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車輛行駛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6月30日,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正式通車,成為我國建成的第三條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交通要道。
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境內、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腹地,全長334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流動沙丘分布最廣、施工條件最惡劣、施工難度最大的沙漠公路之一。
這條沙漠公路於2017年10月開工。建設者克服沙漠地區高溫、缺水缺電、沙塵暴多發等實際困難,攻克一系列沙漠築路技術難題,同步推進環境保護、風沙防護與公路建設——保護濕地、胡楊林等稀缺原始生態的同時,沿線採取「草方格+阻沙障」的方式,用蘆葦、尼龍網建立起立體化、多層次阻沙體系,降低風沙對公路威脅,延長公路運行壽命。
如今,「死亡之海」多通途,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再「+1」。
隨著這條沙漠公路的開通,且末縣到巴州首府庫爾勒市的公路距離縮短了約350公里。同時它將助力沿線旅遊業發展和油氣資源開發,對完善國家公路網建設、推動南疆地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6月30日,車輛行駛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6月30日,車輛行駛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6月27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沿線的阻沙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6月26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工作車輛在路面行駛(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6月23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6月26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工人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施工現場施工(2018年7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6月25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20年5月16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胡虎虎攝);下圖為2022年6月25日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同一路段拍攝的工作車輛在路面行駛(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8年7月5日拍攝工程車行駛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胡虎虎攝);下圖為2022年6月27日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同一路段拍攝的已建成的收費站和服務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宿傳義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20年5月17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施工現場(新華社記者胡虎虎攝);下圖為2022年6月24日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同一路段拍攝的工作車輛在路面行駛(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8年7月5日拍攝工人駕駛推土機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施工現場進行路基施工(新華社記者胡虎虎攝);下圖為2022年6月24日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拍攝的同一路段(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8年7月5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由北向南約51公里處建設中的路段(新華社記者胡虎虎攝);下圖為2022年6月26日拍攝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由北向南約51公里處建成的路段(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8年7月5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胡虎虎攝);下圖為2022年6月27日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拍攝的同一路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顧煜攝)。
↑拼版照片:衛星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部分路段建成前後的對比圖(衛星遙感數據及技術支持:曾迎迎)(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
↑6月25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穿越塔里木河和胡楊林(6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工人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兩旁鋪設草方格,用於防風固沙,防止路基被流沙侵襲(2018年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6月26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工人在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兩旁鋪設草方格,用於防風固沙,防止路基被流沙侵襲(2018年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6月26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6月25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宿傳義 攝
↑6月26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和建設者沿途保護的胡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穿越塔里木河和胡楊林(6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6月26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6月23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6月25日拍攝的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編輯:林革 戚文娟 劉夢琪 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