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看秦孝公如何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塵世書香 發佈 2022-07-03T18:31:41.978786+00:00

那時候就在想:古老的秦國,到底是一個怎樣強大的國家,才有如此能工巧匠,才能創造如此堪稱世界奇蹟的文化遺產?

記得10多年前第一次去西安兵馬俑,我就被其宏大的場面和每個人物惟妙惟肖的表情所震撼!那時候就在想:古老的秦國,到底是一個怎樣強大的國家,才有如此能工巧匠,才能創造如此堪稱世界奇蹟的文化遺產?

最近剛好有幸讀到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不禁讓我對秦國的強大之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羅馬並非一日建成,秦國的強大也並非一蹴而就。春秋時期,秦穆公曾是春秋五霸之一,那時的秦國曾打下一片霸業。但是穆公霸業未能繼續,後來秦國曾幾度瀕臨滅國之危。事實上,秦國真正走上圖強的道路,是從秦孝公治國開始的。

而秦孝公領導秦國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中,所展示出的大爭之世下的強勢生存本領,還是非常值得身處當下這個到處內卷的時代的我們,去好好分析和學習的。

20出頭接手秦國的爛攤子

公元前362年的戰國,秦國為了謀生存與魏國在河西少梁進行了一場惡戰,史稱少梁之戰。這場戰爭雖然秦國取勝,俘虜了魏軍統帥丞相公叔痤,但是秦軍統帥秦獻公贏師隰劇毒冷箭射傷,性命岌岌可危。

國不可一日無君。秦獻公在性命垂危之際,冊立次子贏渠梁為太子,立即接任秦國國君,史稱秦孝公。贏渠梁當時只有20出頭,雖然當上了國君,可要面對的秦國,卻是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瀕臨亡國的爛攤子。

先看內憂。連年的征戰百姓早就民不聊生,剛剛經歷的少梁慘戰,死傷慘重,讓原本就捉襟見肘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另外,以上大夫甘龍為首的老世族企圖抓住更多權力,未必能真正擁護新君。再看外患,此時以魏國為首的魏、楚、齊、燕、韓、趙六國,正在謀劃著如何集體出兵,一舉瓜分秦國,將秦國徹底從疆域版圖上抹掉。

面對公父留給自己的一個積貧積弱的秦國,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贏渠梁面臨著關係到秦國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秦國要想不滅國,要想繼續存活下來,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認知突破:窮則思變

窮則思變,這就要從根本上改變過去的認知和行事方式。

剛剛即位的秦孝公雖然年齡只有20出頭,可是遇事頭腦清醒,行事穩重。他清醒地意識到,當下的秦國再經不起任何戰爭,如果秦國還像以前那樣崇尚戰爭,只要一時氣不過就找人打一架,那麼秦國必將面臨著國無壯丁可戰,人們的生活會更加貧苦,這只會加速亡國。眼下秦國要做的第一要務就是停止戰爭,修養民生,學習別人治國的好方法,擺脫貧窮落後,否則人都打沒了,飯也吃不上,等在前面的就只有亡國這一條路了。

基於這樣的考慮,秦孝公對魏國做出了常人眼中的「大逆」決策:放人、割地、求和。釋放並護送公叔痤回魏國,公叔痤的身份不是俘虜,而是魏王特使;並主動割讓好容易奪回來的河西豐腴之地給魏國,以求兩國休戰。秦孝公看得非常清楚:只有這樣,才能讓強大的魏國在占到豐厚便宜的情況下,暫時放過秦國一馬,這樣秦國才有機會休養恢復,否則魏國很可能一轉身就會把秦國給滅了。

一位如此年輕的國君,能不計殺父之仇,公私分明,能將大局看得如此清楚,這等的胸懷、見識和氣度,讓老丞相公叔痤暗豎大拇指。

一個國君的認識層次,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可以說,秦國真正走上圖強的道路,是從秦孝公治國開始的,正是這位年輕的國君,用自己的遠見卓識,帶領著勤勞勇敢、歷經苦難、又好戰不怕死的老秦人,一步步走向了強大的文明帝國。

對於一個人來講也是如此。一個人的認知半徑決定著他能走多遠。我們時常也會覺得自己在事業、家庭、友情等方面陷入了困境,迷茫,但是又不知道人生接下來該朝著哪個方向去努力。其實人世間的絕大部分煩惱,都源自認知的限制;而讀書是普通人提升認識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正如楊絳先生曾說過的「你的問題,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所以,我們從秦孝公身上學到的第一點是要思變,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這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學習改變命運:招賢納士

學習是改變、提升自我的必經之路。而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學習提升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有治國的人才。

秦孝公深刻地認識到,秦國要改變貧窮落後的現狀,必須要學習更好的治國方式,而不能再走過去外爭內鬥,生靈塗炭的老路了。

可是眼下秦國缺乏能治國的人才,怎麼辦?招聘。立刻行動,於是,就有了如下這卷感天動地的秦孝公《求賢令》: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

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

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

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簡單說,就是先祖秦穆公曾創下霸業,但被後面幾代無能的國君給敗光了,國恥讓我痛心,我要招天下能出奇招讓秦國強大的人一起治國,高官厚祿,分享秦國土地。

正是這卷大氣磅礴、至誠至懇的一卷雄文,吸引了眾多人才入秦,包括後來為秦國變法圖強立打下堅實基礎的衛鞅。

與其說是秦國開出的好條件吸引了衛鞅,倒不如說是秦孝公的胸襟和志向令衛鞅欽佩不已。

衛鞅看過求賢令後便拍案讚嘆秦公「有胸襟!恢復穆公霸業,其志小矣!強秦之策,當一統天下。」

衛鞅雖與秦孝公並未謀面,僅通過這短短一卷求賢文,就已然認定遇到了明君,已經決意赴秦,將自己畢生的治國才華施展在秦國。

秦孝公與衛鞅接連幾日的治國方略長談,便認定了衛鞅就是他要找的治國奇才,決意任用衛鞅,並充分信任。兩人之間也形成了刎頸之交的情義,一個為青山,一個為松柏,相輔相成,終生不負,共同成就了後來的商鞅變法在秦國的推行。

秦孝公求才、學習、圖強的具體做法,使得商鞅變法在秦國迅速推行,廢井田開阡陌、軍人論功受賞、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等顛覆性的變革,讓秦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都煥然一新。到秦孝公治國的後期,秦國已經開始走上了強大的道理,民間經濟活躍,軍隊作戰力增強,建立了咸陽新都城,各國已開始對秦國刮目相看。

我們從秦孝公身上學到的第三點是,有了學習求變的想法後,就要立刻付諸行動。想學什麼,在哪方面精進,就去學,跟書學,跟人學。想法很好,不去做,然並卵。

踐行到底:絕不徇情枉法

想法有了,也開始行動了,這只是實現改變圖強的第一步,要真正取得收效,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堅持踐行。

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對上層的老世族權貴而言,這意味著要剝奪他們的一些特權,這自然會引起他們不滿和反抗;對下層的老百姓而言,變法會徹底顛覆他們頭腦中多年已然固定的認知,會改變他們熟悉的生活方式,要讓百姓接受遵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推行變法可以說是舉步維艱,面臨著來自各方的重重挑戰,但是商鞅能毫不動搖地、堅決地在秦國實施變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有秦孝公在背後給予的100%的支持。換句話說,是秦孝公立志要將變法圖強堅決進行到底的決心,才讓商鞅敢於大刀闊斧。

於是,為了讓百姓相信國家變法圖強的決心,商鞅通過」徙木立信「的行為,在老百姓心中樹立了國家的信譽,也看到了變法的威信。

然而推行變法最大的阻力並不在百姓,而在於老世族。變法觸動了老世族的既得利益,他們自然絞盡腦汁阻撓變法,千方百計讓變法中途流產。新法推行不久,老世族便故意煽動大量族人械鬥,死傷無數,有700多人觸犯新法當斬;老世族隨即集體為參與械鬥的700多罪人求情,想用」法不責眾「的輿論壓力讓變法流產。

面對這個推行新法的巨大阻力,秦孝公一時陷入兩難。一次殺這麼多犯人,曠古未聞,會不會引發社會動亂?但是如果此時退縮了,變法就會半途而廢,秦國又將回到過去的老路,在窮困中一步步走向滅亡。兩害相權取其輕,前者是動亂的風險,後者是亡國的災難,相比之下,只有冒前一個風險來避免後一個災難。

面對困難和阻力,秦孝公果斷地支持商鞅依法執法。這次依法刑殺了700多罪犯,對那些想要褻瀆新法的人起到了極大的威懾,也在百姓中樹立了新法的威嚴。

此事之後,老世族又暗中算計使太子犯法,激起民憤,變法能否繼續,秦國的存亡,都受到威脅。面對皇親國戚犯法,商鞅也是霹靂手段,依法處罰了太子和太子傅贏虔。而秦孝公對商鞅堅決執法護法、樹立秦國變法威信的舉措,理解,支持,並負責做好善後工作。

這正是秦孝公的過人之處,既然決定變法圖強,就要嚴格執行,任何的徇私枉法都會讓之前的努力白費。

正如劉向在《戰國策·秦策五》中所言:行百里者半九十。實際上,比」萬事開頭難「更難的,是在做事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也依然不被嚇倒、難倒,將事情堅持做下去。

我們從秦孝公身上學到的第三點是,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就朝著這個方向堅持努力。就好比挖一口井,一旦認定這個地方有水,就堅持挖下去,總有一天會挖出水源。這就是堅持的力量。

秦孝公在位的24年中,將秦國從積貧積弱、瀕臨滅國的邊緣拉了回來,不僅恢復了秦穆公時期的霸業,還打敗了曾經最強大的魏國,一舉崛起為西部強國。他思變圖強的認知格局,和變法圖強的抉擇和堅定的執行力,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秦孝公,將秦國這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

認知不設限,困境中謀求改變、向優秀的人學習、有了能提升自己的好方法就死磕到底,這正是秦孝公身上非常值得我們普通人學習的優秀品質。

而這三點優秀的品質,也孕育出了一種在大爭之世中,強勢生存的精神,它展示了古老先民們在粗糲簡樸的生活方式中,本色奮發的生命狀態。而這,也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永不褪色的文明底色,不畏艱辛,孜孜進取,奮發圖強。我們每個人,都該繼續踐行這種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