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山浮屠-光照鈞台

與鈞同樂專注鈞瓷茶器 發佈 2022-07-04T02:23:19.757587+00:0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方燕明介紹,夏商周斷代工程推定的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此次發掘瓦店祭祀建築遺址面積100餘萬平方米,遺址中龍山文化時期遺存的年代為公元前2200—前1800年,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內的大型龍山文化遺址,也是龍山時代嵩山東南地區的中心聚落。

文:丁進興

禹州城南有塔曰「柏山文峰塔」,塔身從一層到五層寫到:凌雲聳翠、雲漢昭回、光照鈞台、秀聳鈞天、鈞台毓秀。從一層到五層,「鈞」字出現了三次。

看看6月25日在河南禹州召開的高規格的「2022夏文化論壇」,來自中科院等考古研究單位和高校的學者分享對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什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方燕明介紹,夏商周斷代工程推定的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此次發掘瓦店祭祀建築遺址面積100餘萬平方米,遺址中龍山文化時期遺存的年代為公元前2200—前1800年,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內的大型龍山文化遺址,也是龍山時代嵩山東南地區的中心聚落。

考古是一項嚴肅的課題,各種史志、地方志也為考古提供明確的時間坐標。《史記·貨殖列傳》:「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集解》引徐廣曰:「禹居陽翟。」《左傳·昭公四年》云:「夏啟有鈞台之享。」杜預註:「啟,禹子也。河南陽翟縣南有鈞台陂,蓋啟享諸侯於此。」

瓦店遺址或與夏禹之陽翟、啟有鈞台之饗有關。瓦店夏代早期祭祀遺蹟的發掘與祭祀場景的重建,是古代文獻「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真實寫照。

陽翟縣南的鈞台陂,疑在小金山上。與小金山東西相望的是柏山。柏山在禹州城南15里,在箕山山系三峰山的東端一處坦蕩的平原上,巍然聳起一個小不丟的山峰叫柏山,山上建有古塔,因此,這座塔叫柏山塔,因目的是倡導文風所建,故稱柏山文峰塔。當地老百姓叫白沙塔。柏山文峰塔是禹州一處古老而最具標誌性的建築。因三峰山跌宕起伏,突起的山峰就象自然的筆架,四周坦蕩如砥狀如鎮紙,文峰塔聳立空中,似犀利的筆鋒,直插雲宵,寓意文運興盛,人才輩出之意。

曾無數次聽說「白沙塔」的名字,感覺她在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我常常在家門前的父城崗上望北仰望,一處凸起的山巒上崛起一座秀美的塔峰,當晚霞的紅光傾瀉繚繞在塔的上空,我感覺那是一處魂牽夢縈的地方。一種無可名狀的感覺在心頭徘徊。後來漸漸大了,聽奶奶給我講起「白沙塔」的故事:從前,那座山上有個蜈蚣精,專門出來禍害周邊百姓,傷害了無數人的性命。一日,一個鎮妖降魔的神仙將蜈蚣精擒獲,並把妖魔壓在了塔下。為了防止蜈蚣精再出來傷人,就在塔的東西方各建了一個「雞窩」,即現在的東箕啊村和西東箕啊村,從此,這裡相安無事,天下太平。

在中國,幾乎所有重大的事情都會賦予神話的成份,或者起源於神話。我到底不知道那蜈蚣精長什麼樣子,又非常佩服為民除害、鎮妖降魔的神仙的威力。平生陡然對「白沙塔」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和敬畏感。隨著時光的流失和年齡的增長,我對塔的了解愈來愈深刻。我忽然覺得我出生的那個年代儘管是不幸卻是幸運的,「文革」期間許多歷史遺蹟和文化景點都化為齏粉,所幸的是,那座寶塔還在,得以讓我一次一次仰望她。

柏山文峰塔與禹州城東新區的市標建築位於一個中軸線上,禹州老市標是大禹治水的雕像,新市標凝鑄了禹州的城市精神和多元化的文化內涵:大禹治水彪炳千秋,夏禹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先河;象徵火的藝術的鈞瓷,舉世無雙,是世界陶瓷史上的奇珍瑰寶;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鑄就了禹州厚重的文化底蘊。禹州古時稱陽翟,而陽翟之前夏啟所建的鈞台又在什麼位置?禹州市內唯一的一座古剎為什麼要選擇在這裡?

奇巧的是,據歷史記載,開啟夏代文明標誌的鈞台陂就位於城南15里,於柏山所處位置相近,城西15里的瓦店遺址,經歷次考古發掘,推斷是夏代早期都城,也就是夏啟的開國之都。文峰塔西部三峰山曾是上古高士許由的隱居之地,山下有個山底吳村,那裡正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的故鄉,往南15里,有呂梁山啟娘廟,秦相呂不韋故里,西漢謀士張良故里,西漢御史晁錯故里,東南方向15里,曾出曹魏謀士郭嘉,三國名士徐庶、司馬徽,唐代大臣楮遂良,往北遙望具茨山,逍遙觀,皆在雲海中飄搖聳峙,黃帝大將大鴻、風后山呼海應。

柏山塔薈萃人文精神,天時地脈,卻從不居高自傲,孤芳自賞。她默默地承受著風雨侵蝕和歲月變遷。直到有一天,禹州夏禹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和文物專家在塔的近旁寺廟前,立下一塊柏山少姨廟的文化碑,人們方才知道這塊神聖的寶地蘊涵歷史之蒼遠和遼闊。4000多年前,神帝大禹歷13年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而他的家就在柏山之上。最終他降伏洪魔,受到世人愛戴,而他卻遠離受封之地夏禹國,最終病老在浙江會稽山。他的妻子女嬌生了啟,卻由妹妹女攸在柏山上含辛茹苦,悉心撫養,教之以德,育之以禮,使其健康成人,以德治國,在禹州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建古鈞台大饗諸侯。柏山塔四周的殿宇廟堂被老百姓供奉為「奶奶廟」、「送子娘娘廟」、「少姨廟」。人們懷念大禹,尊奉大禹兩位妃子養子成業的歷史已經成為一種美德和佳話。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八,是柏山塔廟會,方圓百十里的人聚集柏山塔,像朝拜一般,把這一天尊奉為老天爺的生日,可見禮遇之隆重。相鄰不遠的呂梁山有個「七娘廟」,老百姓也誤傳為「啟娘廟」,民俗和歷史有時也驚人的相似,當我們弄清楚的時候,真讓人目瞪口呆。那一帶的父城崗、摩坡、坡湖、糜山崗、鈞陽宮、禹王廟、禹王鎖蛟井等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珍貴的遺蹟和傳說。

追根溯源這麼多,翻閱與此有關的資料最早的,是發生在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金元大戰的記載,春正月大雪,金完顏合達與蒙古拖雷戰於三峰山,東望有浮屠。再早的是地方志中有關宋元豐年間重修少姨廟的記載。從三峰山上朝東望,看見的浮屠,是否就是一座巍峨的宮殿或者磚塔,今不得而知。

此塔建造年代無考,有記載的是清乾隆十四年,即1749年重修。柏山海拔70米,塔高16米,整個塔的形狀是平面八角形攥頂式五層磚構建築。整個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我很驚訝於塔身建築結構全部用青磚構成這種建築模式。從外觀看,每一層連接處,磚塊犬牙交錯,斗拱翹檐,全是青磚壘砌,而青磚壘起的花邊又酷似一個個圓寶,打磨得光滑圓潤,又似蓮花綻放,讓人頓入佛境。這尊寶塔嵌入了太多禹州豐富的歷史和符號。從五個門洞門楣上的題詞便可讀出建造此塔的深厚意蘊和良苦用心,從一層到五層寫到:凌雲聳翠、雲漢昭回、光照鈞台、秀聳鈞天、鈞台毓秀。其中的「鈞」字,便是禹州最具地方濃郁文化特色的典型標誌。「鈞」本意指輪子的中心,引伸為天地的中心,象徵皇權和中央集權。夏啟建鈞台大饗諸侯,並囚商湯於此,鈞台為禹州帶來了最飽滿的文化張力和聲望,史學家每每到此考證,總是對禹州這方熱土流連忘返。今天建於市區西北方第一高級中學院內的古鈞台,曾有多次遷移,先是唐代重建,後清代重修,上世紀八十年代禹州市人民政府出資十萬元,把古鈞台修葺一新,煥發出了新的光彩。「得名始於夏,懷古幾登台」,因古鈞台命名的鈞瓷更是蜚聲海內外。禹州在歷史上曾建有鈞台,也稱為鈞州,「鈞」在柏山文峰塔上鐫刻清秀,歷史悠久,我再三品讀,意味深長,感慨良久。再看塔身四周題寫的「文峰蔚起」、「漢宵騰輝」、「天閣文運」,讓人一目了然,心中豁然開朗。文運興盛,則是一個地方文明的標誌。自中國有歷史以來,禹州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不僅留下了黃帝、大禹的遺蹟和故事傳說,孕育了呂不韋、李斯、晁錯、張良、馬文升等歷代封建王朝的政治風雲人物;又培育了吳道子、禇遂良、郭嘉、徐庶、孫思邈等名流百工,彪炳青史,留下了千古佳話。史載禹州明代曾出了八個進士,曾經遍布禹州古城南北大街的幾十處牌坊、牌樓,是那樣的誇張和炫耀。隨後一個時期,此地文化的淹沒可能與政治重心的轉移和戰爭頻仍有關,禹州在明代中晚期和清初整整暗淡了一百年,今天,禹州再度崛起,呈現文化繁榮、社會文明的新氣象。

我登臨塔頂,極目四望,春臨大地,滿眼青翠。禹州大地展現新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座正在崛起的中等城市繪就著美好的發展藍圖,讓人賞心悅目,胸臆暢達。我不禁心生祈禱,願寶塔永固,祈禱人們幸福安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