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海北江夏人①|90後邊防軍人退役重返西藏,這個武漢伢說他要建好「第二故鄉」

極目新聞 發佈 2022-07-06T00:18:31.023853+00:00

大自然是如此的多情,把這些讓人著迷的自然景觀,盡情地潑灑在西藏阿里的大地上,讓這裡變得光彩奪目、令人神往。

極目新聞記者 陸緣

攝影記者 鄒斌

海報製作 朱睿怡

通訊員 王夫之 熊利兵

藏西秘境,天上阿里。

雪山草原、冰川湖泊、戈壁沙漠、藍天白雲......大自然是如此的多情,把這些讓人著迷的自然景觀,盡情地潑灑在西藏阿里的大地上,讓這裡變得光彩奪目、令人神往。

高寒缺氧、荒無人煙、寸草不生、乾旱少雨......大自然又是如此的吝嗇,讓這裡的氧氣含量只有內地的40%,使之成為「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第三極」「生命的禁區」。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一片土地上,來自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的「90後」小伙劉威已紮根在此8年,在這片雪域高原揮灑汗水,奉獻青春。

近日,「天南海北江夏人」報導組一行翻雪山、趟激流、過埡口、穿峽谷,從武漢出發,行程萬餘里,來到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聆聽劉威的故事,感受夢想和精神的力量。

投筆從戎:要去最艱苦的地方

「你真的要去西藏阿里當兵?還是再考慮一下吧。」2014年夏天,正在湖北商貿學院就讀的大二學生劉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選擇投筆從戎,獻身國防,這一年他剛滿20歲。

當劉威告訴父母決定要去青藏高原時,父母最初是不同意的,「聽說那是個寸草不生的地方,又冷又缺氧,我們就你這麼一個兒子,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怎麼辦?」

「當兵走阿里,是我的不二選擇,就是為了到艱苦的地方歷練,給我的青春增加一些特別的顏色。」劉威篤定了阿里,父母拿他也沒有辦法。

進藏後,在踏往阿里的旅途中,南方小伙被雪域高原的美景震撼到了,但很快便被高寒缺氧而折服,「像我這樣在南方長大的孩子,從未見過如此凜冽的寒風和厚重的積雪。」劉威說道。

部隊駐地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周圍荒無人煙,高原反應讓他頭痛欲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時候眼睛看不清地上東西,反應也變得異常遲緩,認不出朝夕相處的戰友,甚至牆上的大字都是模糊一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而地處高原北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區,年平均溫度零下9攝氏度,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5攝氏度,這裡還有著中國最大的無人區——羌塘無人區。劉威說,「有一段時間,我感到了害怕,甚至在某些瞬間動了想要放棄的念頭,我開始懷念家鄉泥土的味道,想念媽媽做的菜」。

「咬咬牙,再堅持一下!」懷著對夢想的執著,劉威咬緊牙關,不斷自我鼓勵,慢慢戰勝了高原反應,適應了高強度訓練,也漸漸愛上了阿里。

劉威(中)在軍營過生日

新兵期間,部隊組織前往為紀念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康西瓦烈士陵園緬懷時,劉威心潮澎湃,在中國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園裡找到了從戎的意義:清澈的愛,只為熱愛的祖國。

隨後一年多的時間裡,演習、野外駐訓......劉威在各項軍事技能表現突出,還曾獲得個人嘉獎。

「在阿里當兵苦不苦?」

「苦。」

「如果讓你再選擇一次,你還會去阿里嗎?」

「會!」

面對記者的提問,劉威毫不猶豫地說,「當兵使我個人的意志得到了磨練、吃苦耐勞的精神得到了培養,更為我的人生留下『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怕艱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財富。」

再回阿里:要為第二故鄉做點事

2016年,服役2年的劉威退伍返回家鄉武漢江夏。

背著行囊回到家鄉,車水馬龍間,讓在雪域高原待久了的劉威感到有些陌生,自己倒像個「異鄉人」。

在高樓林立的巷道里,劉威想到了在當兵期間看到了一輩子沒有走出阿里、沒有見過火車、沒有看過高樓、沒有坐過電梯的阿里人。「我盼望著有一天,他們也能過上和我們一樣的生活。」回到家鄉的劉威,心裡總是掛念著阿里。

「我要再回阿里,為『第二故鄉』做點事。」當年12月,在得知阿里地區招錄退役軍人時,原本可以選擇繼續讀書深造的劉威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考試,成為了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的一名基層公務員。

劉威上門入戶了解居民情況

革吉縣地處西藏自治區西部、阿里地區中部,全縣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境內轄4鄉1鎮,全縣國土面積46104平方公里,其中草場面積不到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這裡自然條件惡劣,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災害多、年降雨量少,旱災、風災、雹災、雪災等自然災害頻發,有「十年九災」之說。劉威指著遠處的幾株小樹苗說,「想在這裡把樹種活,都異常艱難,縣委縣政府大院那些樹,種了好多年才成活。」

再次進藏,劉威顯得從容了許多。當兵的經歷讓他很快就適應了這裡的工作生活環境,吃水難、用電難、出行難等困難都能克服。「從穿軍裝保衛邊疆,到選擇入藏做基層公務員,一個全新的環境,一個全新的開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人民服務。」劉威說道。

劉威上門入戶了解居民情況

6年來,他先後在革吉縣鹽湖鄉黨群辦、縣委巡察辦、縣委辦公室、掃黑除惡辦公室等多個崗位工作過。2021年4月,他被任命為鹽湖鄉黨群綜合辦公室主任,目前被借調到縣紀委監委工作。

「這段時間的主要工作是下鄉接訪,幫助協調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劉威說,革吉縣地曠人稀,村與村、鄉與鄉之間的距離很遠,一天下來走訪不了幾戶人家,每次下鄉需要1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需要嚮導陪同。

記者翻看劉威2021年的工作總結,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全年遍訪全縣19個村(居),整理匯總上報有關保險賠償、住房、送學、就醫等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跟進解決資金兌現不及時、政策落地不到位等問題。

劉威上門入戶了解居民情況

追隨榜樣:做孔繁森一樣的幹部

阿里,是「先遣連精神」的發源地,也是孔繁森精神的錘鍊地和鍛造地。

位於阿里獅泉河鎮北麓一處山坳里的獅泉河烈士陵園,始建於1972年,安葬了63名進藏先遣連烈士、34名阿里和平解放以來犧牲的烈士,同時矗立著阿里改革開放時期因公犧牲的孔繁森同志的墓碑。

在遇到迷茫時,劉威常常會選擇到烈士陵園走走,「每次走進烈士陵園,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薰陶。」劉威說,受孔繁森精神的影響,他暗下決心,「立志要做孔繁森精神的傳承者和踐行者,干一些事、做一些事、留下一些事。」

不善言辭的劉威心裡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他做事一貫認真,能吃苦,工作能力比較強,喜歡幫助別人,工作後第一年就入黨了。6年多來,他的足跡踏遍了全縣所有的鄉鎮。」同事易威這樣描述劉威。

「幸運的是,我們趕上了最好的時代,這裡和我家鄉的差距也在一點點變小。」劉威說,在短短數年間,阿里和革吉的變化翻天覆地、日異月新。公路從「鄉鄉通」到「村村通」,網絡從2G信號覆蓋到4G信號覆蓋,照明從無電到光伏發電併入國家電網,吃水從河道取水到實施飲用水井工程,居住從住帳篷、土坯房到住進小區、樓房,飲食從吃蘿蔔土豆到新鮮果蔬滿目琳琅、交通從不通路到陸陸運輸、客機通航......

2019年12月,阿里地區革吉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正式脫貧摘帽。

從參軍入伍保家衛國到成為建設阿里的一份子,8年的時間裡,劉威把整個身心融入到這片雪域高原中,在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革吉縣除了農牧業外,還利用豐富的鹽資源,建起了粗鹽巴加工廠,逐漸形成了一條從採鹽、儲存、加工、包裝到銷售的產業鏈,促進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十分慶幸自己能夠投身、參與到建設革吉的浪潮中來,見證阿里改革發展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我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而感到自豪。」劉威說道。

【記者手記】

雪域高原上盛開的紅柳花

嘴唇乾裂發紫,眼睛布滿血絲,鼻孔乾燥結痂帶血,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這是記者在阿里地區停留不到72小時的親身體驗。

沒有外賣,沒有共享單車,沒有電影院……這裡不像是一個縣城,這些在平原城市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場景,對於這裡的人們來說可能從來沒有經歷過。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大批像劉威這樣的「80後」「90後」甚至「00後」們,在這離天最近的地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守,不怕高原環境惡劣,更不懼冰雪寒風,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全部光和熱。

在阿里,人們常說,「躺著就是做貢獻」。和劉威一樣,高原上的兒女並沒有懶洋洋地躺著,而是頂天立地站著,踏踏實實地幹著,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生活。

盛夏六月,阿里地區最頑強的生命——紅柳花兒競相開放。白的、紅的、粉紅的,谷穗樣細密的花,一簇簇、一團團地開滿了枝頭,映照在藍天白雲之下。雪域高原上的人們就如同紅柳花般遍地生根,耐寒耐旱,艷而不俗,平凡而有力量。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