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馮驥才《萬物生靈》

折月煮酒見星河 發佈 2022-07-06T00:51:07.199285+00:00

書中的馮驥才先生是一個關注民族文化、關愛其他物種、善良、走遍天下的一個溫柔的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收穫了許多。 首先這是一本易讀的書,在閒暇時間,我翻著書頁,書的內容在兩天時間內進入我的腦海。



書中的馮驥才先生是一個關注民族文化、關愛其他物種、善良、走遍天下的一個溫柔的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收穫了許多。

首先這是一本易讀的書,在閒暇時間,我翻著書頁,書的內容在兩天時間內進入我的腦海。

《萬物生靈》所關注的是心靈教育,它通過一些日常常見的事情闡發一些沒有被人注意到的道理。它從四個維度,分為四個卷,是一些散文的有序結合體。

第一卷圍繞人與動物的關係展開。人與珍珠鳥的信賴,從一開始雛鳥的懵懂到後來的大著膽子接近,最後竟趴在人身上睡去,我看到了一種人與動物的溫馨。但也不是一直都是如此溫馨,人與動物總又有著矛盾,或許是孩子的一時好奇捅了馬蜂窩,或許是成年人的一時疏忽把可憐的貓兒封在了頂棚,它求救卻無人相救。但人們總是保留一份溫情給這世界上一同享受活著的一切的那些動物,他們圍起數百米見方的鐵籠讓鳥兒自由飛翔,他們造了一個愛犬的天堂。有時候我會思考,保護他們有什麼意義呢?或為了消遣寂寞,或只是因為不忍,或者是,想到了在意外面前同樣弱小的自己。而馮先生則認為,愛,首先使人們自己善良,它也使人們變得文明,因為文明的標誌是避免互相傷害。

第二卷主要關於植物,作者認為孩子是屬於大自然的。三月、四月、五月的維也納各有特色,但對比繁花盛開的五月和春風初現的三月,我更喜歡四月躲在青草之下,只要有一點雨水滋潤便可冒出的生命力,與在冷雨下冒頭的勇氣。接觸大自然,去那森林裡吮吸新鮮的空氣,但也愛惜大自然下生長的花花草草,正如高山上的海蒂那樣,踩到花要罰款,即使這樣的約束非常鬆散,人們也恪守於心,人與自然是那樣的和諧。讓我非常喜歡的兩句話也出自這一卷。

作者說「愛的報償總是大於愛的本身。」因為愛是從來不追求報償的。

不論是人之間的愛,還是自然之愛,還是人與其他物種,愛都是不追求報償而純粹著。

書中描寫了很多城市,我看完後仿佛去了不同國家遊玩了一次。奧地利的慢生活中間夾雜著對德國咖啡種類少的小小玩笑和花太多導致的花粉過敏,還有當眾脫衣的百水建築師,馮先生的文字乍一看好像沒有寫什麼,卻恰到好處的將那座多年前的陌生城市重現。三百道瀑布的挪威、巴黎的雨、黃山少有人關注的絕壁松、綿山聖乳泉杭州花巷都使人沉醉。作者在寒冷的初春用凍紅的鼻子嗅著春天,又融化在苦夏,聽著以秋天的音樂安慰為秋的凋亡傷痛的心,卻在冬的懷抱里靜默安寧。他踐行著對自然的愛,也用文字傳遞著這種愛。

第三卷寫的是人的美好心靈。挑山工是腳踏實地,堅韌的。而快手劉的故事則讓我看到了世態炎涼、物是人非。長衫老者則告訴我們要採取行動解決問題,不能放任它繼續下去。歪兒的故事則說明了每個人都有動人的心靈,只是有些人沒有被發掘或者因為外貌原因而被忽視。小雨入端午則告訴我們傷害別人自尊的危害。

馮驥才先生回憶起中學時代,後悔沒有珍惜時間好好學習。事實上,時間一直是稀缺的,我們要珍惜時間,無愧於自己的努力。

最後一卷講的是民俗。什麼是民俗在書中有一個很好的解釋---所有人都是參與者,沒有旁觀者,這便是民俗的本質。

也許有人的地方就有民俗,無論是山還是草原,人們都用雙手創造智慧。

我們總是覺得要保留歷史就是讓遺留下來的東西保持原狀,從此,歷史依舊鮮活。而古希臘選擇放任歷史的侵蝕,體現殘缺的歷史美。兩種處理方式由文化等因素決定,文化的交流也由此變得重要起來。如何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如何保護遺蹟還需要我們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