業打開市場,反而主動挑起新的戰爭,槍炮一響,黃金萬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