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披露七七事變:日本蓄謀已久,鐵證如山

京報網 發佈 2022-07-05T06:39:04.787140+00:00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剛剛爆發時,福澤諭吉便寫了一篇名為《直衝北京可也》的文章:「直衝首都北京,扼其咽喉,一不做二不休,使日本的太陽旗,儘早在北京城迎著晨風飄揚。」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以一個荒誕的謊言挑起事端,七七事變爆發。然而,這場事變的發生並非偶然,在它的背後究竟是一場怎樣的陰謀?

圖:印有福澤諭吉頭像的日元鈔票

鈔票上這個人名叫福澤諭吉,從1984年開始,他的頭像就被印在了日本的萬元紙幣上。這個出身低賤而又性格叛逆的軍國主義分子,早在100多年前,就有著一個與中國有關的白日大夢。

岳思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逐步形成了以守衛本土為主要內容的主權線和侵犯鄰國朝鮮、中國的利益線,這「二線」論為標誌的「大陸政策」,實際上是以「滅亡中國」為首要的戰略目標,進而稱霸亞洲和世界。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剛剛爆發時,福澤諭吉便寫了一篇名為《直衝北京可也》的文章:「直衝首都北京,扼其咽喉,一不做二不休,使日本的太陽旗,儘早在北京城迎著晨風飄揚。」

侵略者的野心,在這篇文章中昭然若揭。

1927年六七月間,時任日本首相的大陸擴張主義者田中義一,組織內閣召開了臭名昭著的 「東方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日本清晰地勾畫出了攫取「滿蒙」和武力侵華步驟的基本輪廓。

圖:田中義一召開會議

1931年6月中旬的一天,東北興安區屯墾軍的營區外出現了幾個形跡詭秘的人,帶頭的人名叫中村震太郎。

中村震太郎自稱來自日本東京農業學會,但他的真實身份是日軍參謀本部大尉,攜帶的東西是軍用地圖、寒暑表、指北針、以及測圖儀器等帶有明顯的軍事用途的物品。

薩蘇 文史作家:

當時有一個駐軍團長叫關玉衡,他是堅決的抗日派,所以他發現這兩個人形跡詭秘,就派人把他們抓起來了,抓起來以後才發現是日本人。當時日軍已經準備對東北動手了,派出很多這種間諜到我們各個地方來了解東北的防務情況。最後關玉衡可能想的辦法就是把他給槍斃了。

中村事件發生三個月後,1931年9月18日,日軍蓄意炸毀瀋陽北郊南滿鐵路柳條湖段,並藉此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僅僅一周之內,兩萬多日軍幾乎兵不血刃地相繼占領了遼寧和吉林的三十多座城市。

中國的東北已經成了日本的囊中之物。接下來,他們的目標直指華北。

1933年元旦這一天,日軍對山海關發起突襲, 2天後,山海關失守。隨後,日軍攻陷承德,熱河失守,華北門戶洞開,萬里長城橫亘在日軍的眼前。

為了阻止日軍的侵犯,國民黨第29軍參戰部隊重新部署,嚴陣以待。

劉志青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喜峰口戰役,這是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軍隊在華北地區,也就是在關外,和日軍正面交鋒最重大、最重要、傾注兵力最多的一次戰役。

喜峰口戰役中,趙登禹、佟澤光兩位旅長帶領著大刀隊曾經兩次夜襲敵人營地,關於如何將敵人砍得血肉橫飛,身首異處,已成為流傳於坊間的一段傳奇。而在人們栩栩如生,多有誇張的傳頌背後,更多的則是血戰的悲壯。

圖:喜峰口戰役中的趙登禹、佟澤光兩位旅長

1933年4月13日,第29軍血戰一月之後,最終勢孤不支,奉上級之命「忍淚撤退」。日軍一路南下,逼近北平城。

圖:《華北日駐軍調查》

1936年,短短數月,華北的日本侵略軍數量激增;據《申報》上刊載的一條名為《華北日駐軍調查》的消息顯示:「總數達一萬四千以上,駐在北平者共四千人」的數據。要知道,僅僅在半年之前,這個數字還只有1700餘人。

日本的戰爭機器已經啟動,數千名年齡在20歲至40歲之間的男子被徵召派往中國參加戰鬥。

圖:盧溝橋

1937年的春天,華北的局勢突然變得平靜起來。

蔣介石的政治顧問、漢學家歐文·拉鐵摩爾當時說道:「這太像1931年了,太平靜了,平靜得不能讓我們放心,我們怕又要見到一個『九一八』!」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大概也沒有想到,兩個月後,他的預言竟然成了現實。

敬請收看7月4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

《七七事變》之《蓄謀已久》

(原標題:深度披露七七事變:日本蓄謀已久 鐵證如山)

來源:CCTV國家記憶微信公眾號

流程編輯:TF02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