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說馬匣子(一)

小油膩大叔 發佈 2022-07-05T07:27:40.677608+00:00

為何叫馬匣子,因為該卡賓型駁殼槍可以作為騎兵武器使用,而騎兵所用武器通常稱為馬槍或騎槍,故得名。在中國,馬匣子通常特指卡賓型駁殼槍,但馬匣子這類槍型並不是毛瑟公司獨有,與駁殼槍同時期的其他自動手槍也有馬匣子這類變種槍型,例如曼利夏手槍的卡賓型。

馬匣子,是中國民間對卡賓型駁殼槍的俗稱。為何叫馬匣子,因為該卡賓型駁殼槍可以作為騎兵武器使用,而騎兵所用武器通常稱為馬槍或騎槍,故得名。在中國,馬匣子通常特指卡賓型駁殼槍,但馬匣子這類槍型並不是毛瑟公司獨有,與駁殼槍同時期的其他自動手槍也有馬匣子這類變種槍型,例如曼利夏手槍的卡賓型。

在馬刺形擊錘的毛瑟C96駁殼槍生產出來後,1896年毛瑟兵工廠又對其進行了改進,將馬刺形擊錘改為錐形擊錘並對槍枝外部細節進行了修改。此時一款新的槍型即卡賓型駁殼槍也研製出來了。將原先140毫米的槍管加長到300毫米,去掉握把,改為接駁一個木質槍套作為槍托,可以抵肩射擊。1896年8月20日,毛瑟向德皇威廉二世展示他的新武器,其中就包括了馬匣子這種款型。雖然威廉二世試射了駁殼槍和馬匣子並對其性能大為讚賞,但並沒有批准其進入當時德軍的現役裝備序列。

馬匣子沒能成為軍隊制式裝備,毛瑟兵工廠便將其推向商業市場,稱其為狩獵卡賓槍(hunting carbine),用其獵殺小型動物威力還是足夠。接下來毛瑟廠對初代的馬匣子進行了改進,改進僅在所接駁的槍套上,將木質槍套的頸部做得更修長,能夠更舒適地抵肩射擊。

這一時期的馬匣子並沒有什麼銷量,購買者多為達官貴人,用來彰顯身份或作為富人們拿來炫耀的玩具。這些訂單基本上都是定製版本,所以這個時期的馬匣子出現了一些特殊型號,當時的埃及國王法魯克就擁有一支特殊的馬匣子,該槍外觀與標準版相似,整槍表面呈銀色,但機匣尺寸要大了許多,顯得更為修長。保險機的撥杆也更長些。移動照門,表尺有分劃,但沒有標數值。發射的子彈是7.63*41MM口徑,非常少見。木質槍套的接駁座尺寸也更大,槍套頸部也更為粗壯。

由於木質槍套與槍枝的接駁比較簡單粗暴,在握持射擊時並不是很舒服,也不能穩固地據槍。因此接下來對馬匣子的改進就是出現了類似步槍槍托的專用槍托,在槍托上還銑出了一個貼腮板的形狀,極大的提升了槍枝握持的舒適度(後來為簡化生產,貼腮板部被取消),也奠定了往後數十年間製造的馬匣子的基本樣式,馬匣子的槍托形狀基本未做改變,只是在不同的生產時期做過稍微的修形。

還出現過一款超長槍管的馬匣子,槍管外部有銑凹槽,即能減重還能增加槍管的強度。槍管尾端的槍膛部分比標準版駁殼槍要粗長些。配有專用槍托,但取消了貼腮板。該款馬匣子的數量極為稀少。

1897年,錐形擊錘款駁殼槍開始正式大批量生產,馬匣子也進行了小批量生產。款型相比階梯槍管駁殼槍時期也做了改進,槍管長300毫米,槍身樣式與同時期的標準錐形擊錘款駁殼槍一致,仍使用步槍式的專用槍托,但對外形進行了優化。在槍管下增加了前護木,方便托槍瞄準。槍管上方有一條平直的軌道延伸到槍膛上平面,使槍管看起來較為粗壯,這一做法與當時的一些獵槍的槍管類似。節套突棱外表由半圓形改為平直形。採用移動照門,表尺分劃50-500。

這一時期有部分馬匣子還加裝了瞄準鏡,便於精確瞄準。通過夾具瞄準鏡座固定到槍身上。

1899年駁殼槍又一新款型開始生產,即大環擊錘駁殼槍。大環擊錘款型的馬匣子也進行了生產,並做了一些改進,槍管取消了上方的平直導軌改為更容易生產的平直圓槍管,準星安裝在一個梯形座上並左右可調,準星帶護圈。槍管依然保持300毫米長,移動照門,表尺分化50-500。

隨著大鏡面駁殼槍的推出,毛瑟廠也生產了鏡面型馬匣子。採用和大鏡面駁殼槍外觀一樣的機匣,其他未變。

在大環擊錘型駁殼槍的生產後期,馬匣子採用和淺銑削版外觀一樣的機匣,槍管長度增加到400毫米,移動照門,表尺分劃50-500,槍口帶梯形準星座,準星可調,去掉了準星護圈。

1904年,駁殼槍又出現了新的款型,即小環擊錘駁殼槍。毛瑟廠也生產了小部分的小環擊錘型馬匣子,槍管長度為360毫米,50-500發劃的移動照門,短抽殼鉤,梯形準星座,準星可調。

毛瑟廠還生產了少部分的客戶定製版的發射毛瑟9毫米出口型槍彈的小環擊錘馬匣子。

馬匣子的批量生產到小環擊錘這個款型就基本結束了。所有款型的馬匣子整個生產周期總共生產了1000多支,數量算是很少了。雖然批量生產的馬匣子基本結束,但實驗性的,為獲取訂單的馬匣子研製工作並沒有停止。下次再講那些沒量產過的馬匣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