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

單片眼鏡 發佈 2022-07-03T17:19:50.689686+00:00

唐昭陵是從唐貞觀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開始建設,一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41年,持續了107年的時間,它的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180多座陪葬墓,是關中的「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說到帝王陵墓,最神秘的莫過於秦始皇陵;然而,說到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那就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唐昭陵。唐昭陵是從唐貞觀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開始建設,一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41年,持續了107年的時間,它的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180多座陪葬墓,是關中的「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被譽為「天下名陵」。

當來到唐太宗的雕像前,不自禁的有一種崇敬之情。眼前就像有一幕幕的畫面飄過,我仿佛穿越到那個風華絕代的大唐,看到天下太平、看到萬邦來朝、看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原俱豐實」。

在唐太宗雕像的左右兩邊各分列三支石柱,柱上各雕盤龍,抱柱蜿蜒,天矯生動,它們就像是忠實的臣子一樣永遠擁護著這位盛世帝石王。在我們今天的印象中,唐太宗李世民永遠是一副威儀天下的形象。殊不知他還有個外號,叫「二鳳」。為啥叫「二鳳」呢?因為他曾經寫有一首《威鳳賦》,說:有一威鳳,憩臥朝陽。晨游紫霧,夕飲玄霜。資長風以舉翰,慶天衢而遠翔。

在賦中,他把自己比作一隻威鳳,另外呢,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呢,就有了這個親切的愛稱一一「二鳳」。由此看來,唐太宗的文采很好啊,比如說他還寫過一首詩《望終南山》重巒俯渭水,碧章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岩煙。

你看,這就是千古一帝「唐太宗」當然,唐太宗不光文採好,他的武功和氣度更是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稱號。後人經常讚頌唐太宗開創的盛世,卻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登基之前的功績。那真是:「遠跳少年英才身騎駿馬開疆拓土天縱風華」

16歲的李世民,鋒芒畢露,在亂世中用他天賦異稟的軍事才能,開啟了屬於自己輝煌的一生。他在成年之際雁門救駕隋揚帝,20歲摔掇老爸李淵造反,被任命右元帥;21歲攻下長安,被唐高祖李淵封為秦王;23歲經歷三場大戰,兩王滅兩國,加封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台。可以說少年李世民,是天縱英才、撫劍定中原。當我們沿著司馬神道向前走,我們會看到在神道的兩側有很多的石刻,這些石刻就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唐朝詩人李賀曾經有一首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凌煙閣就是唐太宗在老年的時候,他回想自己當年金戈鐵馬的歲月,為了表彰有功之臣,就把這些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了,其中有長孫無忌、李孝恭、房玄齡、魏徵等人,這些都是他我馬控您歲月中的老戰友啊。

說到魏徵啊,在《資治通鑑》裡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一隻雞鷹,很喜歡,所以就經常逗它玩,有一次啊,被魏徵看見了,魏徵就上前與李世民交談,李世民趕緊就把雞鷹藏進懷裡,他怕魏徵說他玩物喪志啊。魏徵哪能不懂他的小心思,於是故意推延時間,眼看李世民臉色越來越差,他才悠悠然地離去,結果那可憐的鵝鷹就被這樣悶死了。從這個小故事也可以看出李世民虛懷納速、謙恭待下的胸懷。李世民經常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當31歲的李世民坐於朝堂之上,萬國來朝,各國尊其為-「天可汗」。他在位期間,對外他開疆拓土,不僅重創了高句麗,也把東突厥給滅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對內他勸課農桑,奉行節約,並且主張以文治天下。

作為一代君王,他能任人唯賢,能夠聽取魏徵的逆耳忠言,並作出相應的改變;而這些使得大唐能夠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大唐在當時能夠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也正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勤政愛民和不懈努力。大唐民俗開化,經濟繁榮,是當時各民族的大熔爐,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是當時社會現象的寫照。唐太宗一共在位23年,他在位的時間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但卻是歷代皇帝中貢獻最大的。

當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自己的歷史污點。玄武兵變,歷史滄桑,一將功成萬骨枯啊,唐太宗的皇位終歸來得不是那麼名正言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在位時所作出的歷史功績。當時的大唐萬國來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它也是中國自秦帝國以來第一個自信到可以不修築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大唐有著寬廣的胸懷,它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的特點;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大唐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歐亞等國家均有往來。以至於直到今天,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如果說漢武大帝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那麼唐太宗李世民則給了一個我們終將會再次繁華的偉大夢想。貞觀二十一年,52歲的唐太宗患病,最終在終南山上駕崩,安葬在昭陵,廟號為太宗。昭陵的陵名,「昭」字的說法是:聖文周達日昭,昭德有功日昭。這個「昭」字,算是對這位千古一帝最簡短崇高的評價。

當我站在唐太宗陵瘦昭陵所在的九峻山上,極目遠眺;耳邊似乎響起了一陣陣的盛世華章;向東南方向望去,那裡曾是當時天下最大的城市之一長安;而在長安的南面,就是天下聞名的終南山。千古一帝一唐太宗,就在這裡世代守護著他的子民;他看到了後來的李白在縱酒高歌,他看到顏真卿在揮毫潑墨,他看到吳道子畫下了千年名畫也聽到了李龜年的曼妙笙歌。

這真是:心大天大地大,任我金戈鐵馬。閱盡千古風流,獨占萬世瀟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