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文化·讀書」《人居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單霽翔講述的香港城市故事

奔流新聞 發佈 2022-07-03T18:10:53.275257+00:00

稍早前的6月22日,籌備多年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了開館儀式,來自故宮博物院的超過900件文物亮相開幕展,其中166件是一級文物,絕大部分文物是首次在香港展出。

《人居香港:活化歷史建築》 單霽翔 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2年3月

2022年7月1日,香港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稍早前的6月22日,籌備多年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了開館儀式,來自故宮博物院的超過900件文物亮相開幕展,其中166件是一級文物,絕大部分文物是首次在香港展出。這是故宮博物院在1925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外借展品,數量之多、級別之高極為罕見。

7月2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正式對公眾開放,分階段展覽由故宮博物院借出的900多件珍貴文物。

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它的建成有什麼故事?博物館建築又蘊藏了怎樣的巧思……

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於今年3月出版、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著述的《人居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就介紹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籌建始末。

8000多棟歷史建築見證了香港城市發展,也承載著港人的集體記憶,在寸土寸金的緊湊型都市中,卻面臨著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境遇。創建夥伴關係,讓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進來,塵封的歷史建築在「夥伴計劃」中鮮活了起來……《人居香港:活化歷史建築》一書回顧了香港歷史建築保護的歷程,著重介紹了「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創新成就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籌建始末。其中既有對香港城市規劃的解讀,又以近百個歷史建築為線索,講述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香港經驗和香港故事,是一部文博視角下的香港城市百科全書。

在作者單霽翔筆下,「建築是石頭的史書」,20多個文化地標記載了香港的歷史文化;同時,「建築是凝固的音樂」,60多處熱門景點帶廣大讀者暢遊香港……除了讓讀者在歷史建築中領略香港城市的人文底蘊,《人居香港:活化歷史建築》一書還以全景式的視覺介紹了香港的城市發展歷史、土地管控方式、歷史建築保護。

《人居香港:活化歷史建築》一書由林鄭月娥作序,這本書的繁體版也在香港同步推出。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雷媛 劉小雷

單霽翔

研究館員、高級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歷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是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精彩書摘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成記

單霽翔

博物館是城市記憶的守護者,是城市歷史的收藏者,細細描摹著城市生活的文化脈絡。香港是一個擁有多樣文化的城市,締造出多元豐富的城市生活。從昔日古樸漁村,到今天作為國際化大都會,香港就如滿載歷史和豐富文化遺產的寶庫,其文化的肌理脈絡散落在香港島、九龍、新界各區,儲藏在一座座博物館裡。曾頂著「文化的沙漠」帽子的香港,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文化魅力,使香港的博物館文化,不僅肩負起展示傳統文化的重任,更以包羅萬象的文化氣息,薈萃城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實際上,博物館的存在不僅清晰了香港的歷史脈絡,更為民眾提供了集體回憶的空間,也為每位觀眾安排了一場場面向未來的想像之旅。特別是近年來,為了使市民重視香港歷史古蹟,通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實施,以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保育和活化而成的博物館、文化館相繼落成。全港700多萬市民有超過一半人次,在一年中參觀過博物館,香港的博物館普及度可見一斑。

從全國視角來看,近年來博物館的數量和人氣逐年遞增,但是能引發觀展熱潮的還是少數博物館,一些博物館門庭冷清、人氣不佳。優質博物館和高質量展覽集中於某些城市,文化供給上,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還存有不平衡。我一貫主張博物館之間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人員交流等諸多好處,共同集中力量服務於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

在故宮博物院與香港博物館界長期密切合作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雙方都希望利用彼此的優勢,在展覽、研究及教育領域上進一步加強合作。2015年9月,我與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在北京的會面討論中,探討了在香港興建一所永久性展示故宮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博物館的可行性。經過七年的論證、籌備、建設,2022年7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將迎來開放,這是一件值得期待的盛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主要設施包括多個固定陳列和臨時陳列展廳、教育活動室、演講廳、紀念品店和觀眾餐廳等。固定陳列展廳長期展示故宮歷史 文化以及與宮廷生活有關的文物;臨時陳列展廳展示故宮博物院的書 畫、器物和其他藝術收藏,也會舉辦香港收藏家的文物藏品專題。

長期以來,香港一直作為繼紐約、倫敦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而受到世人矚目。同時,香港也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並且連續多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但是在博物館的數量和規模方面,香港與紐約、倫敦相比有明顯差距。換言之,香港的文化地位與 經濟地位並不匹配,一座國際大都會沒有世界級的博物館,自然少了幾分深邃與厚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設,無疑是香港文化事業發展的一件大事,將有利於香港成為國際文化都會的願景,也有利於故宮博物院走向國際、走向大眾生活的發展策略。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築設計中,將「傳統中國空間文化」與「當代香港都市文化」有機結合,通過現代建築表達傳統精粹,依照香港空間緊湊的特點,把紫禁城中軸線變成垂直遞進關係,通過三層中庭串聯起展廳和香港的自然風景,以縱向的空間呈現中國古代建 築的藝術。從外觀到內在,盡顯「陰陽平衡」「剛柔並濟」的中國宇宙觀。從外部空間來看,七層樓高的建築「上寬下聚、頂虛底實」,形似中國古代的鼎。博物館內部將北京故宮的中軸線概念,以空間立體串聯的方式,融入博物館建築設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築包括七層,地下一層用來舉辦教育活動;地上一層包括演講廳、活動室、商店和餐廳等;二層可觀賞香港天際線,港島景觀一覽無遺;四層中庭可欣賞大嶼山景觀,眾多展廳則圍繞中庭布置安排,向觀眾呈現出一個立體的博物館形象。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共設九個展廳,總面積為7800平方米,每期展出800多(套)故宮文物。其中五個展廳定期輪換展出故宮精選藏品,涵蓋故宮文化的不同面貌,包括紫禁城建築、清代宮廷生活和文化傳承工作等主題。另有四個展廳則展出香港文物收藏、藝術體驗互動等專題展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人選經全球公開招聘後,決定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吳志華博士出任。吳志華博士是經驗豐富的文物博物館領域專家,對中華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藝術都有深刻認識。他也是故宮博物院的老朋友,曾策划過不少故宮博物院的大型展覽項目在香港展出。他在獲委任新職時感言:「我很高興能夠帶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啟首個章節,以及創建其成為世界領先致力推廣中國藝術文化的博物館。」吳志華博士此前曾借調到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協助督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發展,對這座博物館項目十分熟悉,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的理想人選。

(本文選自《人居香港:活化歷史建築》第七章,此文略加刪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