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不如賴活著,作為後宮妃嬪,董鄂氏為何要主動為順治殉葬?

左都御史 發佈 2022-07-06T01:47:13.450884+00:00

正當大臣們忙碌地操辦大喪時,這時後宮又傳來噩耗——董鄂氏自殺殉葬了。史料中對此就有描述:男子死,必有一妾殉,當殉者,必於主前定之,不容辭,不容僭也。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夜,順治帝駕崩,遺詔皇三子玄燁繼位。順治的離世,給原本平靜的皇宮增添了許多的雜亂。正當大臣們忙碌地操辦大喪時,這時後宮又傳來噩耗——董鄂氏自殺殉葬了。

妃子給皇帝殉葬這事說來也不算稀奇,明代英宗以前,歷朝歷代都是定製。清初時期,滿洲也有殉葬的舊俗。史料中對此就有描述:

男子死,必有一妾殉,當殉者,必於主前定之,不容辭,不容僭也。當殉不哭,艷妝而坐炕上,主婦率眾皆下拜而享之。及時,以弓弦扣環而殞之。倘不肯殉,則群其而扼之死矣。

從這段話中可以得出幾個殉葬的重要信息,清初時期殉葬是標配,而且是死者生前指定的,殉葬之人沒有選擇的餘地,還要高興地接受。

清初殉葬的事例很多,比如努爾哈赤死後,就有三個女人殉葬;皇太極死後,有兩個侍衛殉葬;肅親王豪格死後,一小妾為之殉葬等等。

順治親政後,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認識到殉葬這種慘無人道的制度必須要加以廢除,但順治朝並未得到執行。殉葬制度真正退出歷史舞台,則要等到康熙十二年,這一年康熙帝下旨廢除了殉葬制度。

言歸正傳,開文提到的順治帝妃子董鄂氏殉葬,和以往的殉葬事例有所不同。很明顯他不是順治帝生前規定的,而是她本人自願殉葬的。那麼,董鄂氏作為妃子,為何要主動殉葬,難道她對順治帝的感情已經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了嗎?

順治帝後宮有兩個董鄂氏,一個是順治帝最喜歡的孝獻皇后董鄂氏,一個就是殉葬的董鄂氏。《清史稿》中詳細記載了兩個董鄂氏的出身情況,她們的生父都有記載,顯然她們並不是同胞姐妹。

經過仔細的研究發現,雖然她們不是同胞姐妹,但依然有很深的血脈關係。這是因為她們都是魯克素的曾孫女,這樣算起來,這兩人屬於隔了兩輩的堂兄妹,按古代宗族定製,尚未出五服。

遺憾的是,史料中對殉葬的董鄂氏(康熙帝封貞妃,後以貞妃稱之)惜字如金,沒有留下太多的記載。至於她是什麼時候入宮,年齡多大,不得而知。但通過分析,貞妃主動殉葬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殉葬的觀念尚根深蒂固

順治一朝,殉葬制度還沒有取消。比如孝獻皇后董鄂氏病死後,順治帝就曾腦袋一熱,下令讓30多個太監宮女陪葬,若非孝莊文皇后和大臣的阻撓,這些人都會陪著孝獻皇后而去。

順治帝臨終前留下遺詔,涉及的內容也很多,裡面還有「不令宮人殉葬」這一條。但殉葬制度在滿人中根深蒂固,貞妃或許受到這個影響,才決意殉葬。但這個顯然不是主要的原因。

其二、生無可戀還不如追隨先帝而去

貞妃生前娘家人地位不高,她在宮中的唯一親人就是孝獻皇后。然而孝獻皇后已經病死,而這次丈夫順治帝也離她而去,往後的日子真不知道該怎麼過下去。

這樣一個不受寵且名分地位也不高的先帝遺孀,註定了要孤獨地熬過剩下的大半生。對於這樣的命運,貞妃或許不能接受。還不如隨著先帝而去,贏得一個好名聲。

其三、性格因素

貞妃是屬於那種性格保守的人,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或許對於順治帝來說,貞妃根本無足輕重,甚至連見面的機會也很少。但在貞妃看來,順治帝不僅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她的男人,如今自己的男人死了,她不願獨子偷生,一門心思要圓了夫妻之情。

其四、察覺到了一些危險的信號

順治帝一生最寵愛的就是孝獻皇后,而且是寵過頭了。順治帝不惜要廢了第二任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要讓董鄂氏繼承皇后。若非孝莊和大臣的極力反對,博爾濟吉特氏的皇后之位必然不保。

孝獻皇后之死讓順治帝痛心疾首,為此他幹了一些十分出格的事,不僅追封為皇后,還讓朝廷二品大員抬棺,自己親寫「行狀」,幾乎將所有的榮譽都給了孝獻皇后。

順治帝這些出格的舉動,讓孝莊以及朝中大臣很不滿,如今順治帝駕鶴西去,孝獻皇后就難免要遭到清算,如果是這樣,貞妃作為孝獻皇后的堂姐妹,肯定落不著好。

貞妃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認為自己必會遭到牽連,在宮中的日子不好過。所以還不如追隨先帝而去。事實上正如貞妃所料,孝獻皇后受到了種種指責,她雖然被追封為皇后,但卻是清代最不正宗的一個,神牌沒有升祔太廟,皇后也沒有系諡。

董鄂氏死後兩個多月,康熙帝追封她為貞妃,並優待她的家屬,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其實為順治帝殉葬的還不止貞妃一個,有個叫傅禮達的侍衛也自殺殉葬,但他卻是出於內心要追隨順治帝的。

備註:近來發現有不少平台作者惡意抄襲。御史在此聲明,所有文章僅發布於頭條、百家兩個平台,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不得侵權發布,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