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大思維模型和法則助你理解現實世界

幣圈轉發者 發佈 2022-07-05T04:19:49.525387+00:00

一般人平均30~35天就會遭遇一次「巧合」。在全世界範圍內,只要樣本數量足夠大,不管多麼難以想像的事情都會發生。

1. 利特伍德定律。


一般人平均30~35天就會遭遇一次「巧合」(甚至是見證一次百萬分之一概率的奇蹟)。在全世界範圍內,只要樣本數量足夠大,不管多麼難以想像的事情都會發生。但由於有這麼多的奇蹟,我們慢慢地對此見怪不怪。


2. 漢隆剃刀。


世界上真正邪惡的人的數量與白痴的數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永遠不要把可以充分解釋為愚蠢的事情歸咎於惡意。


3. 潘霍華的愚昧理論。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表示,「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卻是蠢人;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絕非蠢人。愚蠢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邪惡是可以防範的,愚蠢則不能。如果沒有世界上眾多愚蠢之人的幫助,世界上少數邪惡的人就無法獲得龐大的力量。因此,愚蠢的威脅遠遠大於邪惡。


4. 世態炎涼綜合症。


新聞的存在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所以它傾向報導令人震驚的東西。新聞往往不能完整地反映我們的現實,而只是篩選了現實中極小部分的事情。但由於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我們逐漸認為這個世界比其實際情況更瘋狂。


5. 海獅行為。


海獅行為指的是一種網絡上頻繁騷擾別人的手段:在網絡討論中假裝真誠,不停地提出細枝末節的問題,以耗盡對手的耐心,激怒對手,從而讓對手成為「不講理的一方」輸掉辯論。


6. 兩步流動理論。


大多數人的觀點都是從他們最喜歡的影響者那裡獲得的,而影響者們又從他們喜歡的大眾媒體中複製觀點。因此,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為數不多的真正思想家控制的兩支傀儡軍隊之間的戰鬥。


7. 自省的錯覺。


我們普遍覺得了解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但卻認為他人並不了解他們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我們把別人當作精神病患者來評價,卻把自己當作上帝來評價。


8. 塞爾法律。


賭注越小,政治就越惡毒。在緊張的核談判中,雙方表現得都很文明。但在社交媒體上,人們表現得就像末日來臨一樣,如瘋子一般充滿了憤怒,唿吁發動戰爭,因為鍵盤俠沒有什麼可以失去。學術政治也是最惡毒和最痛苦的政治形式,因為風險很低。


9. 找茬兒理論。


挑選敵方最不靠譜的成員,並將其作為目標進行攻擊,以使對方整個陣容看起來也很離譜。這是社交媒體上的一種常見的攻擊策略。可以說,整個網絡文化戰爭就是雙方在對方陣營中找出軟骨頭然後開始不斷攻擊。


10. 盲人摸象。


我們只經歷了這個世界的 0.00000001%,卻試圖去解釋這個世界的 80%。我們認為自己的經驗代表著宇宙的全部,並將自己對現實的理解建立在微不足道的經驗上面。把世界縮小到適合自己思維的水平,並傲慢地認為自己的想法足以詮釋世界。


11. 經歷屏障。


我們把那些與我們意見相左的人歸類為愚蠢、瘋狂或邪惡的群體,這樣我們便不必在意他們的言論,去面對複雜的事實。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主要取決於各自的經歷,正因為我們的經歷不同,才會對相同的事物產生不同詮釋。


12. 抱團取暖綜合症。


在危機時期,政治領導人的支持率會上升,因為人們會團結起來對抗威脅。這就導致了那些原本不受歡迎的領導人為了贏得選票,刻意誇大捏造危機,甚至主動發起戰爭。


13. 記者和政客。


記者和政客善用偷梁換柱的方式欺騙民眾,儘管他們沒有撒謊,但卻不能代表真正的現實。

例如,記者問一個人是否是種族主義者。

他說:「你怎麼敢問這樣的問題!」。

記者報導:「他拒絕否認自己是種族主義者。」

事實:確實如此,但卻不是他的原話。


14. 最小化努力原則。


人類傾向於選擇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目標的方法。因為,我們會接受大腦中出現的第一個想法,從第一個相關的搜索結果中獲取信息等等。這使得我們很容易被預測,並且犯下錯誤。


15. 斯特金法則。


90%的東西都是垃圾,無論是書籍、科學論文、推文,還是YouTube視頻。由於最小化努力原則,在任何媒介中產生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人們不怎麼用心就產出的垃圾。所以我們要帶著極大的偏見進行內容消費。


16. 時間幻象。


克里奧佩特拉(埃及豔后)生活的年代距離創造出大金字塔的時間,更接近於創造出推特的時間。霸王龍生活的年代距離劍龍的生活年代,更接近於我們生活的年代。這些事實(和進化)是反直覺的,因為我們的頭腦無法理解浩瀚的時間。


17. 道德運氣。


假設你酒後駕車並安全到家。現在想像一下,你做了同樣的事情,但有人在你回家的路上橫穿馬路被你撞到。這兩種情況下,你的行為完全相同,但在後一種情況下,你卻釀下了大禍。


18. 加利美亞人。


研究美國歷史的人類學家創造出了加利美亞人(Nacirema)一詞,來描繪遙遠叢林部落的原始人。其實該詞是將American的字母顛倒得來。當我們對一個主題的過度熟悉時,會選擇性的視而不見。為了保持距離,我們使用不熟悉的語言來描述它。作者藉此暗示看似光怪陸離的加利美亞人,實則正是美國人自己。


19. 史翠珊效應。


當你禁止別人使用某樣東西時,反而會使他們更想使用。審查制度往往無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會導致史翠珊效應。試圖阻止大眾了解某些內容,或壓制特定的網絡信息,結果適得其反,反而使該事件為更多的人所了解。


20. 寡頭政治鐵律。


所有涉及人的組織,無論多麼民主和平等,最終都會被少數人控制。因為如果每個人都有權力,那麼就等同於沒有人有權力;如果有部分人擁有了權力,他們會利用手頭的權力來獲得更大的權力。


21. 林格曼效應。


我們被教導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但實際上,身處團隊的人比單獨工作時花費的個人努力更少,而且團隊規模越大,個體努力的程度越低。因為更多的工作夥伴等於可以向更多的人推卸責任。


22. 最小群體範式。


隨便找一個類別將人們分組,例如按照他們最喜歡的冰激凌口味。這些不同的群體之間馬上就會形成競爭,並相互歧視。在沒有其他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干預下,人們群聚在一起也會為了冰激凌的口味發動文化戰爭。


23. 崇高導致墮落。


人類最大的罪惡往往不是來自想做壞事,而是出於好意,卻引來了惡果。人們相信懷抱良好的目的可以合理化不擇手段的舉動。縱觀歷史,站在道德高地實施駭人聽聞舉動的案例不勝枚舉。


24. 貧窮利息。


貧窮是有利息的。因為窮無法定期洗牙,將來會因為做根管治療付更多的錢;因為窮無法定期體檢,將來會因為沒有早早發現癌變而付出生命。


25. 麥克納馬拉謬誤。


我們傾向於用最容易衡量的指標來評估結果。越南戰爭是一場災難,主要是因為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用敵人的屍體數量來衡量成功與否,而忽略了公眾情緒等不太容易量化但更重要的指標。


26. 議程設置理論。


重要的事情不會成為新聞,新聞會成為重要的事情。公眾談論的議題往往受到媒體的引導,覺得新聞上出現的事情才是對我們而言重要的事情。但事實上,新聞只不過是幾個編輯選擇性篩選的內容罷了。


27. 詹森伎倆。


如果一個有權勢的人物受困於負面新聞,他們可能會買通媒體在報導中植入另一個更大的故事來轉移注意力,其中一種方法是讓盟友向媒體透露對手一個引人注目的秘密和謠言。這是英國首相鮑里斯·詹森的慣用伎倆。


28. 費勒理論。


社會的步伐基於新聞報導的速度。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新聞周期加快,導致一系列的國家國際大事和醜聞的曝光度也越來越快,但來得快去得也快,你現在還關注著俄烏戰爭嗎?


29. 不實信息散布法。


在數字時代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說法,散播虛假信息的人無法說服你接受任何單一的敘述,因此他們用許多相互矛盾的敘述來壓制你,直到令你開始懷疑一切,變得困惑消極和士氣低落。


30. 同情心疲勞。


網絡上充滿了旨在喚起我們同情心的悲劇新聞。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量的悲劇新聞讓我們對人類的痛苦習以為常、麻木不仁,反而大幅降低了我們的同情心。


31. 情緒啟發法。


在進化過程中,情緒可以作為我們體驗世界的指南針,尤其是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只要我們可以把情緒當作顧問而不是主人,並理解它們的含義:恐懼代表謹慎,嫉妒代表野心,遺憾代表智慧,憎恨代表動力。


32. 虛構悖論。


在電影《迷魂記》中,一位前警察迷戀上了一名為誘騙他而誕生的角色。像這位警察一樣,我們很容易對虛構的人物形成情感上的依戀,這表明我們的感覺很容易被幻覺所喚起,因此不要總是相信感覺。


33. 替代活動。


我們從現實生活中消除了戰爭和紛爭,卻人為的創造競技體育、電子遊戲和文化戰爭。因為我們的心靈想要和平,卻需要衝突。


34. 智力肥胖症。


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找到了糖這種稀缺的能量來源,但當我們學會大規模生產糖時,對糖的喜愛就變成了一種負擔。攝取信息數據也是如此,我們的好奇心曾經引領我們在數字世界探索,但是現在卻讓我們分心,並用垃圾信息充斥頭腦。


35. 10:10:10策略。


如果你正在與上癮作鬥爭,想抽根煙、吃塊巧克力鬆餅、刷刷社交媒體網絡... 想想現在的放縱會讓你在10分鐘、10個月和10年後有什麼感覺。通過跳出當下的視角,來抵制立即滿足的誘惑。


36. 喜愛差距。


多項研究發現,在談話中人們總是低估別人對他們的喜歡程度。因此,不要害羞,你可能比你想像的更酷,多去結交一些朋友吧!


37. 弱點效應。


我們用羞恥的態度看待自己的錯誤和弱點,覺得它們會使我們看起來不討人喜歡。但研究表明,正是我們的錯誤和弱點實際上使我們更具親和力,更受他人喜愛。所以不要害怕掩蓋自己的不足之處。


38. 倒退法。


越是追求幸福,你就越不可能獲得幸福,因為追逐幸福只會提醒你有多麼不配擁有它。找到幸福的最好方法是停止追逐和擔憂。


39. 終結的幻覺。


我們的生命是進行時。把當下的自己視為最終版本會使我們對成長的可能性視而不見。記住你不是一成不變的,你永遠可以比五分鐘前的自己更好,人類擁有無窮潛力。


40. 魯利亞德。


東西是如何從虛無中產生的?

也許在我們的宇宙之外,默認的狀態是存在。我們的現實不是從虛空中出現,而是從一個窮盡所有可能性的無限決策樹中誕生。

有些東西不是來自於無,而是來自於一切。

轉自Camellia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