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N個月後,女兒確診了焦慮症……

嗶嗶精兒 發佈 2022-07-05T15:26:07.670697+00:00

最近,10歲的女兒像個炸藥桶,一點就炸。就在不久前,女兒戲劇課老師的一封email讓我整個人不好了:

最近,10歲的女兒像個炸藥桶,一點就炸。

就在不久前,女兒戲劇課老師的一封email讓我整個人不好了:

「我想告訴你,今天排練時你女兒非常沮喪和憤怒。她在試穿演出服時突然發飆,一再說這很』愚蠢』。我請她把衣服換下後掛起來,她沒有照做,而是狠狠把它扔到一個角落。

我問她為什麼這麼生氣,她說:』這齣戲很蠢,我的角色很蠢,我的服裝也很蠢。』從她那裡聽到這樣的話讓我很驚訝。這三個月她顯得更加孤僻,之前我認為這是因為她害羞,而不是生氣。看來我錯了,因為她告訴我她一整年都有這種生氣的感覺。

她要求下周不要參加演出。我告訴她,可以讓她做替補演員,但我當然更希望她能用到所學的知識,並盡其所能發揮她的作用。

希望你可以與她討論這件事,並幫她做出有關表演的決定。」

這已經是一個月內,我第二次被老師找上了。上一次是學校餐廳的暖氣壞了,老師要求學生按要求脫掉外套後用餐,女兒覺得很冷拒絕脫外套,並且跟老師吵上了。

我們從小鼓勵她不用服從權威,有不同意見可以提出來討論,但要求她態度平和言之有理,而不是老師描述的「連吼帶叫,態度惡劣」。

而且收到的學校報告裡,也是問題叢生:上課不專心,忘交作業,不服從老師命令,對同學態度不好……

在家則更是不太平。她動不動砸鋼琴,扔東西,大吼大叫更是家常便飯。暴怒時的她就像一隻瘋狂的獅子,常常讓我情緒崩潰,感覺實在無法和她同處一個空間。

上面的文字來自「爸爸真棒」在紐約的專欄作者包嫣青,疲憊無助的她,無奈之下只好求助於兒科醫生。

「一開始,兒醫聽說她有注意力渙散,以及情緒控制困難的症狀,覺得可能是ADHD中的注意力不足症,推薦我們找兒童神經科醫生診斷。」

ADHD(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分為三種類型:注意力缺陷型、過動/衝動控制障礙型、以及兩者症狀皆有的混合型。

一般男孩的過動比較容易早發現,因為他們更容易出現自控力差,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而女孩通常會被忽略或誤診,因為女孩比較安靜,只是表現為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看起來常常在做白日夢。

醫生的診斷像盤冷水一樣從頭澆下,讓她的心瞬間冰涼。

作者:包嫣青,明報駐紐約前記者,定居美國20年,遊歷36個國家,先生在華爾街工作,有11歲的女兒和一隻貓。

01 。

心急如焚的我趕快打電話找兒童精神科醫生,然而,相關的醫生都需要等待四個月以上!

原來,疫情期間,兒童和青少年隔離在家中上課,無法見到朋友,抑鬱、焦慮和自殺率直線飆升,比疫情前翻了2-3倍。

去年10月19日,美國兒科學會 、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學會 和兒童醫院協會 ,更是宣布了美國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進入緊急狀態,與此相關的醫生則是一位難求。

在打了無數的電話後,終於在我絕望之際找到一個印度籍醫生,當時正逢聖誕假期,等待的時間是兩周。

這期間,我們在網上做了很多研究,越看越覺得她是患了注意力不足症。

雪上加霜的是,我還發現女兒的頻繁眨眼,清喉嚨,甩頭和扭肩膀,是「抽動症」。

在漫長的等待中,我胡思亂想,夜不能寐 ,老公也是臉色煞白的坐著發呆。摟著一臉天真的女兒,我心酸不已,感覺世界的大門在她面前轟然關上。

為了麻痹自己,度過這個難熬的假期,我們甚至天天打牌到深夜。

終於見到了醫生,她給了我們兩份評估表格,用的是NICHQ Vanderbilt assessment scale(范德比爾特ADHD評估表),一份讓家長填,一份讓班主任填。

△范德比爾特ADHD評量表

兩周後回診,醫生說班主任填的表中,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外,主要問題還在於情緒問題。如:緊張,易怒,自我貶低,因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等。

醫生說,ADHD和焦慮症都有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緒控制困難的問題,但她更傾向的診斷結果是焦慮症,目前程度還不需用藥,建議孩子看心理醫生。

我崩潰了,為了避免孩子長大後淪落到心理醫生的沙發上,我付出了多少努力!

除了用盡書上的各種科學育兒方法,也從不雞娃,在她8歲前更是帶她旅遊了37個國家。

為什麼還會這樣?是我哪裡沒做好?

那一刻,內疚,自責的情緒緊緊的裹挾著我。

冷靜下來後,我首先和學校的老師和心理醫生溝通,講明她的診斷狀況,希望老師們能多加注意和關懷。

02。

接下來,又是一番大海撈針似的找心理醫生,這次更是艱難。

美國心理醫生非常多,我旁邊的普林斯頓大學所在的幾萬人小鎮上,就有600多位。然而現在幾乎所有醫生都滿診,連候補名單都上不了。

在絕望之際,居然找到一個願意接診的醫生,是個鬚髮皆白的老教授,診所設在他家中。於是,在他家破敗的後院,骯髒的藤椅上,我心裡直打鼓的和他開始了第一次會談。

醫生建議我和孩子一起會談,可是從守口如瓶的孩子那裡也問不出什麼東西,於是就由我講述觀察到的症狀和問題。

因為怕孩子尷尬,我不時的看看她的反應,只見她面無表情的在旁邊聽著。

會談看起來挺順利的,我們約好以後一周看診一次。

可第二次孩子就拒絕下車,她說一直當著她的面談論她的問題,聽了很不舒服。

這時候老教授出現在車前,她只好勉強下車,但這次我不敢再直接聊病情,而是對教授微微搖了搖頭。

他心領神會,為了緩和氣氛,他笑眯眯的和娃聊起學校的趣事,並帶娃去看他家養的兩隻貓。

孩子頓時眼睛一亮,馬上和貓玩的不亦樂乎,全然忘了來此的目的。而我的心在滴血,付著上百美金的診費,聽教授聊了45分鐘他的經歷和笑話。

03。

出師不利,我正一籌莫展時,有個女醫生來電說有時間。於是,我果斷換了女醫生,以視訊方式看診。

這次我接受了教訓,事先給醫生提醒。於是第一次會談中,醫生只是像朋友般和娃輕鬆聊天,問學校生活朋友興趣等事,娃也沒有抗拒相聊甚歡。

其實,聊天的過程就是醫生了解她的過程,從中可以慢慢找出問題的根源,一步步解決。

第二次,看娃比較信任她後,醫生慢慢開始詢問具體狀況。

知道娃在做數學,彈鋼琴時很難控制脾氣時,就先和她討論了「生氣是否有用」這個話題,娃則沉默不語,不願意討論。

我趕快接過話,說我也有類似問題也需要改進,看醫生是否有調節情緒的方法。

醫生說,當我們做比較難的事情時,會感到無助和沮喪,然後會表現為憤怒。其實憤怒和焦慮都來自同一大腦區域,並且具有相似的生理模式(快速呼吸,心臟跳動,瞳孔擴大等)。

而方法則是平時就要練習觀察自己的情緒,察覺到自己身體緊繃,呼吸急促,情緒將要爆發之時,趕快進行深而緩慢的呼吸。

接下來的幾次看診中,孩子明顯不願意談及自己的情緒問題。醫生說,這種狀況很正常,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時會痛苦的想逃避,只能慢慢的接近她,等她信任後就會敞開心扉。

另外,結合醫生給的治療建議,我也努力在生活中做了一些改變:

談論焦慮,並表達支持。

我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解釋什麼是焦慮。告訴她每個人都會有感到焦慮的時候,我也不例外,焦慮症是可以治癒的。

讓她知道,我也感受到她的痛苦,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去控制焦慮。同時向她保證,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會支持她。

談論疫情

她一直對疫情非常緊張,雖然班上一半以上同學都得過新冠了,有個同學甚至已經得過3輪了,而她是現在班上唯一一個戴口罩的。

為了減輕她的焦慮,我告訴她要小心對待但不要過分擔心,萬一真的得了新冠休息幾天就好了。

和家人溝通

孩子爸爸一直固執的認為,自己是哥大畢業的學霸,孩子也必然出色,因此常常把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另外,這位理工男也很難理解和同理別人的情緒問題。

他個性固執,我也不與他爭論,只是偶爾在他面前提到各種相關例子,在他爭論之前迅速轉換話題,時間一久,他的觀念漸漸鬆動,慢慢接受了孩子的現狀。

和老師溝通

其中,鋼琴老師是台灣人,她是典型的中國老師,認真而嚴厲,做不好就直接開罵,因此孩子每次上課都很緊張。和她談過孩子的病情後,老師轉換了方法,上課時降低對孩子的要求,以鼓勵和讚揚為主,幫孩子放鬆情緒。

增加社交

我更多的安排她和其他小朋友出去玩的機會,不方便的話也可以約在線上玩,即使在線上打遊戲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讓她有朋友陪伴。

出去走走

全新的環境會提供新的刺激和體驗,可以改善身心健康。旅程遠近都無妨,明媚的陽光,豐富多彩的大自然,讓人放鬆和療愈。

節假日,我會儘量帶孩子旅遊,像春假時去墨西哥小島浮淺看魚,前幾天到美國中部國家公園看密林里的野生動物。

參加運動

經常參加運動可降低緊張程度,提高和穩定情緒,因此是治療焦慮症的良藥。我平時讓她每天鍛鍊半小時,騎車或打球,假期則安排很多的運動夏令營。

練習冥想和瑜伽

這很有助於減輕焦慮和壓力,但孩子覺得這很無聊,因此拒絕學習。我只好自己學著先做起來,她耳濡目染,說不準哪天也會感興趣。網上有很多視頻和APP,在家練習很方便。

培養興趣愛好

孩子在遇到壓力時,做能夠讓自己高興起來的事情,可以健康的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會更快地從壓力的陰影下走出來。因此,我儘量抽時間讓她做喜歡的畫畫和閱讀。

做義工

和同齡人一起做義工,不但可以交到朋友,更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幫助別人的價值,增加心理幸福感。

照顧好自己

所有父母都需要休息,找時間照顧好自己也很重要。當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會去散步和聽音樂,放鬆自己的同時,也為孩子樹立應對焦慮的榜樣。

情緒的課題,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一段時間內有跨不過去情緒的坎也很正常。

改善是個漫長的求索過程,因為要改變原來的思維方式,要持久的學習和練習。

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溫和地交流,更多地傾聽孩子的心聲,需要時一定要及時尋找專業的幫助。

只有我們在用自己的內心真誠地擁抱孩子時,他們才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這樣我們才可以針對性地找出幫助孩子的恰當方式。

希望我們學習成為孩子的大白,都有能力在孩子遇到情緒困難時,擁抱他們,療愈他們。


補充材料:

從中國的相關心理調查研究來看,有焦慮情況的兒童比例高達24.78%,嚴重到需要治療的焦慮症占6%左右,疫情後的比例更是火箭似上升。如果不及時治療,嚴重的焦慮可導致身體問題,抑鬱症等,甚至引起自殺。

孩子的焦慮分為分離性焦慮、過度焦慮反應和社交性焦慮。

分離性焦慮多見於學齡前兒童,表現為與親人分離時感到不安。

過度焦慮反應表現為,對未來過分擔心和不切實際的煩惱。比如擔心學習成績差、怕黑、怕孤獨,常為一些小事煩惱不安,缺乏自信。

社交性焦慮則是在接觸陌生人,或處在新環境時出現過度的緊張不安,有明顯的社交和適應困難。

判斷標準為,孩子至少在6個月以上的多數日子裡,伴有以下6種症狀之1項以上:坐立不安或感到緊張、容易疲倦、思想難以集中或頭腦一下子變得空白、煩躁易怒、肌肉緊張、睡眠障礙。

焦慮症的孩子,在學校主要表現為上課思想不集中、煩躁易怒,學習成績下降、不願與同學及老師交往,或由於煩躁情緒與同學老師發生衝突,繼而拒絕上學、離家出走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