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子晉封親王很難嗎?只要壽命夠長保底是郡王,親王十有八九

左都御史 發佈 2022-07-06T01:40:05.465877+00:00

御史查閱了相關的文獻,並沒有發現相關制度性的規定,但從清代歷朝的情況來看,皇子晉封親王也是有跡可循的。

最近有讀者私信,問清代皇子晉封親王有什麼具體的標準?御史查閱了相關的文獻,並沒有發現相關制度性的規定,但從清代歷朝的情況來看,皇子晉封親王也是有跡可循的。

親王晉封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參照標準,總體分為兩個階段:康熙朝之前以軍功定爵位;康熙朝之後多以皇帝個人喜好為標準。

清初皇子封爵的基本概況

太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家,經過多年征戰統一了女真各部,並劍指關外。滿洲政權是靠弓馬騎射得來的,所以不管是宗室子弟還是異姓貴族,其封爵的標準都是以軍功為主。

天命時期,尚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爵位分封系統,當時「貝勒」是除汗以外地位最尊者。貝勒又有普通貝勒和「大貝勒」之分,我們通常所說的四大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是愛新覺羅氏家族中軍功最著者。

「親王」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崇德時期,皇太極改元稱帝後,初定宗室爵位,分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以及鎮國公、輔國公等。

崇德初年一口氣封了六個親王,凡是封為親王都有一個特徵:之前他們都是八旗旗主。如禮親王代善、岳托分掌兩紅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分掌兩白旗,鄭親王濟爾哈朗掌鑲藍旗,肅親王豪格掌正藍旗。這就可以看出,崇德時期,不是旗主的宗室也不夠封和碩親王的資格。

清入關定都北京後,進行了為時十餘年的統一中原的征戰。這一時期,晉封親王的標準同樣還是以戰功為主。除了崇德時期分封的六個親王以後,又有端親王博洛、敬親王尼堪、英親王阿濟、莊親王碩塞。

這第一批和第二批分封的親王,加上分封幾個宗室郡王,被稱為「開國諸王」,其中有八個王在乾隆朝時被定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以軍功定封爵是清初時期最顯著的特徵,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努爾哈赤十六個兒子中,僅有代善、多爾袞、阿濟格、多鐸被封為親王;皇太極十一個兒子中,僅有豪格、碩塞、博穆博果爾三人分為親王。總體來看,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皇子晉封親王的難度不小。

康熙朝開始皇子分封的基本概況

進入康熙朝以後,隨著王朝統一大業的完成,國家承平皇子們已經沒有多少機會在戰場上建功立業。這一時期,以軍功定爵位的分封制度已經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所以,皇帝本人的喜好以及皇子的才能,成了晉封親王的主要標準。

康熙中期以後,皇子逐漸長大成人,康熙帝對年長皇子進行了分封。其中皇三子胤祉、四子胤禛、五子胤祺封為親王。實際上,康熙帝長大成人的十幾個皇子中,在康熙朝僅有三人獲得親王爵位,甚至有些皇子沒有封號。

康熙朝的情況比較特殊,客觀地說,康熙帝對皇子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們中不乏有大才,像八阿哥、十四阿哥、十三阿哥等。然而問題是,康熙帝由於在立太子一事上處理不當,導致晚年皇子爭儲。

很多皇子由於受到牽連,沒有獲得高等級的爵位。如果康熙帝也像雍正那樣,不明立太子,而採取秘密立儲制,那麼康熙帝的皇子中,將有很多人會獲得親王的封號。

雍正帝皇子數量較少,除了幾個未成年的皇子,以及陷入政治鬥爭泥塘的皇三子弘時外,剩下的弘晝、弘瞻都分為親王。

乾隆皇帝皇子眾多,被封為親王的也不少。相比於康熙、雍正二帝來說,乾隆朝皇子獲得親王封號的難度並不大,只要不和乾隆唱反調,不出現重大的過失,一般都會封為親王、郡王。

嘉慶帝的五個兒子,除了後來繼位的道光帝以及未成年的皇子外,其他全部被封為親王,成功概率百分之百;道光帝七個成年的皇子中,除了咸豐帝外,封了三個親王和三個郡王,其爵位普遍很高。

到了咸豐以後,後宮不再聞嬰啼,同治、光緒、溥儀三代,一個皇子也沒有。所以這一時期,也就談不上皇子分封了。

只要壽命夠長親王頭銜十拿九穩

總體來看,自康熙朝開始皇子分封親王已經比較普遍。更為普遍的是,自康熙以後,凡是先朝皇子,即本朝皇帝的兄弟如果尚在人間,那麼基本上都會獲得郡王以上的爵位。

實際上,清代皇子被封為親王,新帝繼位後晉封的數量占了多數。如康熙繼位後,他三個兄弟,都被封為親王。雍正的情況特殊,由於政治原因,很多兄弟不僅沒有被分封,還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報復。

嘉慶親政後,他的兩個兄弟也被封為親王;嘉慶帝的兩個兒子,也是在道光繼位後晉為親王的;同樣咸豐繼位,也推恩兄弟,分別晉為親王、郡王。

以此來看,清代的皇子不管有沒有得到父親的賞識寵愛,只要壽命夠長,等到自己兄弟繼位後,最不濟也會混個郡王,更多的則是親王。而如果能熬到侄兒輩登基,那麼作為當朝皇帝的叔伯父,親王的頭銜那是十拿九穩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