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爭相探月到底為了什麼?

時空地球 發佈 2022-07-03T17:55:12.960877+00:00

從美蘇爭霸冷戰時期的月球探索熱潮(「月球號」計劃與「阿波羅計劃」),到如今的全球七大探月計劃(中國的「嫦娥」計劃、美國「阿耳忒彌斯」計劃、 俄羅斯的「月球」計劃、印度「月船」計劃、日本「太空人」計劃、以色列「創世紀」計劃、歐洲的「雙軌制」探月計劃),各國探索月球的熱情絲毫不曾減退

從美蘇爭霸冷戰時期的月球探索熱潮(「月球號」計劃與「阿波羅計劃」),到如今的全球七大探月計劃(中國的「嫦娥」計劃、美國「阿耳忒彌斯」計劃、 俄羅斯的「月球」計劃、印度「月船」計劃、日本「太空人」計劃、以色列「創世紀」計劃、歐洲的「雙軌制」探月計劃),各國探索月球的熱情絲毫不曾減退。

正如預料之中的那樣,人們不禁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孩子吃不上飯,還有那麼多貧困人口,為什麼還要在月球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甚至數百億美元呢?」

為什麼要探索太空?許多科學家的第一個回答是:滿足好奇。好奇是人類的本性,正是一次次好奇驅使人類在不斷探索中進步。

這話乍聽挺虛幻,其實不然。

誠然對太空的好奇仿佛離地上的生活遙不可及,通往月球的航行也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然而探月工程作為一項關鍵引領性工程,太空項目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不僅可以引導物理學和天文學、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還可以帶動大量航天新技術和新方法應用到社會層面,進而產生數倍於原始投資的收益,讓人們生活越來越好。

比如,堪稱人類近代史上規模最龐大的工程「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 就帶動了上世紀60、70年代幾乎全部高新技術的發展,在其催生的3000多項新技術中,有1000多項轉為民用,在通用計算機、網際網路技術、雷射通訊、核磁共振醫療以及日常生活(液晶電視、太陽鏡、離子燙、方便麵、氣墊鞋、海綿記憶枕、高清攝像手機 )等各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產生的影響和社會效益持續至今。

除了高新技術和方法以外,探月計劃更現實的意圖是為設立月球基地(再建「廣寒宮」)採集月球資源做準備。科學考察探明,月球上已知礦物有100多種,包括大量的鋁、鎂、鈣、鈦、矽、鈉、鉻、鉀、錳、鋯、鋇、鈧、鈮等,另有5種是地球上沒有的,尤其是地球上罕見的氦-3資源,這是人類未來可長期使用的清潔、高效、安全、廉價新型核聚變燃料,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到這裡我們可以明白,探月工程是一項國家戰略計劃,無關眼前利益,更多地著眼於未來社會,更狹隘地說是關於我國的未來。「嫦娥探月工程計劃」在滿足人類對太空好奇欲望的同時,也引領著我們突破國際產業鏈陷阱(畢竟老是生產幾億件衣服換別人一台光刻機太累!),占領未來技術高地(新能源—核聚變、新材料、量子通信計算、晶片工程、基因工程等等),這樣民族才有希望。


這就是世界主要國家不遺餘力開展太空探索的根本所在—科技創新與進步。


如若不然,我們只能掙扎在國際產業鏈中低端,賺點辛苦錢,永遠被高端玩家壓榨。


如果喜歡這些文章,歡迎關注收藏,您的支持永遠是作者創作的最大動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