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為何死忠大清?慈禧曾對他說過一番話,讓其感恩戴德刻骨銘心

左都御史 發佈 2022-07-06T03:09:06.478412+00:00

自大總統袁世凱去世後,北洋集團內部亂成一鍋粥,不管是黎元洪還是段祺瑞,又或是地方的軍閥頭子,沒有一個像袁世凱那麼有威望,都撐不起當時那個亂局。

自大總統袁世凱去世後,北洋集團內部亂成一鍋粥,不管是黎元洪還是段祺瑞,又或是地方的軍閥頭子,沒有一個像袁世凱那麼有威望,都撐不起當時那個亂局。

正當總統黎元洪與段祺瑞兩虎相爭之時,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在徐州搞了一個十三省同盟,坐收漁翁之利。1917年6月七日,張勳率辮子軍北上發動復辟,史稱「張勳復辟」。

說來也奇怪,北洋各軍閥當中,誰都想來當這個大總統,唯獨張勳沒有這個心思,反而在這關鍵時刻,體現出了一種難得的「愚忠」精神。那麼張勳為何對已經滅亡數年的大清王朝如此忠誠呢?這還要從張勳的經歷說起了。

張勳,字紹軒,1854年出生在江西奉新縣一個貧窮的家庭。他的父母早亡,僅僅念過幾天的私塾,便不得不給當地的富人當牧童。26歲那年,張勳機緣巧合進入了江西巡撫衙門當了一個旗牌兵。

30歲那年,張勳隻身一人來到湖南,投奔在潘鼎新的帳下當了一個低級的百總,由此張勳正式進入了軍旅生涯。

中法戰爭爆發後,潘鼎新部馳援廣西前線,出關抗擊法軍。由於張勳在多次戰鬥中英勇殺敵,後來被朝廷賞給六品頂戴。此後數年,張勳一直隨軍駐紮在廣西邊防。

可以說,中法戰爭期間,是張勳人生階段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在抗法和剿匪的多次戰鬥中,他積累了很多的實踐經驗,這也與他後來的發跡不無關係。

1893年,張勳在河道總督許振偉的舉薦下,投奔了湖廣總督張之洞。至甲午戰爭爆發時,他又受宋慶之召,前往遼海籌劃軍務,被任命為前鋒,扼鴨綠江之險;甲午戰敗後,張勳隨岑春煊赴山東,此時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正因如此,張勳得以與袁世凱結識。

不久,在榮祿的舉薦下,張勳轉到袁世凱的麾下,從此成為了北洋集團的一名重要成員。袁世凱用人與曾國藩、李鴻章不同,他向來不看重功名,反而對行伍出身的人尤其青睞。

袁世凱對張勳很器重,提拔的速度也很快,先後任新建陸軍中軍官、武衛右軍先鋒隊統領、四川建昌鎮總兵等職。到了清末時,張勳升任提督又補授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成為北洋集團中靠「軍功」起家的典型代表。

張勳大字不識,但在北洋集團中也算另類。他和其他北洋將領不同,雖然對袁世凱很忠誠,同時又對清王朝感恩戴德。他在擔任總兵的時候,曾與慈禧太后有一面之緣。

據說,慈禧太后親自召見了張勳,一番奏對之後慈禧覺得張勳這個人誠實可靠,說:「張勳這孩子心實,厚道,不會耍滑使刁,實在招人疼愛」。這句話讓張勳記了一輩子,也使他有別於其他北洋將領「只知袁宮保而不知大清朝」的一個重要特徵。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時,就曾有人詢問他對張勳的評價,袁世凱僅僅說了兩個字「猛將」。在北洋諸將領中,張勳肯定是排不到第一梯隊的,他與曹錕、李純、薑桂題等都處於次核心的地位,不及徐世昌、段祺瑞、唐紹儀等人。

北洋軍事集團中,成分十分複雜,張勳屬於文化層次低,觀念陳舊,思想保守的那一種。他內心對大清朝是有很深厚感情的,要不然他也不會始終留著辮子,他的軍隊也不會稱為「辮子軍」,更不會逆時代潮流,上演復辟的鬧劇。

張勳其人的性格,確有可愛之處,這與他的家庭出身和經歷有很大的關係。困苦的生活和馳騁疆場的戰陣實踐將他磨鍊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人物。

從不少的記載來看,張勳為人忠誠慷慨,坦白直率,甚至還帶有幾分天真俏皮。最重要的是張勳從不玩翻雲覆雨出爾反爾,賣友求榮的這套把戲。也不小看下屬,能做到一視同仁。

這樣的性格其實對身處官場的張勳並不友好,他經常受騙上當,遭人暗算。另一方面,張勳由於缺乏文化,使得他的思想封建保守,身上始終有一種「戀主」情結。

在這種情結的驅使下,1917年7月1日凌晨1時,張勳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等及幾位辮子軍統領共50餘人,乘車進宮,擁護廢帝溥儀復辟。

參加復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書、閣丞、侍郎等要職,康有為任弼德院副院長,張勳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被封為忠勇親王。

張勳復辟是一件有違歷史潮流的鬧劇,但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張勳是真心要做大清的臣子,看來當年慈禧太后說的那番話,確實給了張勳很大的鼓勵。別的不說,單憑這份忠誠,也可一俊遮百丑,勝過哪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