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四川農村日報社 發佈 2022-07-02T12:20:40.758300+00:00

今年中江縣把省級耕地宜機化改造項目實施重點放在了撂荒地占比相對較高的長河村,給接手撂荒地的種糧大戶每畝1500元的一次性補貼。

今年中江縣把省級耕地宜機化改造項目實施重點放在了撂荒地占比相對較高的長河村,給接手撂荒地的種糧大戶每畝1500元的一次性補貼。同時,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和合同約定等方式,明確撂荒地的流轉前3年免除流轉費且流轉時長不低於6年,中江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股股長常春華介紹,「前3年沒收益,人家不可能給錢;也不能讓農民把剛平整好的地隨意收回去,這不公平。」

有了這套「組合拳」,長河村周邊的兩百多畝撂荒地全部被種糧大戶接手。5月底,兩台挖掘機陸續開進長河村。隨後,包括肖宏久家在內的撂荒坡耕地被整理成集中連片平整田塊。

記者當天在長河村看到,通過宜機化改造,原來的撂荒地坡度大幅降低,實現了小塊並大塊和「旱能灌、澇能排」,基本達到高標準農田標準。

這麼好的田,如何保證用來種糧?

「這就要靠制度等方式來約束了。」中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許世順說,中江明確把宜機化項目實施的田塊逐步納入基本農田紅線管控區,並要求參與其中的種糧大戶和農戶必須簽訂土地用途承諾書,「如果有人不遵守,村集體和農戶有權提前收回土地,倒逼大戶們只能種糧。」

誰來種?

種糧大戶成了「主力軍」,農業機械化率突破80%

今年大春,永太鎮多寶村黨支部書記吳興財基本沒有下過田。

兩三年前,每逢大春,吳興財都要把村裡的黨員幹部組織起來,幫助農戶育秧、泡田、插秧和撒化肥。

黨員幹部組成春耕服務隊,背後是多寶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去年,全村3500多戶籍人口中超過一半在外務工,留守的成年人平均年齡超過50歲。

眼下,擔起多寶村種糧重任的,是葛祖洪、常滔等種糧大戶。在種糧大戶帶動下,多寶村的土地流轉率突破80%,全村3100畝耕地未發生撂荒。

種糧大戶們又是怎麼破解用工問題的?「靠機械。」作為多寶村有名的種田「老把式」,今年51歲的葛祖洪說,家裡共有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6台(套)。

靠著這 6 台(套)農機,2020年起,葛祖洪在村里流轉土地種糧,眼下已流轉 130畝。他還常年為村里上千畝耕地提供社會化服務,「從種到收我都能做。」

和「老把式」葛祖洪一樣,1990年出生、讀過大學的常滔種糧也主要「靠機械」。但常滔的動靜明顯更大。

「一台插秧機12萬元,一套農用無人機5.8萬元,眼都不帶眨一下;好好的單幹不行,還要牽頭搞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喊村里人入股。」2014年接手父母在多寶村的土地流轉業務以來,常滔時常被村民乃至自己父母說成「敗家」。

但常滔有自己的理由。農機方面,常滔認為自己「賺大了」:一台插秧機一天能耕作80畝,總成本不超過200元;同樣的播栽面積,一天需要16個人工,成本至少得1500元。一套農用無人機一天能完成近200畝水稻的農藥噴灑作業,人工成本只需 200元;同樣的工作量,人工每天需要20多人,成本至少得2000元。

「綜合測算,水稻種植全程機械,一季水稻每畝節約160元人工開支。」常滔說,今年自己在多寶村播栽水稻1020畝,購買農機第一年就節約成本16萬元左右,但實際總投入還不到12.5萬元——插秧機和農用無人機均可享受總購入價30%的農機購置補貼,「所以,怎麼算,買農機都是穩賺不賠。」

成立合作社吸引農戶入股,好處同樣不少。

「大家入股之後,形成了利益聯結機制。這樣,規模化經營就更上一層樓。」常滔說,目前合作社已陸續吸引189戶多寶村及周邊農戶入社,藉助「種糧大戶+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已超過2000畝,擁有各類農機數量已達142台(套),常年為周邊4萬多畝糧食作物提供耕作、田間管理、收割等社會化服務。

「這種模式下,農業現代化水平創下新高。」中江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多寶村等種糧大戶較為活躍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率已突破80%,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左右。

怎麼種?

選良種、用良法,用新模式寫出增收「大文章」

在多寶村五組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採訪期間,記者看到一套稻米加工生產線。

「訂單排到8月去了。」常滔說,合作社正在加工自有品牌大米——「蜀浠」牌香米。眼下,「蜀浠」牌香米單價達到12元—16元每公斤。光靠這一項,每年就能為合作社帶來240萬元收入。

好價錢,源自於好種子和好農技。

先看種子。今年大春,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種植的水稻,全部為近年來四川省「稻香杯」優質米評選活動的獲獎品種。其平均畝產約600公斤,較合作社2016年前後的畝產增加150公斤。同時,通過測試,品質不輸東北大米和進口大米。

再看農技。在合作社辦公區,記者見到了3塊牌子:四川省農科院成果中試熟化基地、德陽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工作站、四川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田間學校教學點。

永太鎮鎮長林曦介紹,這3塊牌子不僅「有名」,而且「有實」。近年來,省農科院等科研單位的多個水稻小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率先在多寶村試驗示範。農科院所和農業農村部門,定期派人到多寶村進行新技術培訓和推廣。

新種子、新技術,催生新模式。距離多寶村不遠的中江縣黃鹿鎮,當地連年組織農戶農技培訓後,推廣稻魚、稻蝦綜合種養。黃鹿鎮鎮長蔣嘯介紹,今年大春,當地的稻蝦綜合種養規模已達6000餘畝,在水稻不減產的基礎上,每畝可增收上萬元。

農民種出好糧的技術,還來自龍頭企業的帶動示範。

「從種下去到收上來各個環節,我流轉的600畝地都有人把關。」今年55歲的多寶村種糧大戶劉書林介紹,2020年自己流轉土地種糧時,就與中化現代農業四川有限公司簽署購銷協議。根據協議,自己不僅能把高於市場價的自家糧食賣給企業,還能在種植過程中獲得企業免費技術指導。

劉書林向記者出示了手機上的智慧化管理 APP,在上面,每一塊水稻的「田保姆」對最近田間管理的建議意見一目了然,「啥時候放水、啥時候灑藥施肥都一清二楚。」

有了定製化的技術服務,劉書林家的地,畝產和畝收益都高出其他農戶15%以上。這也讓他雄心勃勃:明年開春,在鄰近村社和鄉鎮再流轉土地300畝。

采 訪 手 記

應種盡種 動力從何而來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成棟

進入中江,一個現象讓人記憶深刻:無論是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還是農戶的房前屋後,絕大部分都撒上了大豆、點播了玉米。這與其他地區「門前花草,房後樹林」的畫風完全不一樣。

中江的幹部說,正是農民這種應種盡種的勁頭,助力中江連續15年穩居全省糧食產量第一大縣。

是什麼讓農民願意種植比較效益不高的糧食?

「政府有措施,農民有賺頭。」採訪多寶村種糧大戶劉書林時,我們找到了接近事實的答案。

這個左臂截肢、年過不惑的漢子,在決定流轉土地種糧時,曾經找人幫忙,把過去3年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讀了一遍——從首次下達糧食穩產增產任務,到首次啟動實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再到把糧食安全放在「三農」工作首位,讓做過20多年農資生意的劉書林清楚地感知到「種糧的春天來了」。

春天,源於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種糧大戶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業保險補貼……劉書林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10餘項直達種糧農戶的獎補措施。再算上訂單農業和「田保姆」帶來的優質優價,讓他每年都能輕鬆享受豐產增收的喜悅。

「所以,我只有一隻胳膊也願意多種幾畝。」採訪結束時,劉書林送了我們一把脆皮李。他說,種糧農戶的日子就像脆皮李一樣,簡單又甜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