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跨越心牆:喬雨詩文作品選》,兼談《胡適文集》(上篇)

中國藝術品理財網 發佈 2022-07-04T00:14:57.153305+00:00

喬雨先生簡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終身會員。著有《風吹浪遠》《天涯只履》《灑一把流星雨》等。

喬雨先生簡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終身會員。現任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兼媯川文學發展基金管委會主任,延慶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曾主編《媯川文學作品精選集》等。著有《風吹浪遠》《天涯只履》《灑一把流星雨》等。2017年、2019年分別於倫敦、巴黎舉辦「行走中國.喬雨攝影作品歐洲巡展」。

千年茶道展春秋,古德文脈萬古流

——讀《跨越心牆:喬雨詩文作品選》,兼談《胡適文集》(上篇)

石中元

開篇引語:一生墨客,幾世茶仙

不論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雪花飄飄的冬天,不妨沏一壺清茶,拋開世間的紛擾,沉浸在「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境界。莫說茶水淡,須知淡中有味;休言白酒烈,烈中長精神。唐人白居易道出了有酒、有爐火誘人的小飲環境。今日吾輩有閒暇時光: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我翻閱《跨越心牆——喬雨詩文作品選》(註:以下簡稱《跨越心牆》),一邊品茗,一邊讀幾段,就著茶水徐徐咽下。人生不過一杯茶,濃淡相宜,自有味道;冷暖相知,互視一笑。《跨越心牆》275千字,收錄喬雨詩歌、散文、散文詩多篇。其詩歌空靈飄逸,風格唯美,穿透力強;散文,文風厚重,色彩鮮亮;散文詩境界俊朗曠達,藝術感覺強烈。

作者用另一種思維來解讀歷史、解讀人物,新穎別致。詩歌放飛思想,散文沉澱思考,達到「詩以言志」「文以載道」的境界。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審美空間,字裡行間透著如歌如畫的藝術張力。本文書評者作為現代愛茶人,只就《跨越心牆》涉及到有關「茶道」的內容,寫一點兒讀後感——與作者、讀者穿越千年,共飲一壺茶。

作者把茶寫進了書里,寫出了生命的感悟。我在品讀《跨越心牆》的同時,隨手翻閱《胡適文集》。有一種閱讀叫啟蒙,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可稱之為智慧閱讀。此書於1919年2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2011年10月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書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哲學史,影響了梁啓超、顧頡剛、郭沫若等當時的一批學者。都說,茶可清心,我言讀胡適如悟「茶道」,有曲折委婉,有溫柔敦厚,有曠達情懷。梁啓超說,他那敏銳的觀察力,緻密的組織力,大膽的創造力,都是不廢江河萬古流的。大陸版的《胡適全集》,凡44冊,2000萬字,2003年9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文學愛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品茶的同時,交替閱讀《跨越心牆》《胡適文集》,不失為人生樂事。人生的妙趣在於探索未知,經歷失敗、成功與遺憾,「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就妙在知與不知,有與無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開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欣喜時不得意忘形,失意時不自暴自棄,心平氣和地面對人生與命運。理性、平和、包容,做一個現代文明公民,這便是我在品茗時,讀這兩本書的體會。

黃中先生在宜興紫砂壺上題寫:惠風和暢。

一、諸色俗累,一時消亡

從《跨越心牆》一書可以看到,自20世紀90年代始,喬雨先後遊歷了歐洲、澳洲等地,寫出《水中搖曳的威尼斯》《澳洲觀星》等。2000年創作了《跨越心牆》《北投溫泉》。2003年在澳門科技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寫了《澳門的秋天很冷》。2002年至2004年赴甘肅掛職鍛鍊,一時思如泉湧,詩歌、散文詩和散文三炮齊發,一口氣創作了《西出陽關》《邊城吟》《走進甘肅》《渭水河畔話天水》《嘉峪關隨筆》《邊城的梅雨》等詩和散文。

《跨越心牆》中的《養壺記》不到5百字,包蘊在茶壺中的深情令人神往。文章開門見山:「小巧的紫砂壺帶著澀澀的青光,從我的香囊里轉到你的手上」。作者以第二人稱的筆法,將紫砂壺寄養在茶樓的主人(養壺人)那裡。「養壺要心如止水,就像修養性情一樣啟動禪心舒靜氣。茶湯需用上等的香片,玉泉山隔年的雪水,還需用耐心,慢慢地讓它光澤內聚。這些你自然不懂,只管回去備些好茶候著吧。」轉眼驚蟄過去眼看就到了穀雨,作者急不可耐地問養壺人:何時開壺讓它榮歸故里?養壺人笑而不答,卻「洗盞更碟把小壺款款端起,紫砂壺青澀漸褪,玲瓏的壺身閃爍著圓潤的紫光仙氣,壺嘴一吐,淡淡的蘭花清香四溢。難道歸期就在這淡淡的蘭花清香里?」

作者層層渲染茶壺,留給讀者聯想的餘地。結尾簡練含蓄,耐人尋味「好壺都有靈氣。唉,這麼靈性的寶貝歸了你,我還真是擔心它會嫌棄你!」

古代的茶道遵循一定程序:①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②沖泡(沸水再次入壺)。③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④分杯(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有一樣的茶)。⑤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⑥奉茶(以茶奉客)。⑦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余香)。⑧品茗:在古箏的伴奏下,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色、香、味三者俱佳。至今,福建、廣東、安徽等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茶道的流風餘韻。

看這個「茶」字,是人處在草木之間,是人對草木的親和。林語堂說:「每當酒香茶熱,爐煙裊裊,泉水潺潺,則中國人的心頭,將感到莫名的欣悅?他們的創造天才將倍感活躍,或在詩歌的韻律方面,或在瓷器的改良方面,或在園藝的技術上,常有一種新的發明,民族的生命乃復繼續蠕動而前進。」其實懂不懂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幾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不分貴賤,人人有份。「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後摘新芽」(唐伯虎)。據悉,最早採茶是用來嚼,嚼來嚼去,把一身毛病嚼沒了。後來做湯喝,越喝越想喝,最後轉變成飲品。最早對茶的記載是「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當時沒「茶」字,用的是「荼」。

到了魏晉便在「柴米油鹽醬醋」中加入了茶的地位,至隋唐,茶業昌盛。唐代有「茶道」這個詞,唐人劉貞亮在《飲茶十德》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封氏聞見記》也有:「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之說。唐人陸羽(約733~約804)撰《茶經》,對茶的性狀品相、產地種植、採制烹飲有論述,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全唐詩》第308卷有陸羽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是一個時代的標誌,從唐代起被人尊稱為「茶聖」。

宋朝以後,茶館遍地,茶風益盛。宋代文人不僅擅長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還喜愛茶事活動。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他們不是一味地追求權力財富,他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入朝做官,為一方百姓著想;貶謫流放,順其自然。喝茶是種簡樸生活,水加上植物的嫩芽,再加上一個杯碗,這些就夠了,為自己設計的悠閒生活。不沉溺於聲色犬馬,生活簡單而快樂。「不置一杯酒,惟煎兩碗茶。須知高意別,用此對梅花。」(鄒浩《同長卿梅下飲茶》)。蘇軾等文學大家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詠茶詩詞,他們在心態上已經走向平和從容,這如同讀喬雨的散文:「雲浮於天上,月沉在泉底。虎跑泉的潺潺清流把翠綠的雀舌一芽一葉地舒展,葉底成朵,朵朵披霜,在青花瓷的蓋碗裡面緩緩迴旋……既然來了就飲杯清茶吧。禪茶一味。你眼中的禪,後人心裡的悵然。」《遠去的紅塵》。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泡一壺清茶,捧上胡適先生、喬雨先生的文章,冷靜理性的思索便緩緩駐上心田,激烈的情緒慢慢得以釋放,像胡適一樣心胸變得寬容、寬鬆、寬廣,在品茗中跨越心牆。

胡適生於1891年,卒於1962年,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他的故居安徽省績溪縣上莊是一個不顯眼的小村落。胡適墓地位於台北市南港區,墓志銘由學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家王壯為書寫,其內容為: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陵谷也會變易,但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胡適主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一種實踐的精神去發現問題,改善現實。強調做學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的是耐心與謹慎。對於別人的觀點不要輕易去否定或肯定,也不要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觀點是絕對的正確。

胡適秉承了英國啟蒙家洛克(1632年~1704年)的《論寬容》,相信人的本質是帶有理性和寬容的。洛克在《政府論》中主張,私人財產是先於政府而存在的,社會也是為了保護私人財產才形成的。公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洛克的主要著作有《論寬容》《政府論》《人類理解論》。

「寬容比自由更重要。」這是當年胡適流傳甚廣的一句名言。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小才小智者斤斤計較、咄咄逼人。作為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譽滿天下,也謗滿天下。面對別人的咒罵,胡適在給楊杏佛的信中說:「我受了十餘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得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得太過火了,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於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願挨罵。」

讀胡適,讓我讀到了我身上的瑣屑綺俗。喬雨《宋詞人物》一文:「一句大江東去唱紅了關西大漢的臉,手上的鋼鈸和鐵綽板仍鏗鏘作響。歷史的巨浪淘盡了古今多少王侯公卿、才子佳人,卻淘不掉你詞中的一個字。你那橫空出世般的亘古曠達更使那些咬文嚼字的匠人們自慚形穢。每當我翻到宋朝的那一頁時,你的天風海雨般的文字便迎面撲來,抽打著我身上的瑣屑綺俗。」有學者說,魯迅是閃電、胡適是陽光。法國革命是閃電,英美革命是陽光。陽光沒有私情,照到每個角落;而閃電閃過後,大地仍舊一片漆黑。「如果說,20世紀是魯迅的世紀的話,那麼21世紀將是胡適的世紀。」(慎之先生)。

李世華先生在《世間真君子——胡適》一文中說(註:詳情見微信公眾號:往事如煙乎),當年的胡適雖然朋友遍天下,但從不加入任何黨派。無論是對待持不同學術態度的「異己」,還是對待持不同政治態度的「友朋」,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不站隊、不妄議、不迎合、不謾罵。如此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民國能做到者,幾人哉?

耿雲志說:「中國最不缺的是極端的力量,最缺的是胡適這種溫和而堅定,自由而悲憫的力量。」少談一些主義,多解決一些問題。熊培雲在《錯過胡適一百年》一文中說,他是近代中國惟一沒有槍桿子作後盾而言論能風靡一時,觀念能顛倒眾生的人。在他身上,全然沒有兩千年來無數秀才、學究、臣僕自閹精神的「繼往」,更沒有上世紀極端行為的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開來」。

陳丹青說胡適:「完全是學者相,完全是君子相。」唐德剛說胡適:「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羅爾綱說胡適:「我還不曾見過如此一個厚德君子之風。」錢鍾書說胡適:「統言之,胡適之品格絕高於魯迅、蔡元培等。」世間如果有一個真君子,他一定是胡適。

讀胡適,為的是跨越心牆,如同聽到了喬雨的《廣陵散——聽陳雷激古琴曲隨想》:「弦歌之綢繆,顫聲之訴泣。輕音清而爽,重音沉而濁。時而緩行徐徐,時而鏗鏘霍霍。如抱琴半醉,似癲似狂;又若獨鶴歸林,似竹下清風。空靈的曲調,丁丁的弦音,一瀉千里,飄進了每個人的心靈......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

「紛披燦爛,戈矛縱橫」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今猶在?諸色俗累,一時消亡。傳統治國理念無為而治,上層不折騰,下面有作為。如今已經看開,遇事不再驚慌,走,咱們吃茶去!(未完待續,請見下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