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搞開源,讀什麼書最合適?

csdn 發佈 2022-07-05T15:14:52.238132+00:00

本期 CSDN 重磅打造開源直播欄目《開源圓桌派》以「認識開源,讀什麼書?」我當時覺得這本開源類的書,為什麼總講一些財產分配、政治等與開源不相關的內容,於是我便草草看完後把它丟在了一旁,還在豆瓣上給出了僅兩顆星的評價。

作者 | 彭慧中 責編 | 屠敏

出品 | CSDN(ID:CSDNnews)

1998 年,「開源」這一術語誕生於開放軟體倡議書(the Open Software Initiative)。最初,開源只是一個邊緣化的活動,後來卻登上了軟體開發的舞台中心。開源的崛起源於技術創新和商業革新的良性循環,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在過去十年裡,開源的復興已勢不可擋。

本期 CSDN 重磅打造開源直播欄目《開源圓桌派》以「認識開源,讀什麼書?」為主題,邀請到了開源之道主創適兕、開源社 2021 理事長莊表偉兩位嘉賓,以及兩位特邀互動專家: Milvus 開源項目的首席布道師顧鈞,以及 CSDN 資深博主「大媽」(CSDN ID),在欄目策劃者何苗的主持之下,給我們的初學者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認識開源世界的建議。那麼這些開源世界的引路人,究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金玉良言呢?

掃碼可查看回放

開源閱讀入門之道

何苗:各位老師讀過的第一本開源類書籍是什麼?從中收穫了哪些呢?

適兕:早在 2007 年,我讀的第一本開源書籍英文名叫《The Success of Open Source》,中文名為《開源的成功之路》,這是一本絕版書。我當時覺得這本開源類的書,為什麼總講一些財產分配、政治等與開源不相關的內容,於是我便草草看完後把它丟在了一旁,還在豆瓣上給出了僅兩顆星的評價。

然而,當我在 10 年後再拿起這本書細讀時,才發現這本書實在是太經典了,只是 10 年前的我並不能理解其中深意。10 年後,我光是讀完了中文版還不夠,還想辦法去找來了英文原版,最後還把它的參考文獻等資料搜颳了一遍拿來補充閱讀,因此我一共閱讀了三遍。

或許這跟我們的個人經歷有關,2007 年那時候我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只顧著追求各種酷炫的技術。然而 10 年期間經歷很多事情,人的閱歷增加了,回顧這本書時發現這本書有很多可取之處。

因此,認識開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我們見識的增長,在每個階段,對於開源的理解都不一樣。

莊表偉:我讀過的開源書籍印象深刻的有《黑客與畫家》《大教堂與集市》等,都是非常著名的開源書籍。

但追溯到最早的時候,大概是在 2008 年,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夢斷代碼》,英文名為《Dream in Code》。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開源項目的失敗經歷,主角們是當時在社區里鼎鼎有名的一群大牛,他們想做一個開源項目最後卻失敗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開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經驗教訓。因此我還專門在豆瓣上寫了一篇書評,名為《外國大牛也不過如此》(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99854/)。

何苗:讀書是開啟智慧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我們在之前了解到適兕老師曾說莊表偉老師不同意開源需要啟蒙,這個問題不知道兩位老師能不能來給我們解讀一下?

適兕:「開源」是一個舶來品,當你挖掘開源的核心本質時,你會發現跟我們東方文化是有差異的,因為它不是土生土長的東西,那麼就可能需要通過寫書、寫文章,或者是做演講的方式,讓這些受過教育的這些大學生,或者是已經工作的人接觸這樣的文化。

因此我認為開源是需要啟蒙的。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如果你想擁抱開源,認為它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很好的生產力方式以及協作方式的話,就需要去接受啟蒙教育,深入地了解這樣一個舶來品。

莊表偉:德國哲學家馬克斯 · 韋伯有部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他提出一種社會學的方法論非常的重要,名為「解釋性理解」。首先,什麼叫解釋?解釋就是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它具有嚴密的邏輯性,並且是可以被驗證的。而「理解」很多時候是私人的,且具有個性的。因此,當韋伯去推出他的一套學術的觀點時,他非常理性地構建了一個學術性的「解釋」,但是他又很謙虛的說這是一種私人的「理解」,這是我對於「解釋性理解」的看法。

那麼回到開源,如果我們對開源構建了一種「解釋」,並把這個「解釋」進行普及,告訴大家這就是開源的來龍去脈,你們就應該這麼來理解開源,這樣的行為事實上就是「啟蒙」教育,那麼我為什麼不認可這種「啟蒙」?

其實我更希望的場景是,儘管我對開源構建了某種「解釋」,但大家還是可以僅看成是我個人的「理解」,也就是剛剛提到的「解釋性理解」。當我把我的理解傳遞出來之後,你可以按照我的思路去理解開源,當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甚至是不同的接受程度去理解開源的某個部分,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開放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對於「啟蒙」這個詞有所疑慮的原因。

顧鈞:我覺得開源對於很多人來講,是相對來說比較新的概念,所以它的基本規則、實踐案例以及發展歷史,其實大家是需要去了解的。

在我看來,初入一個新的領域,你要先學習它的規則,讓自己和大家在同一個語境下去談話。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那麼一定需要藉助書籍或者其他工具去幫助大家了解這些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可以說它是一個啟蒙的過程。當然或許因為每個人對「啟蒙」這個詞理解不太一樣,但我覺得是需要有人帶領大家進入到新的領域的。

何苗:最近有哪本開源書會讓你放下手機來全情投入的去讀?請各位老師與大家分享一下。

顧鈞:開源書籍我會推薦《羅伯特議事規則》,這是一個很多開源社區和開源基金會當中,大家進行協作討論最後達成決議的一個比較常用的規則。

儘管我們很多人接觸開源不久,但事實上,開源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是有一套既定規則的,所以你學習並尊重這個規則,才能夠參與到更好的參與到開源中去。畢竟開源的核心其實是一種協作方式,而協作的基礎就是大家都尊重並使用這個規則,所以學會這個規則是最基本的。

莊表偉:我推薦建盛寫的《開源之迷》。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標題中的「迷」不是「謎語」的「謎」,它是迷人的迷。建盛想表達的,不是說開源有未解之謎,而是帶領讀者去了解開源為什麼這麼迷人。

首先,這本書一開頭就告訴大家,開源是一個非常龐大和複雜的世界。緊接著,建盛作為書中的「導遊」,帶領大家探索開源世界中的各大名勝古蹟以及偉人先賢,大家就可以隨著建盛的指引慢慢深入。總之,這本書非常適合那些對開源了解不深的初學者,這也是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的一個原因。

何苗:有些居心叵測的人拿開源做幌子,呼籲大家奉獻,如何運用讀書幫助人們識別這種伎倆?

大媽:我認為,初學者可以先帶著目的地去閱讀一本開源書籍,當他讀到這本書的最後,還會發現其他參考書目,因此可以通過這樣的線索閱讀更多相關書籍。慢慢地,當你讀書的範圍越來越廣,對開源的了解越來越深之後,你會發覺自己不得不按照書中描述的方式去實踐,或是加入到開源社區中才能理解真正地理解書中的深意。如果書中的概念不跟經驗相匹配,那麼依舊是紙上談兵。而讀書則是一盞引領進入這個世界的初學者的指路明燈。

適兕隨著我們社會節奏的加速,每個人的思考時間越來越少了,就像我經常用的一個詞:「裹挾」,也就是說大家都是被時代的洪流推著走。年輕人進入這種加速的社會之後,基本上不會思考了,因為工作已經讓他忙不過來,更不用說深入思考開源相關的問題了。

而我們今天建議的書籍或許就能讓年輕人明白在他996的工作之外,若還有餘力想要參與開源時應該怎麼做,讓他明白,當自己做成了一個開源項目時,最後成果的財產權歸誰?當這個項目被商業化之後,需要去重新發布License的時候,要不要經過本人等一系列問題。其實我覺得當遇到這些問題時,最靠譜的方式就是去看一看我們剛剛列出的書單,因為我們踩過坑,也經歷過各種社會捶打,在這當中成長起來的,甚至可以說這些書單就是一系列「避坑指南」。

如何破解「讀書無用論」

何苗:有人認為「書讀再多,也不能寫程序,沒什麼用」,那麼非功利性讀書與有目的性閱讀你更喜歡哪種方式,為什麼?

莊表偉:從沒聽說功利性讀書能夠真正學到什麼。為要達到某種目的選擇功利性地讀書,這本質上是在應付功利性考試。功利性讀書沒有意義,尤其是社會上所謂的熱門書籍,通過功利性閱讀,最多只是增加一點談資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適兕:功利性和非功利性還是要看如何定義。比如,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有很多經典名著或許我這輩子不一定能有時間細細品讀。閱讀文學名著這對於我來說是種享受,而這種享受是很奢侈的,我無法做到花大把時間來享受這些。而閱讀大量開源書籍則是因為,當我想跟人對話開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明顯不足、認知也亟待提升,因此需要大量的閱讀輸入。就像我寫開源書籍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查閱資料上。這導致我把「讀書」當作自己輸入的重要工具。我閱讀過的書籍都是以帶著問題去書籍中尋求答案的方式完成的。這很難說是功利的還是非功利的。

顧鈞:我覺得世界讀書日的設立其實就是鼓勵大家多讀書。讀書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情,或許沒有必要區分它是功利的還是非功利的。例如在寫書或者是做一些專題研究的時候,更合理的說法是我們需要帶著目的去閱讀。寫書和研究可能是和你的工作有關係,或許從這個層面上可以稱它為功利的,但其實並不會對讀書的結果有什麼影響。讀書或許只需要區分是帶有目的性地閱讀,還是僅僅為了消遣而閱讀,這就夠了。

何苗:如果說人的一生所讀之書後來大部分都可能會忘記,那麼讀書的意義對你而言是什麼?

大媽:讀過的書不會完全忘記,只是細節模糊了。但留在你腦海中的印記就是獨屬於你的資產。讀書比做其他事情所產出的成果要來得更慢,並且很艱苦,要沉下心來才能讀進去,但讀書投入的時間精力我覺得是值得的。

如果養成了看書的習慣後,你會發覺自己看的書會越來越豐富,這將對自身產生巨大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是具有「複利」(利滾利)的,只要你一直堅持讀下去,久而久之就會印證老祖宗說的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當一本書你認真讀進去的時候,會發現其實每一本書都有它的「遺憾」,因為一件事或許永遠無法只靠一本書來說盡。所以當看到這些「遺憾」之後,你會順著這些「遺憾」繼續去探尋,隨著讀的書會越來越多,或許有一天甚至會推翻某些前人的理論,從而創立出自己的也未嘗可知。

莊表偉:我來簡單總結一下我的觀點。

  • 第一,讀過的書能帶來情感共鳴。當然這裡說的讀書也包括小說,雖然我不記得書中的重要情節,但是那些人物的情感我們能夠有所體會。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將自己帶入去與書中的人物共情。

  • 第二,讀書能增長能力。包括共情能力、看透本質的能力,養成豁達心態的能力等,這些都是可以通過閱讀獲得的。

  • 第三,讀書能提升人的精神層次。當我們讀到某些段落、某些句子的時候,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頓悟了很多道理,這時候的心境便會有所不同。

  • 第四,就是剛才「大媽」剛剛說的,讀書能提升人的氣質。

  • 第五,讀書可以構建個人知識地圖。這個世界有很多的知識類別錯綜複雜,但是我們讀了那麼多書之後,知識與知識之間是能夠串聯起來的,形成一幅巨大的地圖,於是我們在知識的海洋當中就更不容易迷茫。

  • 第六,讀書能帶來好的品位。讀書多了,慢慢地我們就有了更好的鑑賞能力,不管是對於書還是對於人,亦或是對於一些言論,我們都能夠更好地分別出高下。這就是一種品位,是通過讀書增長的見識和習得的。

顧鈞:我認為讀完一本書忘記了內容其實很正常。就像做一個開源項目,最後可能會失敗,但結果和過程是兩件事,有時候需要分開了去看待。因為結果是沒有人能夠保證的,但過程是否有價值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喜歡享受過程,也能意識到過程本身所蘊含的價值。當然有的人可能會更看重結果,認為看一本書就一定要得到一個確定性的收穫,不然就是浪費了時間或者浪費了金錢。

因此,人和人之間偏好肯定是不一樣的。個人認為,在很多情況下過程可能會比結果更重要,因為結果也只是在每個時間點上的階段性的成果,但是人生很長,你會讀很多本書,會做很多個項目,某一次的結果或許不那麼的重要,但過程才是把你不同的人生階段串聯起來的重要部分,所以我覺得讀書的過程可能是更重要的。

以上就是 4 位嘉賓的全部分享內容。相信還在開源世界門口徘徊的夥伴能夠通過這一期對話內容汲取到自身所需的養分。未來,開源世界還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共同參與探索與創新,構建更開放、更高效的良性開源生態。

即可暢享電子書及精美紙質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