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話說禹王碑——-衡山禹王碑歷史文獻記載述略

南華大學教授張長元 發佈 2022-07-05T14:27:13.393086+00:00

◆ 張長元衡山禹王碑是中華民族文物史上「三大瑰寶」之一(其餘兩大瑰寶瑰分別是黃帝陵、炎帝陵)。2007年7月上旬被衡山村民重新發現。石碑高約2米,平坦面長約2.3米,寬約2.8米,重約10噸,上有碑文,形似「蝌蚪」。

◆ 張長元

衡山禹王碑是中華民族文物史上「三大瑰寶」之一(其餘兩大瑰寶瑰分別是黃帝陵、炎帝陵)。2007年7月上旬被衡山村民重新發現。石碑高約2米,平坦面長約2.3米,寬約2.8米,重約10噸,上有碑文,形似「蝌蚪」。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衡山禹王碑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決定將該遺址和嶽麓山禹碑最初摹刻本捆綁,申報國家級保護文物。2015年,衡山縣政府將《禹王碑遺址保護與建設》列為重點建設項目。為此,全面整理和考據歷史文獻對禹王碑的記載,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具有一定的意義。

筆者通過《百度》查閱了「禹碑」大部分相關資料,通過《CNKI中國知網》查閱了全部業已發表的文章(含碩博論文),對部分文獻進行了E-考據。在此基礎上,對衡山禹王碑歷史文獻記載進行了認真的梳理。今借大家喜歡的《今日頭條》平台發表,旨在得到更多人士的關注和進一步的考據。當然,我會繼續我的學習與研究。

在我國歷史文獻中,對禹王碑多有記載。下面按文獻年代先後加以敘述。

● 《吳越春秋》對禹王碑的記載【1】:

「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

《吳越春秋》,東漢(25—220)趙曄撰。趙曄,生卒年待考,字長君,會稽山陰(浙江紹興)人,東漢學者、史學家。《吳越春秋》十二卷,今本十卷,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網上有電子版。

● 三國時魏人張揖選編的《廣雅》中的記載:

《廣雅》一書中有「岣嶁峰,上有神禹碑」之句【2】。

《廣雅》作者張揖於正史無傳,有學者推斷是魏太和(227 - 233)中人。《廣雅》是一本辭書,是對《爾雅》的繼承和發展。中華書局出版有《廣雅蔬證》。

● 羅含的《湘中記》中的記載【3】:

「岣嶁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

這句話的背景是:大禹治水,過南嶽,在衡山曾得到當年黃帝南巡時留下的《金簡玉書》。遵其要旨,「隨山導水功成」。於是,將治水過程中對近臣的說教、慰勉,並祭天的禱詞,刻石以銘記,這就是傳說的禹碑。

羅含,字君章,名富和,耒陽人。其《湘中記》,又名《湘中山水記》,當寫於晉穆帝永和、昇平年間(345-361),後亡佚,其內容散見於類書、雜史傳記、前人注釋等文獻著作中。羅含宦遊湖湘多年,諳熟湘中山水風物、故實傳聞,故禹王碑的傳說當有史實為據。

● 南朝宋徐期靈在其《衡山記》中的記載【4】:

「夏禹導水通瀆,刻石書名山之髙,《南嶽文》雲髙四千一十丈。南嶽,即衡山也。」

徐靈期(?—474年),南朝劉宋時人。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三載,修道於南嶽,遍訪岩洞宮府,作《衡山記》。元徽二年(474年)卒於上清官。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諡號「明真洞微真人」。其《衡山記》又名《南嶽衡山記》,然卷亡,史志不載,散見於各文獻的徵引中。

● 南北朝劉顯《粹璣錄》中的記載【5】:

「蕭齊高祖子爍,封貴陽王。時有山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獻之王。王寶之。愛采佳石翻刻,始見於世。」

又,[韓]朴現圭在《岣嶁碑在韓國的流傳和變異考》一文中也論證了此事【6】:

梁朝的劉顯在《粹璣錄》中寫道,蕭鑠被封為桂陽王時,從成翳處求得了《岣嶁碑》拓本,並下令把它刻在石頭上。據晩唐徐彥的《五宗禪林觀空錄》記載,和尙永曇在衡山岣嶁峰山頂的洞穴內發現了用蝌蚪字體刻的石刻,並認為是禹留下的治水功碑。這兩本書冊在最近出版的各種《岣嶁碑》文獻中幾乎常常被引用,但都沒有說明其來源。

劉顯(481-543),字嗣芳,沛國相縣(今安徽淮北)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大臣。南梁晉安內史劉鬷(zōng)之子,南齊文學家劉瓛(huán)族子。

● 唐李沖昭《南嶽小錄》中的記載【7】:

「雲密峰,昔夏禹治水登此峰,立碑記其山,高下丈尺,皆蝌蚪文字。」

李沖昭生平籍貫不詳,只知是唐代一位道士。清光緒《湖南通志·藝文志》云:「按《宋史》,地誌傳者頗稀,《南嶽小錄》一卷,南嶽道士李沖昭撰。」《南嶽小錄》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南嶽山志,也是唯一現存完整的一部湖南唐代志書。李沖昭在《自序》中云:「沖昭弱年悟道,近歲依師,洎臨岳門,頻訪靈跡,唯求古來舊記,希窮勝異之事,莫之有者,咸雲兵火之後,其文散失。遂遍閱古碑及《衡山圖經》、《湘中說》,仍致詰於師資長者,岳下耆年,或得一事,旋貯篋笥。今據所得,上自五峰三潤,古來宮觀藥院,至於歷代得道飛升之流,靈異之端,撮而直書,總成一卷,目為《南嶽小錄》。庶道侶游山,得之彼覽,粗知靈跡之所自雲。時壬戌歲冬十月序。 」該書當寫於唐開元十年,即公元722年。學者侯永慧對《南嶽小錄》作者與刊刻者進行了考證【8】。

● 在唐代,韓愈曾來衡山尋找禹王碑,未果。但他在《岣嶁山》【9】詩中認為衡山有禹王碑。其詩云:

   岣嶁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朴奇。

   蝌蚪拳身薤葉披,鸞飄鳳泊拿蛟螭。

   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

   我來咨嗟涕漣湎,千搜萬索何處有?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據《舊唐書》卷一百六十《韓愈傳》,韓愈途經衡陽四次,第二次曾寫下了著名的散文《送廖道士序》和詩歌《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10】《岣嶁山》寫於何時待考。

● 同樣,韓愈好友劉禹錫也認為祝融峰上有禹王碑,他在詩【11】中寫道:

常聞祝融峰,上有神禹碑。

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劉禹錫曾貶連州,公元815年經衡山,道中作《望衡山》【12】。

● 《南嶽總勝集》【13】在《雲密峰》條目中記載:

常有祥雲覆之。峰半有禹碑。禹王至此。量之高四千一十丈。皆[科/蟲]蚪之書。

畢田詠禹碑詩一絕云:治水功成王業興,嘉謨垂世坦然明。琰刊[科/蟲]蚪猶難識,況在深雲隱不呈。

《南嶽總勝集》,記述了南嶽衡山的地理形勝、自然景物和以佛道為主要內容的歷史事跡。南宋隆興元年(1163)道士陳田夫撰,三卷。陳田夫,字耕叟,號蒼野子。高宗紹興中居衡山紫蓋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來七十二峰間三十餘年。

● 《遊宦紀聞》【14】載:

「何賢良,名致,字子一。宋嘉定壬申游南嶽,至祝融峰下。按山志,禹碑在岣嶁山。詢樵者,謂采樵其上,見石壁間有數十字。何俾之前導,過隱真屏後,渡一二小澗,攀藤捫葛,至碑所。為苔蘚所封,讀之皆古篆,五十餘字俱難識,字高闊約五寸許。取隨行市歷模之,歸旅舍湊成本。」 

上文中「宋嘉定壬申」即公元1212年。

《遊宦紀聞》,宋張世南撰。該書涉及面很廣,當代掌故、逸聞軼事、風土人情、文物鑑賞,以及藝文、小學、考古、術數、醫藥、園藝等,皆有所及。凡108條,頗有史料價值。《四庫提要》曰: 「其書多記雜事舊聞,而無一語及時政。」張世南,生卒年不詳,約公元1225年前後在世,字光叔,鄱陽人,系文獻故家,曾隨父官於蜀,自稱「遍歷四路數十郡,周旋凡二十餘年」。《遊宦紀聞》是他記述半生經歷的隨筆。

● 明楊慎在《禹碑歌序》中的記載【15】:

禹碑在衡山絕頂,韓文公詩云: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

他在得到禹碑碑刻後,高興異常:

「余得此刻於碧泉張子季文,乃撫卷而嘆曰:嗟乎!韓公所謂事嚴跡閟者,信夫。不然,何三千餘年而完整如此?何昔之晦?何今之顯?晦者何?或翳之。顯者何?或啓之。天壽斯文,神飫吾嗜。不必以生世太晚為恨也已。作禹碑歌以紀之。」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楊慎、解縉、徐渭)之首。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 王世貞《禹碑說》【16】載:

「禹碑在祝融峰,重刻者有二本,而隸釋亦微不同。大扺多以意會耳,非必盡能識之也。」

但是,他認為禹碑是「好事者,托大禹而刻之石耶。」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yǎn)州山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省太倉市)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藝苑卮言》《觚不觚錄》等。

● 明末嶽麓書院山長,人稱嶁山先生的吳道行著《禹碑辨》曰【17】:

「考《吳越春秋》,載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此禹碑之所從來久矣,歷千百年無傳者,道士偶見之,韓文公、劉禹錫索之不得,致形之詩詞。宋嘉定壬申(1212),何致游南嶽,遇樵者導引至碑所,始摹其文。過長沙,轉刻之嶽麓山頂,隱藏三百餘年,至明嘉靖癸巳年(1533),潘太守(鎰)搜得之,剔土塌傳,朝野始復睹虞夏之書。」

 嶁山先生即吳道行(1560-1644),字見可,號嶁山,長沙人,明代嶽麓書院最後一任山長。首編《崇禎嶽麓志》。明末張獻忠攻克長沙,痛感明廷將亡,逃往嶽麓山中而死。培養了著名學生王夫之。

● 清張九鉞《禹碑釋文考》載【18】:

「《嶽麓志》曰禹碑在岣嶁峰。」

張九鉞(1721-1803),字度西,號紫峴,湖南湘潭人。歷宰南豐、峽江,晚歸湘潭,主昭潭書院。所著有《陶園文集》八卷,《詩集》二卷,《詩餘》一卷,《歷代詩話》四卷,及《晉南隨筆》、《峽江志》、《偃師志》、《永寧志》、《鞏縣誌》,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對歷史文獻的考據是一項沙裡淘金的工作,它可以起到殷鑑、辨偽的作用,無考據則理無據,無考據則學不立,無考據則文不安,無考據則文不實。當代社會的歷史研究,往往將考古與考據結合,以達成「實」與「虛」的相互映照。作者在上文中歸集了15種對衡山禹王碑的記載,應該說,衡山禹王碑的存在是有據的,衡山禹王碑的重新發現是衡陽歷史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參考文獻:

【1】【2】【7】【17】【18】象牙文(語文教師,電視台記者).禹王碑文是夏朝文字【j】.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1126/08/60432900_797267392.shtml.

【3】衡山記憶.神秘的古文「天書」:衡山雲峰禹王碑【j】,衡山縣人民政府網站,2018-01-18.

【4】張帆帆. 唐前《 南嶽記》《衡山記》數種考論與輯補【j】,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 4 期.

【5】國民一員. 關於岣嶁碑(俗稱禹碑)的傳說與記載【j】,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724/07/424013_673662995.shtml,2017-07-24 .

【6】[韓]朴現圭.岣嶁碑在韓國的流傳和變異考【j】,東疆學刊,第34卷第2期(2017年4月).

【8】侯永慧.《南嶽小錄》作者與刊刻者述略【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9 卷第 11 期.

【9】古詩文網>詩文>佝僂山 https://so.gushiwen.cn/search.aspx=佝僂山

【10】趙潤金,劉玉芳.韓愈與衡湘文化[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06):12-16.

【11】凌鷹.湖湘名山[J].躬耕,2019(07):29-34.

【12】孟慶麗,宋興麗.劉禹錫詩詞賞析(七)[J].老同志之友,2017(13):38.

【13】南嶽總勝集 https://www.zupu.cn/guoxue/92545/1.html >南嶽總勝集.

【14】中華典藏《遊宦紀聞•卷八》

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xueshuzaji/youhuanjiwen/61114.html

【15】朱安女.楊慎復興華夏文學思想的文化解讀——以《禹王碑》、《禹碑歌》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1,10(07):37-41.

【16】類書集成·衡說丘兆麟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衡州府部

https://sou-yun.cn/yjlh.aspx?book=TuShuJiCheng&id=KR7a0006_1253_000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