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書院建設記

巴蜀手媒 發佈 2022-07-04T00:09:14.040060+00:00

四年時間,將這座幾成廢墟的民居老宅院,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修繕、改造成今天的模樣。

四年時間,將這座幾成廢墟的民居老宅院,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修繕、改造成今天的模樣。上千個日夜裡,學苑出版社與河南華磊古建集團的建設者付出的辛勞,寥寥數語難以言表,只列舉幾個簡單的數字——80%以上的木料因朽爛蟲蛀而換掉;所有的瓦片和竹篾牆拆除更新;供電系統全部更新升級;新建供水系統和污水排除、淨化處理系統;坍塌的整個西北院房屋復建。此外,門窗和木構件全部重修油漆;新建消防、安全監控系統,以及照明、庭院、步道、觀景亭------ 修繕後的大院,共有6 個院垻,上下三層99個房間,總計房屋面積3600多平方米。

這一切,是為了古宅今用,在重慶市級文保「朱家大院」建一所「學苑書院」。

開辦「學苑書院」之緣由

首述「學苑」。取自開辦者學苑出版社之名。學苑出版社1987年成立時取名「學苑」,源於宋代文豪蘇軾的詩句「筆硯耕學苑,戈 矛戰天驕」。巧合的是,對應「學苑」的英文「Academy」,源自古希臘柏拉圖在雅典衛城外聚徒講學之處。「學苑」所含追求學術探討、文化傳承之精神,恰為學苑出版社立社之宗旨,亦應為學苑書院之宗旨。

次究「書院」。中國的書院,興於唐,盛於宋,延展至明清。

清末開始興辦近代化(或曰現代化)學校、研究院、圖書館乃至傳媒等文化教育機構,研習內容亦大大超出傳統書院範疇,書院遂壽終。於此千餘年裡,剔除朝廷和地方官府鼓勵、資助甚至主辦的為科舉服務的個別年代,書院基本上由民間創辦和主持。廣收圖書,聚徒講學,學術研究與讀書講學融為一體,是書院教育之本質特色。純粹的書院雖屬私學,但異於私塾、社學和義學之類基礎教育、啟蒙教育、通識教育,是以專題教育、專業學術研究為主的高級形態,往往是某一學派的活動中心或研究中心。通常設主講,明立宗旨,生徒聽講可質疑問難,形成討論式教學。尤其是「會講」(後期更發展為「講會」)的傳統,延請其他書院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來書院開講,平等論學,求同存異,不株守門戶,提倡學術論爭,兼容寬量。

在南宋和明中葉,書院所在地官員、士紳、民眾均可自由前來聽講,盛時聽講者達一兩千人。書院另一重要活動為祭祀。與宗教、祖先祭祀不同,著眼於祭祀學術貢獻巨大之先師大儒及書院創辦、扶持人士,旨在宣揚事跡,銘記學術旨趣,懷念功德,從而樹立仰慕和仿效的典範。搜集和收藏圖書亦為書院的重要內容。顧名思義,書院應以藏書豐富立身,為學習、研究、查閱、諮詢提供方便。有影響的書院往往收藏珍貴的孤本、抄本,故古代書院不乏編纂、刊刻圖書之舉。尤其值得一書的是,中國政治文化中獨特的「士」的精神氣節,通過書院得以弘揚、傳續。歷朝歷代,均不乏毀家紓難精忠報國、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士子,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前仆後繼的書生。

如前所言,近代而至當代,社會文化教育分工的細化,將書院的功能大大擴展並分散到了學校、研究院、圖書館乃至出版等傳播機構,書院傳統的形式和內容已失去廣泛存在的意義。然而,其蘊含的精神、志趣乃至活動方式,對於有些文化教育領域的活動,仍有可汲取營養和仿效、借鑑的因素。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傳承。學苑書院取書院之古義------- 「讀書增意氣,願言續春秋」,摒除門戶偏見,攬天下巨匠,師徒相授,薪火相傳。此即是開辦學苑書院之緣由。

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舉凡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事項,幾乎均有著與批量化、標準化現代生產方式格格不入的特點,產品的高下立判、美醜頓分在很大程度上受「感覺」支配,最佳傳承方式幾乎是或只能是師徒相授、親歷體悟,現場教學。即便當代有海量的文字、圖照、音像記錄和多媒體平台傳播,仍有一些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技藝奧妙不能間接獲得。

學苑出版社自上世紀90年代起,即專注於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調查、研究及成果出版,尤其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原因無它-------隨著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的發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的信仰、儀禮、習俗、技術、藝術等等,正在迅速消逝。這些人類文明史極為重要的組成,儘管已漸漸失去生存的土壤,「不合時宜」了,但不應湮滅在歷史的灰塵里,應當由我們這一代人記錄下來,並將其中部分保存甚至傳承發展。

這項工作無法贏利,耗時費力,甚至直到十多年前,在這一被忽略的領域跋涉同行者寥寥。近十多年來,黨和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以及我們在與世界各國學界、文化界交往中得到的關注和首肯,讓我們意識到,近30年的篳路藍縷、砥礪前行是有意義的。與此同時,通過長期深入而廣泛地了解非遺,我們認識到,十分需要建造一個融搜集、保存、研習、展示和交流為一體的平台,讓鮮活的有生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綻放光華。

於是,有了學苑書院。

學苑書院之願景(藍圖)

已落成的學苑書院,提供一個探索新生活方式的場所------將非遺與現代化的科技、藝術融合,將鄉村生活與都市生活融合,將陶冶情操、沉浸文化與日常起居生活融合,將觀摩、研習與講授、交流融合。因此,學苑書院有手工工坊,有大講堂,以及可供小型戲曲、音樂演出的場所,有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居室、烹製健康簡餐飲品的廚房,有幾十個可供會議、會談、閱讀、靜憩、藏品把玩的房舍-------。書院裡,除了專業性很強用於研究的圖書存於庫房,上述所有房間都會陸續擺放圖書和藏品,讓每一位來書院逗留小憩或住宿的客人,置身於書和藝術的空間裡。書院將持續不斷地搜集圖書和民藝為主的藝術品,收藏圖書的原則是稀見的、存世量小的文化遺產範疇圖書;收藏藝術品的標準是有才華的藝術家、工匠的有特色的作品。

作為文化傳播平台的書院,會持續不斷地邀請學術界、藝術界、民藝界高士巨匠下榻,進行講學、研究、創作、製作,相應地,會持續不斷地舉辦講座、展覽和演出欣賞活動。這些活動中適宜的項目,將面向大眾,尤其是要吸引少年兒童前來,讓他們通過耳濡目染,沉浸體驗,有所裨益。

作為倚山襟水的書院,秉持閱讀、創作、休憩要在私密、安靜氛圍中的理念,提供一個靜謐清幽的環境;秉持回歸自然的生態環保理念,提供天然、簡單、養生保健的食品和飲品。

作為矢志傳續中華文化精神和氣質的書院,吾輩將孜孜以求,形成鄙「養尊處優、投機取巧」,尊「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之風氣;養成「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雖千萬人吾往矣」之正氣。

今天學苑書院只是落成,即:平台建成,而學苑書院所要完成的使命,剛剛開始。循「言易行難,別非兼是」,遵「讀書增意氣,願言續春秋」。日積月累,筆硯耕學苑;矢志不渝,戈矛戰天驕。終達成中華文化「拾遺續脈」之宏願。

是為記。(文/孟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