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樣才能把一片樹葉保存上千年之久?

觀覆文化 發佈 2022-07-05T16:47:59.675047+00:00

看到標題里的問題,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琥珀——這種原始且自然的產物能保藏一片樹葉達數萬年之久;亦有人想到現代標本技術——把經過處理的樹葉隔氧、密封,製成可長時間保存的植物標本。

看到標題里的問題,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琥珀——這種原始且自然的產物能保藏一片樹葉達數萬年之久;


亦有人想到現代標本技術——把經過處理的樹葉隔氧、密封,製成可長時間保存的植物標本。

▲經過特殊處理只剩葉脈的樹葉標本


而假如我們問一個宋代人「如何把樹葉保存儘可能長的時間」,他也許會遞過來一隻木葉盞,示意你看看盞中脈絡曲卷的葉片。

▲宋 吉州窯木葉紋盞 觀復博物館藏


木葉盞,因盞內木葉紋路而聞名。


位於贛江西岸永和鎮的吉州窯,是它最初誕生的地方。


▲位於江西吉安永和鎮的吉州窯遺址


吉州窯以黑釉瓷著稱。一般認為,其燒造歷史始於晚唐,盛於兩宋,衰於元末。


與宋代流行的其他黑釉茶器一樣,吉州窯受宋人鬥茶之風的影響很深。

鬥茶「盞黑為上」,宋代黑釉瓷器(也稱天目瓷)種類繁多。


吉州窯的木葉盞、玳瑁盞,建窯的兔毫盞、油滴釉、曜變釉、鷓鴣斑盞......都是宋代黑釉瓷的代表。


而木葉盞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類。

因為木葉盞內的葉紋,並非人工鏨、刻、雕上去的,而是天然樹葉的輪廓。


這使木葉盞成為瓷器工藝史上少有的採用植物葉片原體作裝飾的器物之一。


▲《桑枝黃鳥圖》

宋 佚名 台北故宮博物院


關於木葉盞的製作,較為權威的說法,是「在黑釉盞坯上,放置經過處理,去掉葉衣,只剩葉莖和葉脈的葉片。然後,用與盞坯不同的釉,使葉片平貼於盞面上。


燒造過程中,兩種釉在高溫下變化,葉子的灰質慢慢溶入釉中,生成乳白、黃褐、淡藍等複合色調,進而勾勒出葉脈清晰的葉紋。」


盞中樹葉形成的紋脈姿態曲卷,於火焰中重生,保藏住一片葉子更為恆久的生命。


▲南宋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盞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木葉舒捲,黑瓷深邃。欣賞木葉盞時,很多人會感受到某種禪意


而木葉盞也確實與「禪」頗有淵源。


宋時,江西一帶是禪宗「一花五葉」開枝散葉之地,也是南宗禪「五宗七派」的發源所在。僅吉州境內,禪宗寺廟就有不下50座。

而位於青原山下的永和鎮,恰恰處於佛教興盛繁榮之地,被本覺寺、智度寺、慧燈寺、寶壽寺等大寺院環繞。


在這種特殊環境中,吉州窯的產生與發展直接或間接受到了禪宗的影響。


▲位於江西吉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本覺寺塔


宋代木葉盞一般選用桑葉製作,也有菩提樹葉。葉片數量則多為半葉、一葉,或二三葉相疊成紋。


南宋詩人陳與義有詩云:「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


不少學者推測,這種盞內貼有桑葉或菩提葉的木葉盞,最初可能為禪宗僧侶專門定製的佛家茶盞。


宋代寺院參與佛器、茶器的生產並不奇怪。


禪師們按照禪宗哲學與美學要求,指導法事所用及日用陶瓷器物的生產。


而一些僧侶較多、規模較大的寺院,如本覺寺,僧侶們也很可能自己親手製作。


▲清代 佚名 《菩提葉羅漢圖》(書籍局部)

大英圖書館藏


傳統木葉盞多為斗笠造型,口大、足小、敞口淺腹,簡靜樸實,符合禪宗的審美。


黑釉瓷一遇水變得深邃柔潤。木葉絲絲莖脈襯於盞底,似雨後悠忽飄落在池塘的樹葉,有一種質樸的野趣。


空山木葉下,坐觀不二門。

茶香舌本甘,直探天地根。

—— [宋]釋道璨《和童敬重》

以木葉盞泡茶:


盞,沉穆而自然,是一種寧靜內省的審美。茶,微苦而回甘,是一種複雜雋永的滋味。

一片樹葉被恆久珍藏在一盞茶器中,泛動在日常茶事的間,對茶、對自然、對生命枯榮,也許會有一種別樣的感悟。


▲《春蠶食葉圖》(局部)

明 趙文俶 台北故宮博物院


觀復木葉天目盞,木葉栩栩,黑瓷流光。


木葉匠人潛心研究木葉盞燒造工藝,力求在葉片的完整性、設計構圖及葉脈的清晰程度上精益求精。


終於燒造出葉脈分明,葉紋完整,與杯體渾然天成的觀復木葉天目盞。



每隻觀復木葉天目盞均為木葉匠人手工製作而成。



經過高溫燒制,桑葉美麗的紋路、形體、脈絡永恆而完整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盞上,像是剛從某棵樹上悠然飄入盞中。


向盞中注入茶湯,葉紋隨之呈現不同色澤。盞中樹葉仿佛在茶湯中漂浮,葉影逼真,若「一葉飄空天似水」。



目前,此款觀復木葉天目盞,有三款器型可選:木葉折腰杯、木葉斗笠盞、木葉茶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