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夜來、轉,唐詩中的這些口語,很多讀者誤解了含義

老街味道 發佈 2022-07-05T08:47:42.327884+00:00

其中的一些詞語今天我們已經不用了,例如:錦衾重自煖,遮莫曉霜飛。遮莫,大意是:即使、假如、儘管、盡教、聽憑等;

前言

閱讀欣賞唐詩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唐朝的口語。其中的一些詞語今天我們已經不用了,例如:

錦衾重自煖,遮莫曉霜飛。 《少年行》盛唐 · 李白

格是厭厭饒酒病,終須的的學漁歌。《夜坐》 唐末 · 韓偓

遮莫,大意是:即使、假如、儘管、盡教、聽憑等;格是,已是之意。這兩個詞今天我們已經不用了,既然不懂自然會查詢,也不會誤解。

但是有些詞,今天我們還在用,只是意義與今天可能不同。這樣的詞我們自以為能看懂,恰恰就很容易誤解。

一、總是,並非一直都是

李白有《子夜吳歌》詩云: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大多是人讀到總是二字,一般認為與今天的總是同義,即:一直是、老是之意。其實在唐朝的口語中,總是乃「全是」之意。

所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秋風吹不盡的搗衣聲,聲聲全是牽繫玉關親人的相思之情。

全是,是範圍、空間;一直都是,表示時間。

其他唐詩的例子,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 其二 (725年)》: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總是關山舊別情,與總是玉關情中的總是一樣,全都是的意思。

又如高適的《九曲詞三首 其二 》:

萬騎爭歌楊柳春,千場對舞繡騏驎。

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

相看總是太平人,看到的全是太平人。

二、夜來,不是夜晚來了

唐詩中經常在時間名詞後面,加一個「來」字,這種情況也有被誤解的可能。

1、來,與時間詞組成時間狀語

例如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夜來風雨聲,這首詩我們很小就學習過,夜來,是指夜裡、夜間、昨夜。不能理解為夜裡來了風雨之聲。

這個「來」是名詞的詞尾,表示某時,並不是動詞的「來」。

又如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秋來處處割愁腸,秋時(或者秋天),(四處可見的、似劍鋩的尖山)觸動了我的愁緒。

如果理解為:秋天來的時候,夜晚到來的時候,是不是來就有了動詞的含義了呢?我們再看一首唐詩,盛唐李頎的《雜曲歌辭 緩歌行》:

小來託身攀貴游,傾財破產無所憂。

暮擬經過石渠署,朝將出入銅龍樓。

小來託身攀貴游,自然不能說年幼來臨的時候,小來,就是小時候。

可以看出,秋來、夜來、小來、暮來、春來.....來在表示時間的名詞後面,組合為時間狀語的時候,都是作為詞尾,表示某某時候,而不是動詞。

這種用法,至今在很多地區的方言還在使用,例如老青島人說話,還會這樣問:夜來在哪吃的飯?

2、來,動詞的用法

來,當然經常用作動詞,例如初唐徐賢妃的《進太宗》中有兩個來:


【朝來】臨鏡台,妝罷暫裴回。

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第一個是:朝來,表示早晨,時間狀語;第二個:能來,表示動詞。

前面是時間詞,後面跟一個「來」字,未必都組合為時間狀語,來也有可能是動詞,例如賈島《贈胡禪歸》:

自是根機鈍,非關夏臘深。

【秋來】江上寺,夜坐嶺南心。

井鑿山含月,風吹磬出林。

祖師攜只履,去路杳難尋。

秋來江上寺,夜坐嶺南心。秋來,不是時間狀語,只有「秋」一個字是時間狀語,來,是謂語,主語被省略了。秋天,(你)來到了江上寺。


三、轉,不作動詞用

轉,常見的用法是動詞。但是在很多唐詩中,如果解釋為動詞,似乎就不太通順。例如虞世南的《怨歌行》:

紫殿秋風冷,雕甍落日沈。

裁紈悽斷曲,織素別離心。

掖庭羞改畫,長門不惜金。

寵移恩稍薄,情疏恨轉深。

香銷翠羽帳,弦斷鳳皇琴。

鏡前紅粉歇,階上綠苔侵。

誰言掩歌扇,翻作白頭吟。

這是一首唐初期的五言排律,除了尾聯外都對仗。不過初唐的律詩,常有齊梁體的特點,大多用律句,但是有失黏、平仄失對的現象。

寵移恩稍薄,情疏恨轉深。則是標準的律句對聯。稍,對仗:轉,可見這裡的轉不是動詞,而是作為副詞修飾形容詞深。那麼這個轉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再看王績的另一首詩《山中採藥》:

採藥北岩陰,乘興獨幽尋。

澗尾泉恆細,山腰溪轉深。

石橫疑路斷,雲暗覺峰沉。

薄暮歸來去,松丘橫夜琴。

澗尾泉恆細,山腰溪轉深。恆,對仗轉,和上一首詩的用法一樣。細、深,兩個形容詞作謂語,修飾謂語的恆、轉是副詞。澗尾的泉流一直很細,山腰溪水更加深一些。

這兩個轉,作為副詞,是更加的意思。

這種用法,在唐詩中很多,例如:

西北雲逾滯,東南氣轉微。駱賓王《夕次舊吳》

馬蹄穿欲盡,貂裘敝轉寒。盧照鄰《早度分水嶺》

淚盡恨轉深,千里同此心。李白《寄遠》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結束語

現代人閱讀唐詩,遇到的詞語大概有三種現象:

第一種詞語,和今天幾乎一樣的含義,這種詩一讀就懂。

第二種詞語,今天完全不用,甚至對於唐人來說,也是古語。例如很多詩經、楚辭中的詞,其實在唐朝普通百姓也未必懂。

第三種詞語,今天還在用,但是今天與古代的含義會有些區別。本文所說的就是這種詞語。

您還了解哪些這類的詞語嗎?

@老街味道

何謂齊梁體?齊梁體從格律與風格內容上有這些特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