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軍閥混戰有多亂?「少將多如毛,中將像條狗」中將親自盜墓

歷史雜談驛站 發佈 2022-07-04T02:00:55.028858+00:00

舊中國軍閥混戰時期到底有多亂?甚至還有官至中將的人,居然是靠「盜墓」一舉成名的。清朝覆滅,舊中國各路軍閥開始崛起。

作者:驛站楓雪(未經允許,請勿複製全文搬運!)

舊中國軍閥混戰時期到底有多亂?當時不僅到處戰亂,而且各路軍隊的軍銜和編制也亂!甚至還有官至中將的人,居然是靠「盜墓」一舉成名的。

清朝覆滅,舊中國各路軍閥開始崛起。

眾所周知,清朝時期的軍隊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無疑是清朝的主力精銳,而綠營軍只是地方性質的治安部隊。

不過到了晚清時期,這兩支軍隊的戰鬥力都下滑嚴重。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漢人地方武裝趁機興起,特別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後來都成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清軍主力。

可是清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把湘軍進行了一系列裁撤,而淮軍也受到了一定的節制。

但是通過這場戰爭,也讓清朝自知八旗軍已經完全墮落了,於是便開始訓練新軍,希望以此來繼續鞏固自己的統治。

於是,當時除了赫赫有名的北洋軍和南洋軍,各省也都組建了自己的新軍,這也為以後的舊中國軍閥混戰埋下了隱患。

1912年,清朝在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中滅亡了。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的形勢十分複雜,並沒有統一的全國軍事力量指揮體系。

雖然從表面來看,北洋軍閥集團名義上控制著全國的政權。但實際上,北洋軍閥其實並沒能掌控全國軍事力量的統一指揮權。

因此,舊中國境內逐漸分裂成了晉系、粵系、川系、滇系、黔系、直系、皖系、奉系等各大軍事勢力,正式進入到舊中國軍閥大混戰時期。

那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民不聊生,炮火連天。從1912至1922年這十年間,僅僅中國北方就一共發生過179次萬人規模的大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地的軍閥其實也沒有足夠的錢去供養太多的軍隊。因此,如果一個軍閥自稱擁有10萬軍隊的話,那麼他實際兵力頂多也就5萬人。

不過別看這些軍閥雖然職位低,兵馬也不多,但是他們的軍銜卻很高!這又是為什麼呢?

北洋政府頒布的「軍銜制度」,一度成了各路軍閥為自己「貼金」的工具。

1912年8月19日,北洋政府便公布了《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軍官被分為三等九級:上等官佐稱為將官,中等官 佐助稱為校官,初等官佐稱為尉官。

同年10月20日,北洋政府又公布了《海軍官佐士兵等級表》。另外還專門設計了一種軍銜銜:這種軍銜是專門為二線現役軍官設置的,其目的在於強化軍隊的專業性。

可是軍銜制度雖然是有了,但是各路軍閥的軍銜卻是亂掛一氣,因為誰也不服誰,誰都希望自己的軍銜越大越好。

例如:一個師長可能會是中將軍銜,一個軍長很有可能掛著「二級上將」的軍銜。這一奇怪的現象,幾乎成了那個時代的軍隊特色了。

其實我們在後來的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這種怪象:電影中的軍閥「大帥」特別多,他們只要是個軍官,幾乎都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為大帥和將軍。

畢竟在那個年代,軍銜明顯高於實際官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且,很多人可能還是自封的「大官」。畢竟那時的舊中國只要手裡有槍,那就是一方的「草頭王」。

因此,當時舊中國這些軍閥將軍中,很多人都是靠著算計和齷齪起家的。他們雖然表面上都是滿口的「仁義道德」,但其背後的一系列骯髒行為卻令人髮指!

其實說白了,很多軍閥其實就是一些手裡握著軍隊,靠著槍桿子占據一方地盤。他們「張口共和,閉口百姓」,私底下卻一直幹著欺男霸女,敲詐勒索等有組織的土匪行為!

在這些「魚龍混雜」的軍閥將軍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一位中將:孫殿英。

在舊中國眾多地方軍閥中,其中最令人不齒的當屬這位官至中將的大人物:孫殿英。說他是大人物,並不是說他的戰功有多大,而是說他做的事實在是「臭味太大」了!

孫殿英是舊中國近代以來最臭名昭著的一位盜墓者,甚至可以說:古往今來,沒有哪一位「摸金校尉」能與之媲美。

孫殿英其實是一名典型的牆頭草,早年靠販賣鴉片起家。1924年直奉戰爭爆發時,孫殿英趁機收編當地的一些土匪,逐漸成為一位手握兵權的軍閥。

隨後他成為各路大軍閥都極力拉攏的對象,但是他卻有著另一種嗜好:盜墓,而且是挖皇陵。

1928年5月,孫殿英部被國民革命軍收編,他被老蔣委任為第6軍團第12軍軍長。但是僅僅兩個月後的1928年7月,孫殿英便利用率兵駐河北薊縣的機會,串通慣匪馬福田等人以軍事演習為名封鎖了「馬蘭峪清東陵」。

隨後,他肆無忌憚地命令工兵營炸開了清東陵,並命人把慈禧陪葬和皇陵的財物都搜刮一空。後來此事敗露以後,清廷後裔和全國各界一片聲討,孫殿英不得不利用盜墓得來的財富,收買國民政府高級官員才得以安然無恙。

對於自己盜掘慈禧墓的行為,孫殿英當時還辯解稱:「滿清殺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孫中山有同盟會、國民黨,革了滿清的命;馮玉祥用槍桿子去逼宮,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了皇宮。我孫殿英沒有幾條槍,只有革死人的命!」

馮玉祥聞後無奈說道:「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們是好朋友,但在反對清廷這方面,我乾的是活的(指驅逐溥儀),你乾的卻是死的(指盜陵)。」

1947年在解放河南湯陰的戰役中,這個20多年來一直逍遙法外的盜陵主犯,孫殿英被我軍生擒。

此後他整日抑鬱寡歡,加上他之前已經吸食了幾十年的鴉片,患上了當時的不治之症「煙後痢」,於同年秋天病死於戰犯收留所。這位臭名昭著的「軍閥中將」,就這樣淒涼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民國時期,軍銜依然還是一個字:亂!

而這些軍閥混戰時期留下的後遺症,短時間內也是無法根除的。民國1935年未正式統一軍銜時,據說當時國民黨軍隊中,少將以上的高級軍官不低於幾千人。

到了民國時期,依然沿用了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設置:高級軍官分為少將、中將和上將三個級別,其中,級別最高的是上將軍銜。

國民黨政府當時能設置軍銜的竟然有三個部門:國民政府、總司令部和軍事委員會,而且三個部門在軍官的命名方式也一直沒能得到統一,從而導致國民黨高級軍官的軍銜依然十分混亂。

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就是戴笠,他早年任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副局長。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職位,戴笠當年卻十分喜歡顯擺:他早年的中將戎裝照片隨處可見。

其實直到1945年3月8日,戴笠才被老蔣升為陸軍少將這一軍銜,但是第二年他便一命嗚呼了!死後才被追授的陸軍中將這一軍銜。

因此,當時民間一直有「少將多如毛,中將像條狗」這樣的調侃,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民眾對軍閥混戰和軍中亂象的厭惡。

而且由於一些上級機關和軍政長官,也可以隨時給部屬授銜,從而讓軍銜的含金量更差了!在國民黨敗走台灣以後,也曾幻想著扶持一些地方土匪「東山再起」。

因此,當時有一些土匪手下只有幾百人也自稱司令。而遠在台灣的國民黨殘餘也管不了那麼多了,給這些土匪隨便一個什麼部隊番號,再給領頭的來一個少將或中將司令乾乾,圓一下這些「山大王」的當官夢。

圖源網絡,侵刪!

「歷史驛站,心的港灣」《歷史雜談驛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