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後宮活著的女人,都敵不過死去的她,長孫氏是個怎樣的人?

蕪史 發佈 2022-07-05T06:22:20.075125+00:00

深受打擊的唐太宗李世民,久久不能走出這份傷痛,不僅做出令人震驚的事——命人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還在宮中建起了一座高台層觀,以便自己登台遠望昭陵,他的亡妻長孫皇后就長眠在那裡,然而魏徵這個頑固的「老古董」卻非要無視李世民對髮妻的深情懷念,反而在唐太宗指著遠方告訴他,那是皇后長眠的昭陵之時,魏老頭卻聲稱自己老眼昏花看不清楚,還不忘挖苦皇帝:要是皇上也能時常這樣望望太上皇的獻陵,那我大概就能看得到了。

貞觀十年六月二十一日,長孫皇后病逝,享年三十六歲。

深受打擊的唐太宗李世民,久久不能走出這份傷痛,

不僅做出令人震驚的事——命人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還在宮中建起了一座高台層觀,以便自己登台遠望昭陵,他的亡妻長孫皇后就長眠在那裡,

然而魏徵這個頑固的「老古董」卻非要無視李世民對髮妻的深情懷念,

反而在唐太宗指著遠方告訴他,那是皇后長眠的昭陵之時,

魏老頭卻聲稱自己老眼昏花看不清楚,還不忘挖苦皇帝:要是皇上也能時常這樣望望太上皇的獻陵,那我大概就能看得到了。

太宗無奈,只得拆去了那座高台.......


長孫皇后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至死都讓李世民這樣的風流天子念念不忘,甚至日復一日地完美無瑕著,

就連後世的乾隆皇帝都忍不住讚譽她「名垂百世、媲美周姜",

說起來,長孫皇后是古今少見的一位奇女子,

在她身上,看不見武媚這類女性的權利慾,亦看不見呂后那樣心狠手辣的手段,

反而從朝臣到後宮,乃至宮中侍衛婢女,都安穩地活在她的庇護之下........



幼年喪父,隨後被異母兄趕出了家門



隋大業五年(609年),一代名將長孫晟因病去世,

父親屍骨未寒,原配之子長孫安業就立即擺出了一副新任家主的架勢,

冷血無情地將繼母高氏和她一雙年幼的兒女趕出了家門,

這一年小長孫氏年僅8歲,而胞兄長孫無忌也不過15歲的年紀,兄妹倆還沒從父親離世的悲傷中走出來,就被迫跟著母親離開了將軍府。

幸好,高氏的出身不簡單

她出身於當時北方的名門望族之一的渤海高氏,是北齊宗室大臣清河王高岳的孫女,隋朝洮州刺史高勱之女,

在被繼子趕出將軍府之後,她便帶著一雙兒女投奔了自己的兄長高士廉

總算是避免了一場流落街頭.......

幼年喪父、寄人籬下,種種慘痛的經歷,對於初識人事的小長孫氏來說,已足以令她飽嘗人世冷暖,

好在,舅舅高士廉對長孫兄妹關懷備至,多少讓失去依靠的長孫小姐有了些許安慰,

就這樣,長孫小姐跟隨母親一直生活在舅舅家中過了多年寄人籬下的日子,

直到她十三歲那年,高士廉為外甥女操持了她的終身大事——嫁給唐國公李淵次子、十五歲的李世民為妻。

說起來,長孫小姐與李世民的姻緣,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就註定了



長孫小姐的身世




長孫姓,是一個鮮卑姓氏,

據說出自北魏皇室,北魏王朝開國皇帝拓跋珪曾賜予沙莫雄(曾祖的長子)之子拓跋嵩為「長孫姓」,以此肯定其在皇室中的長輩地位,

無論如何,從北魏到北周(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再從北周到隋朝,跨越了三個朝代,長孫家族卻一直傳承不息,

長孫小姐的高祖父長孫稚是北魏、西魏上黨王,曾祖父長孫裕為西魏平原侯,祖父長孫兕是北周驃騎大將軍、平原縣開國侯,

父親長孫晟是文韜武略樣樣出色,為隋朝治理突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箭雙鵰"的成語即出自他的事跡,

伯父長孫熾也非比尋常,聰慧俊美、文武兼備,率軍打敗吐谷渾,進位隋朝銀青光祿大夫......

不難想像,長孫小姐出身於這樣一個勛貴之家,她的婚姻也不會平凡。

不過沒人想到,締定長孫小姐姻緣的那顆種子,早在她未來的婆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種下了。


長孫小姐與李世民,姻緣的締定



長孫小姐的未來婆母竇氏(太穆皇后),是北周襄陽長公主的女兒,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

竇氏自小就聰慧無比,深得舅舅宇文邕的喜愛,自幼就將她養在了宮中。


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他當然想要戰勝北齊高氏一統中原,

然而北周在幾場戰役中都敗給了北齊,當時的形勢並不樂觀;至於北齊,雖然小勝幾次,但是在與北周角力時也倍感吃力,

為此,雙方不約而同地將目標都對準了草原上的突厥勢力,又十分默契地想到了通過聯姻來拉攏突厥力量,

於是,戲劇的一幕發生了,宇文氏和高氏又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求婚拉鋸戰,雙方都想娶到突厥可汗當時唯一一個未婚的女兒阿史那

突厥可汗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牆頭草,面對「熱情」的宇文氏和高氏,搖擺不定、遲遲下不了決心,索性將女兒一許兩頭,讓他們自個兒爭去,

約莫幾年之後,北周宇文家族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娶回了阿史那,並尊為周武帝皇后


宇文邕如此大費周折,自然不是為了兒女情長,人是娶回來了,可他對阿史那皇后冷淡也是不必多說的,

這時,年僅六、七歲的竇氏實在看不下去了,她勸說舅舅:四邊未靜,突厥尚強,願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但須突厥之助,則江南、關東不能為患矣!

竇氏小小年紀就能有如此見解,

莫說她的皇帝舅舅、父親竇毅震驚無比,就連長安城裡的另一個人——後來聽說此事的長孫熾,也在心裡生生「熾熱」了一把,以至於多年後對竇氏都念念不忘,

不過,竇氏最終嫁給了李淵

據說竇毅命人畫兩隻孔雀在屏風間,讓求婚的各射兩箭,他暗定誰能射中孔雀眼睛,就將女兒許配給誰,

結果幾十名貴胄公子慘遭淘汰,只有未來的唐高祖李淵射中了孔雀的兩隻眼睛.......

那些落敗的貴公子之中,是否也有長孫熾呢?

已不得而知了,只知道自己沒了指望之後,長孫熾開始將希望放在兒女身上,希望他們與竇氏的兒女能產生交集,

或許是長孫熾的兒女與竇氏的兒女婚齡不一致,

長孫熾只好將希望再次轉移到弟弟長孫晟的兒女身上,

他不失時機地勸導弟弟:竇氏是這樣一個明睿的人,她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婚。

這麼一來二去,本來還沒心思給年幼的女兒找婆家的長孫晟也心動了,就主動與唐國公家結下姻親,

這樁婚事就落在了年齡相仿的長孫晟幼女長孫氏和竇氏的次子李世民身上。


長孫氏的閨名是什麼?



長孫氏的閨名是什麼,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說她小字「觀音婢」,這是個帶著濃厚佛家意味的乳名,跟當時佛教興盛是有很大關係的,

有人說古人好麻煩,有了正名還有取「字」,有人甚至還有「小字」,

其實在古代「名」、「字」、「小字」是有很大區別的,古人不直呼姓名,一般都用「字」來互相稱呼,而「小字」則是只有家中長輩才能稱呼的,

舉個例子: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若是當時有人直呼「曹操」則被視為無禮之舉,所以都用「孟德」來稱呼他,倘若有人用「阿瞞」來叫他,那就等同於罵他了.......

所以,長孫氏究竟叫什麼從目前史料中也難考了,

不過她的丈夫李世民,既沒「字」也沒「小字」流傳下來,這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聯繫到隱太子李建成小字「毗沙門」,而毗沙門是佛教的四大天王之一,

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後,下詔天下要供奉祭祀毗沙門神,晚年又「置毗沙門神及功德在蓬萊殿」,

究竟是不是為了消除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建成在民間的影響,將他的功勞附會到「毗沙門」天王身上混淆視聽,也是難說了,

但總歸他是有在名字上下功夫的可能,

畢竟李世民的名字「世民」據說是相面書生建議李淵改的,含有「濟世安民」的意思,這個名字與他經過一番廝殺得來的皇帝身份,是那麼貼切......


她有個好舅舅——高士廉



長孫氏與李世民的婚約定下沒多久,長孫晟便去世了,好在高士廉得知外甥女與李淵次子的婚約之後,

待長孫氏到了出嫁的年齡後,沒有拖延促成了這樁婚事,他對未來的外甥女婿李世民也頗為滿意,當然希望自己的寶貝外甥女早日有個好歸宿,

這個時候也沒人想到,這一對小夫妻未來會有怎樣的大成就。

自幼就被自己真正的娘家拋棄,從舅舅家出嫁、「歸寧」的目的地也是舅舅家,這對長孫氏來說是人生一場不幸,

更何況長孫安業直到妹妹出嫁,都沒有表示出絲毫的悔過之意,根本不在乎她在夫家的顏面,

這意味著,婚後的長孫氏身後根本就沒有娘家可以依靠,

更不幸的是,唯一的依靠舅舅高士廉又在她大婚後不久,因受斛斯政牽連,被貶到了遙遠的南越交趾郡朱鳶縣做主簿,

要說高士廉真是個有擔當的男人,臨行之前考慮到母親年事已高,不能遠行,果斷將妻子鮮于氏留下來照顧母親;想到妹妹沒有著落,就乾脆把大宅子賣掉,給妹妹買了套小居所,又將賣房子的錢分給母親和妹妹,自己則孤身一人上路,

這也難怪若干年後,唐太宗李世民仍然對這位妻舅的恩情恩情念念不忘,將自己的女兒東陽公主嫁做了高家的兒媳。

還沒嫁人的妹子知道夫婿該怎麼挑選了吧,高士廉就是個標杆~


舅舅出發後,長孫氏幾乎又沒了依靠,

這樣的她是否在深宅大院裡受過冷嘲熱諷也不得而知了,不過長孫氏雖然遭受了不幸,

但幸運的不只是她有個好舅舅,還有她嫁了一個好男人


一場幸運:她嫁了一個好男人


說起來,從當時長孫氏的境況來看,李世民完全可以將她娶回家後冷落在一旁,

李世民是個有野心的人,這樣的人免不了將自己的婚姻也算計在內,

長孫晟在世的時候,長孫氏是名副其實的名將之女,又背靠著長孫家族這棵大樹,這樁婚姻對於李世民來說自然是很合心意的,

誰知世事無常,正所謂「樹倒猢猻散」,長孫晟去世後諾大個將軍府也冷清了下來,長孫氏又淪為被家族拋棄的女子,

很實際地說,她的娘家無法給李世民提供什麼有力的幫助,

可讓人意外的是,李世民並沒有因為妻子沒有娘家可依靠就薄待過她,反而在史書上留下了各種以長孫氏意見為主的痕跡,

這一點很微妙,

可能與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是少時好友,有著莫大的關係,興許早在長孫氏與李世民成婚之前,這對未婚的小夫妻便已經開始魚雁往來、詩書唱和........

然而,誰又能說不是李世民在婚後發現妻子有著異乎尋常女子的才能呢?


長孫氏向來被後世讚譽為「盛世牡丹」,牡丹花雍容華貴,素有花王之稱,

當時還未成為皇后的長孫氏,其不同尋常的風骨與氣度,必然早就露出了端倪,

她最終能夠登上人間巔峰,成為世人敬仰的人物,說她是打理後宮的一把好手怕是不夠的。



李世民出生入死,長孫氏徹夜難眠


小夫妻倆實際上沒過多少甜蜜的生活,婚後沒多久長孫氏的婆母竇氏就離開了人世,伴隨著傷痛而來的,卻是隋王朝末日的那份震盪。

李世民並不是個打算考取功名安穩度日的人,他不僅渴望建功立業,甚至比平常男子更富冒險精神,

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了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並嶄露頭角

到了大業十三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同父親一起來到了晉陽,此後竟一發不可收拾,開始遊走在出生入死的邊緣

如果丈夫所做的一切讓年僅十六歲的長孫氏徹夜難眠,怕是李世民之後的所作所為可以讓她心驚肉跳了:李世民不僅攛掇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更是自告奮勇當了先鋒人物。

好在,李淵父子三人齊心協力,一路連克強敵,最終在大大小小的勢力集團中脫穎而出,攻克長安後便建立了大唐王朝

直到這個時候,長孫氏懸著的那顆心才堪堪放下了一些。

唐朝建立後,李淵的長子李建成被冊立為皇太子,其妻鄭觀音則被冊封為皇太子妃,

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則被晉封為秦王,長孫氏自然就成為秦王妃;李淵的三子李玄霸早逝,四子李元吉被封為齊王,其妻楊氏則為齊王妃。


這裡姑且不說太子李建成,單說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兩兄弟雖然都是「一字」親王爵,

但從歷史上來看,往往晉王、秦王的地位比楚王、齊王略高,也不難看出李世民的封地是坐擁「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一帶,

足以見得李世民拼殺得多勇猛,導致老父親李淵偏心起來也是理直氣壯的,

至於李元吉,據說出生時因面貌醜陋被親生母親竇氏嫌棄,一度想丟棄了之,父親李淵是否因為這個緣故也不大中意這個兒子呢?

不過後來李元吉的妻子在其死後進了李世民的後宮,多少應該有這方面的原因。


她不過十幾歲的年紀,竟如此深謀遠慮



或許是過了不少提心弔膽的日子,或許大唐王朝初建後的內外形勢,對於李世民與長孫氏這對小夫妻來說,都不那麼樂觀,

在長孫氏十八歲那年,她生下與李世民的第一個孩子李承乾之後,她一脫往日的青澀,迅速成熟起來

初為人父的李世民仍舊喜歡拼殺與冒險,數次將自己陷入重重險境之中,

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群雄,一個接一個地敗在李世民手中,這樣的大捷背後,是李世民的身先士卒、以身犯險、孤身殿後,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李世民是亂世中的一個英雄人物,但對於他的妻子長孫氏來說,即使出生在將門之家,這個血海中不顧生死的男人始終都讓她擔憂不已,

不過她並沒有將這個情緒發泄出來,反倒是愈發的堅強,在紛繁的貴族大家庭里,默默為丈夫免除身後的憂患。

這也是長孫氏與眾多後宅女子所不同之處,

要知道當時的李世民因為功勳卓絕,喜出望外的唐高祖李淵已經拿不出什麼來獎勵兒子了,只得創造個位於王公之上的「天策上將」名號,以及金輅一乘、袞冕之服、九部之樂帝王級別的儀仗待遇來肯定兒子的付出,

這一切看在太子李建成眼中,無疑是十分礙眼的,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弟弟是他一生最大的不幸,

可李建成這樣才智卓絕的兄長,對於李世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不幸呢?

倘若李世民無心帝位倒也罷了,莫說李世民這樣的人不大可能沒有問津皇位的野心,即使他沒有,他招攬到秦王府的「十八學士」們,怕也是免不了鼓動他向皇位邁進。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李建成與李世民這對兄弟難以避免一場激烈的爭奪,當時的局面對於李建成來說是極為有利的,李世民大多數時間都征戰在外,

長安城內的達官貴族、乃至李淵的後宮諸妃都被占據儲君之位的李建成輕鬆籠絡了下來,眾人聯合到一起,共同打壓李世民這個擋在他們未來富貴人生路上的攔路石,

怕是沒人想到,這儲君之位可比皇位的風險還大了,無論是誰都很容易從上面栽下來.......

李世民就淒涼多了,身邊只有陪他一起出生入死的部將幕僚,根本沒機會為自己籠絡什麼權貴,

就連李淵的寵妃張氏、尹氏,都被自己得罪了,風光無限的背後,是他成為了眾矢之的

對於丈夫面臨的尷尬局面,秦王妃長孫氏都看在了眼裡,她非常清楚,無論是李世民本人,還是秦王府內的家將文人,都無法化解這場不可避免的麻煩,

她深知能擔負這個責任的人只有自己這個王妃了

為了替丈夫挽回局面,使他能夠沒有後顧之憂,長孫氏是竭心盡力地孝順高祖李淵、恭敬後宮諸嬪妃,盡力彌縫李世民在家族方面的關係,

這些舉動看似不大緊要,可誰又能說李淵想打壓李世民的時候,看到恭順的兒媳後又會猶豫不定呢?

長孫氏極力讓自己貼近宮廷,何嘗不是儘可能地為丈夫搜集各種動向,免得來日措手不及,

這樣一個深謀遠慮的長孫氏如何不讓李世民喜歡呢?

除了外界的壓力,身為秦王妃的長孫氏在秦王府內的壓力也不小。


未來皇后的氣度



隨著李世民的節節勝利,秦王府里各色各樣的女人也越來越多了。

其實早在長孫氏生下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後,秦王府一位不知名的姬妾就生下李世民的次子李寬,

在古代一妻多妾的婚姻模式籠罩下,即使感情甚篤的夫妻二人之間,也註定是要擠進不少女子。

倘若李寬的生母可以忽略不計,但此後進入秦王府的女人卻是無法令人忽視的:既有第三子李恪的生母前朝公主(隋煬帝的女兒,未來的淑妃),也有隋朝上柱國燕榮之孫女燕氏(未來的賢妃),還有未來的貴妃韋珪,以及德妃陰氏

這些女子別說身份不低於長孫氏,也別說各個相貌非凡品,其中亦有獲得李世民青睞之人,

尤其是韋珪陰氏


韋珪的出身也很高貴,曾祖父是北朝名將韋孝寬,祖父是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父親是隋朝鄖國公韋圓成,

令人意外的是,韋珪在嫁給李世民之前已寡居八年,她的前夫是隋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兩人育有一個女兒,

李子雄因參與楊玄感造反被誅,韋珪因娘家實在非比尋常雖逃過了沒為官婢的命運,卻也落得個寂寞苦楚的下場,

直到李世民率軍攻克洛陽,不知怎地遇到了韋珪,頓覺驚為天人,就這樣將她納入了府中。

據昭陵的考古發掘表明,韋珪的身高將近一米九,

這一發現不可謂不驚人,

總聽現代一些人說「越是成功的男人,越對身高馬大的女子易生好感」,雖然這些只是一種觀點,

但不能不說或許真有這些道理可言,

畢竟韋珪本人雖然德容俱佳,怕是李世民當時還沒有深入了解的機會,吸引他眼球的首先還是韋珪的外表。


與韋珪相比,陰氏與李世民之間擦出的火花就更離奇了。

陰氏的來歷令人十分震驚,她的父親不是別人,正是與李淵父子有著血海深仇的隋驃騎將軍陰世師

當年李淵在晉陽舉兵叛隋時,長子李建成將異母弟弟李智雲遺忘在了危險的河東,年僅十四歲的李智雲不幸被捕,押至長安,隨即慘死在了陰世師的刀下

李智雲的枉死,在多年後仍舊是李淵、李世民父子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

莫說李淵稱帝後將李世民的次子過繼給了李智雲,哪怕是後來李世民登基而李寬不幸夭折後,李世民也沒忘給李智雲過繼了新的子嗣,

除了這一層仇恨,陰大將軍還做了一件相當狠辣的事:將李家五代的祖宗,統統掘墳曝骨

真的難以想像,李世民是如何衝破這一障礙,將仇人之女納為姬妾的。

對於陰氏來說,父親是李世民的仇人,同樣李世民也是殺父仇人,長安城被唐軍攻破之時,父親被斬首示眾.......

她又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嫁給李世民又生下秦王府的五公子李祐的呢?

究竟是心甘情願,還是為了報恩很難說的,畢竟弟弟陰弘智沒有被李世民斬草除根,

不大可能是為了復仇,畢竟她有很多個機會,這一點也從李世民登基後給予她的名分看得出來——德妃,

想來李世民也是喜歡陰氏的,畢竟橫亘在他們之間的家族死仇是客觀存在的。


秦王府的人口越來越多,與秦王府分享丈夫的女人也越來越多,府內的情況也越來越複雜,

這一切看在長孫氏眼裡,無論她的內心有過多少百轉千回,

她最終都選擇了接納,是的,這就是未來皇后的氣度,倘若區區幾個女子都容不下,她又如何母儀天下呢?

畢竟在當時,繁衍子嗣都是家家戶戶的大事,妾室存在的意義莫過於此。

比起複雜的府內姬妾,她更擔心秦王府內會混入別人的眼線,

別看長孫氏在史書上被記載的多為她成為皇后之後的事跡,想想當時李世民的境況,偌大個秦王府竟一平如水,即使李世民在外出征都不曾出過亂子,

這背後若沒有長孫氏支撐,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的,李世民是個多情的人,但對妻子卻深情了一生,

若長孫氏沒有一些過硬的手腕與李世民比肩而立,怕也是不可能的,長孫氏應該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只是不見史書記載罷了。

當然,有些事還是有跡可循的,比如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有長孫氏參與其中的身影。


玄武門之變時,她跟隨在丈夫身邊



在《舊唐書·房玄齡傳》中有這樣一段話:及九年之際,機臨事迫,身被斥逐,闕於謨謀,猶服道士之衣,與
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於臣節,自無所負。

這是說武德九年的時候,房玄齡被唐高祖李淵調離了秦王府,而後房玄齡身穿道士之衣,在李世民指示下,暗中潛回秦王府,並「與文德皇后(長孫皇后)同心影助」.......

這句話已經非常明顯地告訴後世,長孫氏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如果說這句話不能說明什麼,在在唐書后妃列傳中,還有這樣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這表明長孫氏不僅參與了謀劃,政變發生時她甚至還跟隨在丈夫身邊

先不說在一場震驚天下的政變事件中,區區一樁不顯眼的小事,就已經反映出長孫氏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不只是一個妻子,還是一個參謀、知己、戰友,

還能反映出李世民對妻子的珍視程度:倘若成功就與長孫氏共享勝利的果實;倘若失敗,要麼帶著長孫氏逃亡,要麼共死,絕不讓沒有依靠的妻子成為別人的報復工具。

幸運的是,一場殘酷的骨肉相殘過後,李世民與長孫氏夫婦二人成為了最終贏家。

當月李世民就被立為皇太子,並取得了「庶政皆斷決」的權力,兩個月後,高祖李淵就宣布「禪位」,二十八歲的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長孫氏的身份,自然也隨著丈夫身份的變化而變化,這一年她只有二十五歲,與李世民成為夫妻十二載,歷經一路坎坷與磨難,
最終戴上了皇后桂冠

身份的轉變,讓長孫氏的心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擺在她面前的不再是一個秦王府,而是整個天下,她沒有因為身份尊榮而驕縱自己,她深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帶來莫大的影響,至此反而比以往更加謹言慎行。


勸說哥哥長孫無忌,要他辭去高官厚祿


涉獵文史頗深的她,深知歷朝歷代的外戚問題都是皇權之路上的助力,但同樣亦是阻力,多少個枝繁葉茂的大家族,都因把握不好這個尺度,忽上雲端又墜入深淵,

因此,長孫氏坐上後位沒多久,就勸說丈夫不要讓兄長長孫無忌擔任宰輔之職,

前面就說李世民與長孫無忌自小就感情要好,李世民能坐上皇位,長孫無忌自然也是功不可沒的,

對於妻子的勸說,他當然不放在心上。


眼看丈夫是不聽勸的了,長孫氏
轉而勸說自己的哥哥,要他辭去高官厚祿

當時的長孫無忌正處在自己人生得意之時,年紀輕輕就成了吏部尚書又進封齊國公,對於妹妹的勸告當然聽不進去,

不過後來發生的一件事,也讓長孫無忌嚇出了一身冷汗:有人將矛頭直接對準了他,還上書皇帝說他這個國舅爺權勢太盛,恐有不軌......

李世民對於自己這個大舅子的品性當然是了如指掌,雖然他在群臣面前公開肯定了長孫無忌的才能,是坐得起高位的,

但長孫無忌到底還是聽從了妹妹的建議,最後李世民被長孫兄妹三番五次請求後,被迫給予長孫無忌一個地位待遇很高卻沒啥實權的「開府儀同三司」的虛職........


雖說長孫皇后的擔憂並沒有就此消除殆盡,她還是覺得哥哥的地位太高,但是暫時也只能這樣了,

除此之外,長孫氏還利用自身對丈夫的影響力來護慰朝廷賢良,匡正丈夫的過失。


「庇護」直臣魏徵



儘管在貞觀之初史書記載:太宗彌加禮待,常與後論及賞罰之事,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

看似長孫皇后以「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的理由,拒絕參與政事,

但實際上她沒少參與其中。

比如大唐有名的直臣魏徵(魏徵),他真是沒少管皇帝的閒事,不僅如此,他還不止一次地當面讓太宗下不來台,

有一次甚至氣得李世民退朝後,咬牙切齒地直罵魏徵是個「鄉巴佬」,還揚言早晚會殺掉這個老魏頭,

長孫皇后聽完丈夫這番話後,竟轉身回到宮中鄭重其事地穿上了朝服,以大唐皇后的身份向太宗道喜他喜獲一位耿直的大臣,

這個舉動不僅輕鬆化解了丈夫的怒氣還「庇護」了魏徵,無形中也為「貞觀之治」添加了濃重的一筆,

難怪都說長孫皇后才是「貞觀之治」的靈魂,她在李世民的背後,想來沒少做過這樣匡正丈夫過失的舉動,

史書雖未記載下來,但李世民對妻子的評價已說明一切——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當然,不少人也關心李世民的後宮,為何會如此平靜?

尤其是長孫皇后也做過一個著名的事跡:為丈夫納妾。不免讓人懷疑,這是否是她爭寵的隱諱手段?

畢竟她當時正懷著未來的唐高宗李治........


身懷六甲卻為丈夫納妾,籠絡手段?



據《貞觀政要》記載:貞觀二年,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絕姝,當時莫及,文德皇后訪求得之,請備嬪御,太宗乃聘為充華。

這是說長孫皇后聽聞鄭仁基女兒生得容色絕姝之後,就立即向丈夫建議納鄭氏入宮。


當時唐太宗的後宮,除了前朝公主、仇敵之女等形形色色的佳麗,連弟媳婦楊氏(李元吉妻)都被納進了後宮,

嬪妃眾多的李世民,年紀不大卻已經有了二十幾個子女,很難想像的長孫皇后是以怎樣的一種心情主動為丈夫選取新歡的,想來不大可能是嫌丈夫的子女稀少,

這的確排除不了是她籠絡丈夫心思的手段.......

不過這樁美事最後也不了了之了,

因為鄭氏自幼就已經許配了人家,還是老魏頭發現的這個隱情,當年李淵就因納了太子舍人辛處儉的妻子為妃,惹得辛處儉一生都活得膽戰心驚之中,

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即使聽說鄭氏生得國色天香,李世民也斷然不會再有什麼想法了。

不過,想來長孫皇后也不止一次做過這樣的事情,究竟是礙於皇后身份不得已而為之,還是爭寵的手段,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長孫皇后向來被讚譽為母儀天下的典範,這看似歷史上諸多皇后都會享有的美名,到了長孫皇后身上,才是名副其實。


尤其是她對曾將自己趕出家門的異母兄長孫安業,可謂是仁至義盡了。


一代賢后的風骨:以德報怨




前面已經說過,長孫皇后早年曾被長孫安業趕出家門,對於幼年的她實際上是莫大的傷害,

然而當她成為皇后,並未絲毫報復過他們,以德報怨大概就是一代賢后必不可少的風骨,

長孫安業一直穩穩地當到了監門將軍,

只不過他始終心懷鬼胎,始終覺得這個妹妹早晚要報復回來,最後竟惡念叢生參與到了劉德裕謀逆之中。

這下可好,本就看他礙眼的唐太宗,決定乾脆將這位大舅哥處以極刑。

幸好長孫皇后來得及時,一頓痛哭之後,長孫安業的性命才得以保全下來,

當然,長孫皇后此舉令後世很多人頗為不解,其實與其說她是為了不讓天下人認為是她趁機報復兄長,也有可能是為了長孫家族的延續,私心了一回,

實際上不大可能是為了李世民的名聲,畢竟當時無論誰跟皇室沾親帶故,但凡參與謀逆這樣的大事,都是難逃一死的,唯獨長孫安業倖免一死,

這也反映出長孫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竟有些媳婦說什麼就聽什麼的意味,

縱使後宮佳麗無數,看來還真沒有哪個女人能重要過長孫皇后

當然,長孫皇后也並未因此囂張跋扈,其實李世民的後宮雖然複雜,但有這樣一個皇后典範,不少嬪妃也都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更何況她們中不少人都出身於大家族,自小就受到嚴苛地品德教育,

當然不會沒事興風作浪。

長孫皇后不僅對待嬪妃很是寬厚,對李世民的子女也都照料備至,反而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卻苛刻多了,尤其對太子李承乾,是極力要求他節儉,

雖然不明白這樣一個賢良母親,為何會養出一個野心勃勃的太子,但她為兒子成才做過的努力是不容忽視的。


大概所有人都沒想到,這樣一個幾近完美的大唐皇后,會在她人生那麼美好的時候,突然離世。

生死看淡,留下三句遺言




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於立政殿,她去世時年僅三十六歲,諡號文德皇后。

長孫皇后所患的病,是多年的舊疾——「氣疾」,想來她過去沒少多愁善感,

最終落下了這樣一個難纏的疾病。


在她病重時,焦慮的太子李承乾曾想請求父親「大赦天下、多度人入佛道」來為母親祈福,

不過清醒的長孫皇后拒絕了這沒意義的做法,她說: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變易。如果行善可以延壽,我自問一生也從未做過問心有愧的事;如果無效,又何必妄求福報?大赦是國家大事,你父親也從來不參與佛道之事,實在不必為了我一人擅動天下法度,更不能讓皇帝做他原本不願意做的事情。

寥寥幾句話,仿佛能看到病榻上虛弱的一代賢后,看待生死的那份淡然。

她在彌留之際,也留給了太宗三句話:

一是,關於房玄齡的前途——「玄齡事陛下最久,一向小心謹慎,大小奇謀秘計他都有份參與,卻從來沒有向任何人泄露過,實在是忠心耿耿。如果不是極大之罪,陛下就一定不要虧待他」;

二是,長孫家族與自己的喪儀——「對於我的家族,要想保全他們長久,就一定不能讓他們掌握權要,給一個散官閒職就行了。至於我自己,活著無益於世,死了就更不能耗費世間資財。只須因山而葬,不起墳,不用厚重棺槨,以木器陶器陪葬即可,再舉行儉樸的葬禮」;

三是,對李世民的勸諫——「還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言,省作役止游畋,妾雖歿於九泉,誠無所恨,亦是陛下未忘妾也」。



長孫氏死後,太宗在遺物中發現了她親手編纂的《女則》十卷。

儘管《女則》沒有流傳下來,但根據記載,這部書中的內容,是採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跡總匯,

與班昭所著的《女誡》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長孫皇后生前,太宗雖然與她有結髮深情,卻仍然不免輾轉於諸妃之間,似乎直到妻子徹底撒手人寰,才發覺自己失去了怎樣的無價之寶,


長孫皇后去世前,太宗的女人們先後為他孕育了二十一女十三子;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再未立後,後宮孕育的孩子也只有一個,

似乎正當盛年的李世民感受男女歡愛的激情,都隨著長孫氏一起逝去了——所有活著的女人,都敵不過死去的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