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鑫:太空競賽無益於航天進步

環球網 發佈 2022-07-05T15:13:07.301371+00:00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比爾·納爾遜在媒體上公開宣稱,中國的太空計劃是一個「軍事太空計劃」,中國不願意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又出現了一場太空競賽——這一次的對手是中國」。

來源:環球時報

「衝突將延伸至太空。」 在航天領域美國開始常態化污衊中國。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比爾·納爾遜在媒體上公開宣稱,中國的太空計劃是一個「軍事太空計劃」,中國不願意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又出現了一場太空競賽——這一次的對手是中國」。

近年來,美國一直在推進所謂「彈性太空」建設,企圖混淆軍事與民商的概念邊界,將商業實體和普通民眾拖入太空軍備競賽,強化自身太空優勢地位。美國還先後與100多個實體簽訂太空態勢感知數據共享協議,企圖打造「太空北約」聯盟。甚至為了保護關鍵太空技術,美國不斷修訂太空政策法規、出口管制和全球商業活動管理措施。俄烏衝突發生以來,美國不僅讓盟友中斷同俄羅斯的航天科技合作,還對俄航天產業實施制裁,搞「太空脫鉤」那一套,藉機推進太空戰略、強化太空霸權。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將中國作為其太空新野心的靶子,不斷在太空領域渲染「中國威脅論」。近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持續加大投入,積極培育民用航天市場,進軍可重複使用火箭等領域,同美國的差距正逐步縮小。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被稱為「沃爾夫修正案」的附加條款,禁止美國宇航局使用聯邦資金與中國政府進行直接雙邊合作,主動關上了美中在太空領域合作的大門。此外,由於美國一貫主張所謂基於自願原則的太空行為準則與規範,不接受「太空非軍事」主張,客觀上造成了太空安全治理失序,也是星鏈小衛星多次威脅中國空間站的根源。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航天的國際化合作道路不斷走寬走深。近幾十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迅速,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和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為代表,中國在若干重要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進入空間、利用空間和探索空間的能力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中國不斷加強國際空間交流合作,致力於推進人類航天事業的共同進步。比如,中國已發射的暗物質衛星部分探測器由瑞士、義大利科學家參與研製;中意合作研製了「張衡一號」衛星觀測地震活動相關的電磁信息;中法合作的首顆海洋衛星發射成功;嫦娥四號搭載了德國、瑞典的探測器……這與某些國家和組織要建立太空部隊、宣布把太空列為一種新戰場的姿態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航天領域,任何一個國家僅靠單打獨鬥,或是對航天事業抱有「門戶之見」、故步自封,均無益於人類整體航天事業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需要進一步打破壁壘、暢通渠道,以更開放的姿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世界各國在開展航天科學探索合作的時候,也應本著推動全人類發展進步的理念,秉持開放包容之心,聚全球整體之力,匯人類全體之智,推進人類航天事業的共同進步和持續發展。(作者是中國航空工業影像中心策劃總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