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導致東北6萬餘人死亡的肺鼠疫,是怎麼消失的?

青燈話史 發佈 2022-07-04T03:45:56.422241+00:00

1910年10月份,遼闊的東北黑土地已經被皚皚白雪所覆蓋,黑白相映倒是增加了年節的喜慶味道。這一天,兩個從俄國回來的皮毛商人住到了滿洲里的一家客棧,店家非常熱情地將兩個人帶到了一間客房。到了深夜時,其中一名客人卻突然敲響了客棧老闆的房門。

1910年10月份,遼闊的東北黑土地已經被皚皚白雪所覆蓋,黑白相映倒是增加了年節的喜慶味道。

這一天,兩個從俄國回來的皮毛商人住到了滿洲里的一家客棧,店家非常熱情地將兩個人帶到了一間客房。到了深夜時,其中一名客人卻突然敲響了客棧老闆的房門。

老闆睡眼朦朧的打開房門後,只見對方的眼神充滿驚恐,哆哆嗦嗦的說道:

「他死了,他死了.....」

看到對方的神態,客棧老闆知道大事不妙,連忙打發夥計去衙門報官,然後客棧老闆壯著膽子推開了這兩人租住的客房。

房門被打開後,眼前的一幕讓客棧老闆頭皮發麻!只見死亡的那名客人全身呈黑紫色,後來經過仵作驗屍,衙門給出了結論:客人死於鼠疫!

仵作的結論對嗎?

從客人死亡的這天算起到疫情結束,在這6個月的時間裡,整個東北死亡了6萬多人!無論是客棧老闆、夥計、包括仵作在內,凡是與死亡客人有過密切接觸的人,無一倖免!

那麼這場橫掃了整個東北的瘟疫究竟是什麼疾病?它又是如何被終結的?這裡咱們就來聊聊這場鼠疫及大清抗疫的「男神」——伍連德

英國留學,報效國家

1879年3月10日,伍連德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他的祖籍則是廣東廣州新寧縣,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台山市。

在那個年代,無論是中國還是馬來西亞,百姓的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不但吃不飽飯,也沒錢看病。一旦生病,要麼硬扛,要麼等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伍連德見到了太多的生死離別,所以長大後的他毅然選擇學醫。

後來伍連德憑藉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英國劍橋大學,而他也是英國劍橋大學歷史上第1位中國醫科學生!1902年,伍連德不但取得了英國劍橋大學醫學學士學位,而且還成為了醫學博士。學業有成後,伍連德回到了馬來西亞,開了一家私人診所。

此時的他與大清政府並沒有任何交集,他之所以會回到祖國(大清),則是因為一個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袁世凱

我們不否認袁世凱倒行逆施,千夫所指,背負罵名!但他的眼光是毫無問題的。1907年,袁世凱邀請身在馬來西亞的伍連德前往中國天津,擔任天津陸軍醫學堂的副校長。

接到袁世凱的邀請後,伍連德並沒有拒絕,隨即動身前往中國。或許當時袁世凱也沒有料到,他的這一次邀請,不但挽救了東北,也挽救了整個大清!

一波三折,終於發現瘟疫的「真面目」

1910年的冬天,兩位從俄國做皮貨生意的商人回到滿洲里後,東北緊接著便爆發了瘟疫。在極端的時間之內,哈爾濱、長春、瀋陽全部淪陷,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死去。

而且他們死亡的症狀也一模一樣,病者一開始會出現發燒症狀,緊接著身體會出現很多膿包,5天之內患者便會死亡,而且全身的皮膚呈紫黑色。

清政府對於這場瘟疫的定性是鼠疫!於是號召全東北的老百姓進行滅鼠,但是整個東三省的老鼠都被打絕種了,瘟疫依然在肆虐。

而最關鍵的是,此時已經接近年關,那些闖關東的老百姓是要回家過年的,如果讓那些攜帶病毒的人離開東北,那麼這場浩劫將會變成全國性質的!

以當時清政府的能力來說,根本無法控制全國性的瘟疫蔓延,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那麼大清將會重蹈大明王朝的覆轍!

崇禎16年,在北京、天津爆發的瘟疫,直接讓該地區變得「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如果清政府再不控制瘟疫,那麼其造成的後果要比崇禎年間的那場瘟疫還要猛烈。

就在人人自危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的名字叫做施肇基

施肇基不但是康奈爾大學的第1位中國留學生,而且也是第1個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的中國學生,回國後他相繼在吉林、哈爾濱等地擔任職務,後來他成為了中國第一任駐美大使。

面對瘟疫,施肇基挺身而出,主動請求擔任東北防疫大臣。隨後施肇基在全國範圍內「廣邀名醫」,希望他們來到東北,解決瘟疫問題。

但是這次瘟疫的死亡率太高了,名醫們自然沒有「孤勇者」的勇氣,所以沒有人響應施肇基的號召。雖然東三省有很多中醫自願參加抗疫,但是因為沒有科學的防護方法,殉職的比例非常高。

很快,施肇基便陷入了絕望,他想不明白,國難當頭,人人自保還有什麼用?一旦瘟疫散播開來,誰又能躲得過這場浩劫?

就在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一個年輕的醫生,便是天津陸軍醫學堂的伍連德!

就如同溺水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施肇基連夜給伍連德打去電話。對方想都沒想便同意了施肇基的請求,答應前往東北解決瘟疫問題。

伍連德到達哈爾濱的那天正好是1910年12月24日,當天夜裡他就來到了疫情最嚴重的傅家甸進行調查。

這是西方國家的平安夜,也算是一個好兆頭。

但是伍連德的到來並沒有沒有讓施肇基鬆口氣,因為伍連德只帶來了一些簡單的醫學儀器,而且身邊只有一個助手,憑藉這些就能治療瘟疫?施肇基的心裡有些沒底兒,於是他緊急從奉天調來了2名醫生和5名護士。

醫療團隊就位,伍連德緊接著便開始了對瘟疫的研究工作,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清政府又給他出了一個難題。伍連德的年齡太小了,清政府根本信不過,於是在伍連德到達東北後,清政府又派來了一批人,這批人的領隊便是北洋醫學堂的首席教授——法國人梅斯尼

不得不說,這就是咱們的潛意識作怪!只要醫生的年齡夠老,大家就會認為對方醫術精湛,經驗豐厚。在老醫生和年輕醫生之間選擇的話,大家往往會選擇老醫生。

無論怎樣吧,如果法國人梅斯尼能夠與伍連德通力協作的話,自然是有助於解決瘟疫的,但是兩人很快便產生了矛盾。梅斯尼堅定地認為:

東北的這場瘟疫就是普通鼠疫,瘟疫都是由老鼠傳播給人的。

但是伍連德的研究結論則恰恰相反,他覺得瘟疫的起源或許是老鼠傳播給人,但現在已經是人傳人了。雙方各持己見,互不妥協,那麼誰的結論是對的呢?

梅斯尼用自己的生命給出了答案!

1911年1月2日,梅斯尼到達哈爾濱。

1月5日,他去看病人,然後回到住處。

僅僅三天之後,梅斯尼開始出現發燒頭痛的症狀。

1月9日,症狀加重,梅斯尼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

1月10日,梅斯尼開始大量咳血。

1月11日,病死!

雖然梅斯尼的判斷出現了錯誤,但是在清政府的要求下,作為法國人的他還是毅然決然地來到了重災區東北,也因此而貢獻了生命,我們確實應該感激他,也應該銘記他。

正是因為梅斯尼的死,才證實了伍連德的醫學推斷——東北瘟疫並不是由老鼠傳給人的,而是人傳人!

歷史真的是非常相似,總是需要有人付出生命,才能讓事情的發展走向一個正確的道路!

梅斯尼去世後,伍連德被任命為東北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一番調查研究之後,伍連德宣布席捲整個東北的這場瘟疫叫做肺鼠疫,說白了便是黑死病!

當伍連德將調查結果上報給清政府後,整個大清王朝為之震動,所有人都感到了害怕,臣子們紛紛磕頭,祈求皇帝拼盡一切也要結束這場瘟疫,但是以當時清政府的能力,他們能終止這場瘟疫嗎?

伍連德奇蹟誕生

清政府不知道該如何對抗瘟疫,但伍連德是知道的,在他的總指揮下,清政府開始了全面對抗瘟疫。

第一步——「封城」!

大清政府下令徹底封鎖山海關,在關口以內設立了三道軍事防線,每條防線都有重兵把守。對那些確實需要出入山海關的人,需要在指定的隔離地點滯留5天(觀察5天)。如果5天之內被隔離的人員沒有出現問題,那麼他才可以進出山海關。

此外,清政府還停止了南滿鐵路與東興鐵路的運行,以保證東三省的感染人員不會乘坐火車離開東北。

第二步——分區就診!

按照病人病情的輕重不同,進行相應的區域劃分,重病號在一個區域,輕病號在另外一個區域。

第三步——戴口罩!

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口罩的,這該怎麼辦呢?

這可難不倒伍連德,既然沒有口罩,那就造口罩!伍連德發明了一種口罩,兩面都是棉紗,中間放上一塊吸水藥棉,這種口罩也被稱之為「伍氏口罩」!

第四步——「靜態管理」!

對於疫情嚴重的區域,嚴禁出現串門現象。根據各區域疫情情況的不同,還會向百姓發放紅黃藍白四種不同顏色的口罩,執勤人員可以根據口罩顏色的不同,來控制相應人員的流動問題。

在這一系列的措施下,鼠疫的傳播終於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並沒有被消滅掉。在經過調查後,伍連德認為是因為有大量的屍體沒有得到正確的處理所導致的。

經過試驗,伍連德發現鼠疫病菌能在屍體上存活3個月,如果不能有效的處理,就無法阻止再次傳播的可能,所以他就邀請當地的官紳去現場觀看、解說,在獲得支持後上報朝廷申請火葬,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集體火葬。

1月31日,這一天是傳統的大年初一,作為重災區的傅家甸已經有1/4的人因鼠疫病故。雖然人們的心情是沉痛的,但是還是根據防疫部分的通知,燃放起了煙花爆竹。

因為伍連德認為,爆竹里的硫磺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傅家甸的死亡人數逐漸的減少,在也沒有回升過。

一直到4月底,東三省按照伍連德的防疫方法完全消滅了鼠疫。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共有2943名各類人員參與其中,有297人因此殉職!

了解了伍連德的防疫方法,大家有沒有嘆為觀止?這可是在清朝啊,口罩、隔離點、觀察點、靜態管理、區域劃分......

這些先進的東西,竟然都被伍連德創造出來,這已經不能用神奇來形容了,偉大!相當偉大!

在科學而又合理的疫情防控手段之下,席捲整個東三省的瘟疫便徹底終結,這也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第1次以科學防疫專家和政府行為相結合,有效控制的大型疫情。

立下豐功偉績的伍連德,也在1935年時成為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候選人,他可是華人世界裡第1位諾貝爾獎候選人!

1960年,大清朝時期的抗疫英雄伍連德在馬來西亞去世,享年82歲。

在媒體的悼詞中有這樣一句話:

伍連德的去世,讓醫學界失去了一位傳奇。他一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無以為報,只能永遠感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