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說歷史之牧野之戰(二):商朝人心離散之日,聯軍伐紂之時

紀錄片人陳欽 發佈 2022-07-04T00:11:11.748618+00:00

商朝末期,商王帝辛荒淫殘暴,百姓處於水火之中。周部落社會清明,經濟發展迅速,引起商王的不安。借著周首領姬昌勸諫的機會,將其囚禁於國家監獄羑里城,並將為其求情的大兒子伯邑考殺害,做成肉醬拿給姬昌吃。

商朝末期,商王帝辛荒淫殘暴,百姓處於水火之中。周部落社會清明,經濟發展迅速,引起商王的不安。借著周首領姬昌勸諫的機會,將其囚禁於國家監獄羑里城,並將為其求情的大兒子伯邑考殺害,做成肉醬拿給姬昌吃。

那一刻,姬昌與商王的矛盾達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姬昌的內心,有個聲音越來越強烈——滅商。

然而,身在獄中的姬昌,何時迎來被釋放的那天?他又該如何謀劃滅商大計呢?

時間一天天過去,帝辛仿佛沒有釋放姬昌的跡象。以帝辛的殘暴,姬昌甚至隨時面臨著被殺害的危險。為了滅商大業,必須忍辱負重,好好活著。痛苦而漫長的獄中時光,姬昌做好了在這裡度過餘生的準備,不過,他還是想為後代留下一些什麼。

姬昌埋下頭,開始推演易學。

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實踐中,創造了神秘的河圖、洛書。伏羲氏將其歸納排列,演變為八卦,將天地萬物的現象都包括其中,這就是原始的易。

在獄中,姬昌終日觀天象,占卜,對伏羲氏的八卦圖進行推演改進。

寒來暑往,不知不覺,七年過去了。經過姬昌的悉心鑽研,易學由原來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yáo】,有了卦辭、爻辭,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易學著作《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成為中華科學、思想文化的源泉。

在姬昌潛心鑽研易學的幾年中,商王帝辛依然沉浸在窮奢極欲的生活中,商朝社會也變得更加昏暗。

一天,周部落數位大臣仍一如往常地搜集了一批美女、駿馬、珠玉等獻給帝辛,並買通商朝大臣,請他在帝辛面前為姬昌求情。

帝辛看著七年來終日在獄中推演易學的姬昌,認為他已臣服於商,並無威脅,而且如今東夷叛亂還未肅清,為了西部地區的安穩,商王帝辛終於下令將姬昌釋放。

七年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姬昌終於等到了重獲自由的這一天。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王「羑里之厄」。

出獄後的姬昌下定決心,為兒子報仇,救百姓於水火。他表面上繼續臣服於商朝,暗地裡悄悄地開始集結周邊勢力,廣求天下賢士共謀滅商大業。早已無法忍受商王殘暴的各諸侯部落一呼百應,紛紛合作。

為了尋到一位能輔佐他策劃大計的人才,姬昌悄悄地想了一個辦法。他制定了一種「畫地為牢」的刑罰,也就是命官兵在地上畫一個圈,讓罪犯待在裡面,如果逃跑,姬昌按照六爻八卦,就能算出犯人逃向何處,抓回來處死。

一日,一個名叫吳機的孝子被官兵誤抓,囚在了圈裡面。第二天,吳機卻突然不見了。通過算卦,姬昌得知吳機逃到河裡淹死了,便不再追查。

然而,幾天後,吳機突然出現,又被官兵認出並抓了起來。

姬昌很好奇,詢問之後才知,是一位老人破了他的八卦陣,將吳機放了。

姬昌聽後,高興不已:「他能破我的六爻八卦,說明這個人非同一般,我要拜訪他。」於是向吳機打聽那位老人的住處,吳機說:「他住在哪裡,我不知道,只知道他經常到渭水邊釣魚。」

為了見到這位神秘高人,姬昌來到渭水的支流磻溪邊上,果然有一位老人正坐在河邊垂釣。老人鬚髮斑白,看上去有七八十歲了。奇怪的是,這位老人一邊釣魚,一邊還不斷地嘮叨:「快上鉤呀快上鉤!願意上鉤的快上鉤!」更奇怪的是,老人的魚線離水面有三尺高,而且哪裡有什麼魚鉤。姬昌看了很納悶,於是就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

這位老人就是破了姬昌八卦陣的神秘高人,名叫姜尚。

漂泊半生、曾在朝歌賣酒的姜尚博學多聞卻不得志,一直隱居於世,默默體察民情,潛心修學,等待著一位明君的賞識。聽說社會清明的周部落首領姬昌仁義愛民,正在廣求天下賢士,便來到周人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奇異的方式垂釣,為的就是等待著與姬昌的相遇。終於,借著救吳機的機會,他得到了姬昌的尋訪。

面對著自己苦苦等待的賢明良君,姜尚難掩激動,侃侃而談。

他目光遠大,學識淵博,對各方面都很有研究,尤其對當時的政治形勢,分析的頭頭是道。他認為商王統治昏庸殘暴,商朝註定不會長久,應當有賢明的君主出來推翻它,建立一個新的天下,讓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

姜尚的話句句都說到了姬昌的心裡。為了滅商大業,自己苦心經營,到處尋訪賢士,這眼前的姜尚,不正是自己需要的大賢人嗎?

於是,姬昌懇切地對姜尚說:「我盼望您很久了,請您到我那裡去,和我一起共謀大業吧!」

然而,就在姬昌邀請姜尚一同回城的時候,姜尚卻提出了一個看似無禮的要求,要姬昌親自背著他走。

對於年邁的姬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求才心切的姬昌,當即就答應了。

姬昌的步伐顯得緩慢而有力,仿佛是承載著周人的未來,這也讓刻意刁難的姜尚看到了姬昌的誠摯之心。

姬昌的禮賢下士使姜尚決定一心輔佐。他說:「你背了我八百步,我保你大周八百年。」

兩位年邁的老人,終於如願以償,找到了自己的伯樂和千里馬。他們,將成為天下百姓的救贖者,成為商王帝辛最害怕聽到的名字,他們,將共同完成上天賦予他們的歷史使命。

在姜尚的協助治理下,周部落表面上耽於遊樂,忠於商朝,卻在暗中加強內部發展,深得部落內外臣民的拜服。

虞(山西平陸縣)、芮(山西芮城)本是商王朝的西方屬國,因為一方土地發生了爭執,很久都沒有結果。於是他們來到周部落,決定求仁義的姬昌審斷。

《孔子家語》記載:「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攜。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意思是說:他們來到周部落後,看到農人讓田,路人讓路;城邑內,男女分道而行,老人不提重物;朝中,士謙讓著讓他人做大夫,大夫謙讓著讓他人做卿。一派禮讓君子之風。

虞、芮首領兩相對比,內心羞愧,主動將所爭之地做了閒田處理,糾紛也就此解決。

在姜尚的協助下,為了奠定滅商大業的思想基礎,姬昌開始從意識形態著手:商王宣稱自己的王權得自「天命」,周人就講「天命無常,惟德是輔」,意思是說商王無德,西伯有德,天命順應德行,已經轉移到了姬昌身上。臣民十分信服。

而此時的商王帝辛,仍在為攻打東夷小部落的勝利而慶祝,整日與妲己飲酒作樂,沉迷在歡歌笑語中。

他不知道,看起來臣服的西周部落早已經暗潮湧動,更不知道,他正漸漸地失去臣民,失去領土。不遠的將來,他將面臨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公元前1056年,姬昌開始對內稱王,即周文王。但對商朝仍然小心翼翼,殷勤貢奉,甚至在自家祠堂祭祀商朝先王,以麻痹商王帝辛的耳目。

姜尚沒有讓姬昌失望,他幫助姬昌整頓政治和軍事,謀劃逐步削弱商朝的軍事力量。

為了解除向東攻商的後顧之憂,在姜尚的授意下,周王姬昌開始發兵攻打北邊和西邊的商屬部落。

公元前1055年至公元前1052年四年間,周王姬昌派兵攻下犬戎(今陝甘一帶)、密須(今甘肅靈台縣)、黎(今山西黎城縣)、邗【hán】(今河南沁陽縣),解除了北邊和西邊的後顧之憂,構成了對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脅。

第五年,崇部落(今陝西戶縣)被滅。這裡的首領,便是當年向帝辛進讒言致使姬昌遭受七年羑里之厄的商王寵臣崇侯虎。

這幾場戰爭勝利後,周人基本切斷了商朝同西部屬國的聯繫。

同年,周人在崇部落的土地上營建灃【fēng】城(今陝西西安),把都城從周原(今陝西寶雞)東遷至此,使其不易受戎狄的侵擾並更利於向東進兵。

至此,周王姬昌伐商的戰略部署已經基本完成。

隨後,他又向南擴張勢力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控制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使商王帝辛處於極端孤立的境地。

而此時,年邁的帝辛早已對政事漠不關心,他貴妲己所譽,誅妲己所憎,保持著一貫奢靡、殘暴的作風。數位忠臣賢良覲見勸告,均未得到採納。

對於帝辛的冷酷昏庸,他的叔父——商朝兩代重臣比干實在無法容忍,帶著對天下局勢的極度擔憂,又一次向帝辛進諫道:「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婦言,禍至無日。」

這話戳中了帝辛的痛處,他非常生氣,覺得比幹這是妖言惑眾,給他難堪。而一旁的妲己更是不高興,她悠悠地吐出一句話:

「聽說聖人心有七竅,比干被稱為聖人,不知他的心有幾竅呢?」

帝辛一聽,既然愛妃如此好奇,那就打開看看吧。

於是,比干被當場剖心,血濺四方,就這樣死在了帝辛與妲己的面前。

比干以死相諫的忠良,與帝辛慘無人道的暴虐,被共同載入了歷史。

此時的天下臣民需要一個人來拯救。歷史選擇了姬昌,卻沒有讓他看到最後的結果。

公元前1050年,就在滅商大業即將垂成之際,年邁的姬昌病逝。

姬昌一生在位50年,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仁義愛民的明君聖主,被後世歷代稱頌敬仰,尊為周文王。

這一年對於周人來說,既是痛苦的,也是慶幸的。周文王姬昌病逝,雖然失去了一位明君聖主,但是世子姬發的繼位,再次延續了周人的希望。姬發拜姜尚為太師,秉承父親周文王之天命,繼續利用商朝暫時無暇西顧的良機向東擴張。

周部落政治癒加清明,叛商附周者日漸增多。周人逐漸羽翼豐滿,國勢日隆。

各方面的時機越來越成熟,伐商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公元前1048年的一天,在姜尚的協助下,周王姬發為了解自己的號召力和軍事狀況,試探伐商的可能性,率軍來到孟津進行滅商演習。

《史記.周本紀》記載:「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各路諸侯紛紛響應,率領軍隊前來助陣。

姬發信心大增,發表了聲討商王帝辛的宣誓。

當時許多諸侯都說:「商可伐!」但是,姬發和姜尚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

「商王朝的統治雖已陷入內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內部尚無明顯的土崩瓦解之狀,如果興師伐商,必然會遭到頑強抵抗。於是,眾人決定班師而回。」

這次滅商預演,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津觀兵」。

兩年過去,風雨飄搖的商王朝仍然暗無天日,看不到一絲希望。自從良臣比干被慘殺後,臣民們早已寒透了心。許多重臣猶豫再三,最終紛紛放棄勸諫,離開了帝辛。有的出逃隱居,有的投奔了周王,商王朝統治集團的核心逐漸崩潰。

周人等待的時機終於到來了。

公元前1046年1月14日,站在都城灃城的城牆邊上,姬發問姜尚:「商朝大臣或死或逃,商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賓殃。」意思是說,上天賜予的東西不接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行動,反而會遭受災禍。

姬發聽了,十分激動。經過兩代人數十年的經營與積累,最後的時刻終於要到來了。於是姬發通知兩年前在孟津觀兵的各路與盟諸侯,準備一起出兵伐商。

姜尚早已與姬發共同制定了完美的戰略計劃:鼓動東夷發生大規模叛亂,使商王出兵東南,趁其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周國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朝歌,擊潰守軍,一舉攻陷商都,占領商朝的心臟,瓦解商政權,讓其餘的商人及其附屬部落的勢力群龍無首,以便逐個擊破。

《詩經·大明》稱之為「燮【xiè】伐大商」、「肆伐大商」,也就是快速偷襲大商的意思。

於是,姬發親自率戰車三百乘,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與各友邦諸侯和諸侯首領匯合後,總數達5萬人的聯軍,抵達了牧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鄉市附近。

《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sì】騵【yuán】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意思是:廣闊的牧野戰場,兵車氣勢雄壯,黑鬃紅馬氣宇軒昂。三軍統帥師尚父,指揮周軍像雄鷹飛揚。豪情滿懷,氣貫長虹。

然而,就在此時,遠方前來阻截的商軍陣形漸漸顯出輪廓。這讓本來鬥志昂揚的周軍將士不禁倒抽一口冷氣:商軍一望無際,幾乎要排到天邊,明顯遠遠多過周聯軍。

主力軍遠在東夷的帝辛為何還有如此龐大的軍隊?

面對浩浩蕩蕩數倍於己的商軍,姬發與姜尚會作何決斷?

周聯軍該如何與強大的商軍作戰呢?

未完,待續……

本文已入選愛奇藝獨播欄目《中華戰爭通史》紀錄片創作內容

【本文授權轉載自「重說近代史」公眾號,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