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立:侯忠義先生的古代小說整理與研究

金學與明清文學 發佈 2022-07-04T03:36:42.471175+00:00

侯忠義先生,北京大學教授,1955年入東北人民大學中文系,1959年分配到北京大學任教,前30年在中文系授目錄學等課,後到北大圖書館,任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


侯忠義先生(1936-2020),北京大學教授,1955年入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中文系,1959年分配到北京大學任教,前30年在中文系授目錄學等課,後到北大圖書館,任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

作為我國著名古代小說研究專家,他尤其在古代小說資料整理方面貢獻卓著。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值萬象更新,古代小說研究資料不足、亟待建設,侯先生率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了「文言小說研究」專題課,

曾聽過他這門課的北大陳連山教授回憶,侯老師的講法與多數老師不同,不鑑賞,關注重點在小說版本、文獻來龍去脈,開始大家不大適應,但漸感眼界日寬,終身受益。

應教學和學術建設的補白之需,侯老師與袁行霈先生合作編寫出版了《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成為文言小說的入門工具書。


八十年代初中起開始,他也是大面積整理明清小說的領導者、組織者之一,有如下治學特點。


首先,以古代小說文獻建設為志業,偏重文言小說目錄、文獻整理,追蹤文言小說作品流傳的各種單刻本、排印本、評論等,全面考察對文言小說的發展歷史狀況和評論,

如《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1983)、《漢魏六朝小說史》(1989)、《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下冊,下冊與劉世林合作,1990-1993)、《隋唐五代小說史》(1997)等,以及《綠野仙蹤》《型世言》《蕩寇志》等小說校注在海內外面世。

1989年他應邀任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530多種)編委,涸澤擇精影印了包括大連圖書館藏的明清小說,使其精品幾無遺珠之憾;且在全國範圍內擇聘業內專家撰寫前言,還親撰其中部分前言。


其次,宏觀構想與具體環節、整理與研究並重。

八十年代初開始,瀋陽的春風文藝出版社林辰先生發起整理明末清初小說(參見王立、陳立婷《林辰先生年譜》,載《遼東學院學報》2016年5期),繼往開來,侯先生作為核心骨幹,後主編選目、多位專家學者整理《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叢書50種並撰序。

該叢書包括孤本《珍珠舶》《春秋配》等、善本《鴛鴦配》和稀見本《合浦珠》《都是幻》等,覆蓋歷史、世情、神怪、公案等諸多題材。

第三,基於宋元後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相互提攜中,競相發展」,進行兩者互動交叉研究。

侯先生注意到工作的層次性與整體互動效應,很早就設想編出「文言小說的書目、資料、作品選、發展史和概論等五種著作。」(《漢魏六朝小說史·後記》,1986)

他的宗旨之一是「不求全面和完備」,指所選錄的作者作品具有代表性,資料有啟示性。


第四,主編大型叢書,重視古代小說普及傳播。

主要在遼寧的出版社,侯先生策劃與主編了「古代小說評介叢書」(1990到1992年,76種80冊,近600萬字)、「插圖本文學小叢書」(100種)、「中國小說史叢書」等,構架頗具題材史、主題史思致,承前啟後。

不僅有效地廣為普及古代小說,而且將研究與大中學生素質教育結合,寓學術於知識性趣味性中,並藉此扶植、團結了一大批中青年研究者,他們有許多後來成為眾高校與科研院所的骨幹。

侯忠義先生素以忠厚誠懇待人,雍容閒雅,篤於情誼,老朋友交誼都能善始善終,甚至陌生人也能寬容善待。

一次在山東開水滸研討會,會間組織學術考察東平湖「聚義島」,遇到一位當地大漢執意拉著介紹「古蹟」,前面在催,侯老師卻不慍不火,我只好搬出現代史的名人,說了侯老師的單位與專家身份,對方這才不好意思地放行。

侯老師對地方群眾傳播古代小說的熱情和失當,寬容、讚賞而抱有欣慰。


我認識侯老師較晚,是在1996年林辰、苗壯先生主辦的大連「稗海新航」明清小說國際研討會上,

因大連與吉大的緣分,侯老師對我施以厚愛,收入北大「東方文化集成」中的兩部拙著,均得先生揄揚,近年先生還不止一次地由衷感慨:

王立,你要是在我鼎盛時期認識我就更好了……真性情中語,也可以說是侯老師為代表的前輩學者,對後輩關愛、對學術眷戀的不經意的流露。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後之視今,若今之視昔,捧讀先生春夏疫情減輕時快遞來的近著,他一定有預感時日有限,思之不禁悲從中來,

這分明也在勉力我們關心後輩園丁、學子,像他那樣在高校教學科研的園地里繼續「摸爬滾打,辛勤耕耘」。



文章作者單位:大連大學

本文由作者授權刊發,文章發表於《光明日報*文學遺產》27日網絡版,有刪節,本號全文刊發。轉發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