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過故城縣(孟慶濤)

衡水凌煙閣 發佈 2022-07-06T03:50:22.163411+00:00

故城縣縣學舊址占地約二十餘畝,創建年代已無從可考。故城縣縣學與全國其他郡縣不同的是,未築城之前便先建學宮、文廟。

  故城縣縣學舊址占地約二十餘畝,創建年代已無從可考。故城縣縣學與全國其他郡縣不同的是,未築城之前便先建學宮、文廟。從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復置故城縣並於大德元年詔天下郡縣通立孔廟完善縣學,到明朝洪武三年,故城縣令薛庸、訓導王哲奉詔修葺學宮、孔廟,至此已七十年無遷改。

  明、清《故城縣誌》載,「故城偏僻,諸建置簡陋,獨學宮廟制恢宏。」這說明故城先民尊聖道、重儒修,重視對後代的教育。以至於故城蕞爾小縣在明代出了馬中錫、孫緒、周世選、呂恕、李咨等文學大家。這亦是故城縣為文化之邑最好的註解。明成化二年,築故城縣城,又對文廟的欞星門等進行重修,比原來「壯麗十倍」。

  明末兵荒馬亂,饑饉流離,學宮文廟傾毀。「大成殿徒四壁立,崇聖祠、文昌宮並欞星、戈門、堂廡、門牆、亭坊等類木石磚瓦百無一存。春秋兩祀,望空祭獻。」(《故城縣誌》),清康熙六年,故城縣教諭柴應辰聯合在家致仕的禮部主事王開期,諸生賈潤、賈泓等創議捐修學宮文廟,榜書城內外,號召故城鄉紳捐資修學,恢復前朝學宮文廟之宏制。

  李光地也正是在這一年首次參加京師春闈,卻名落孫山。於是與同學好友陳承禧等十餘人由京城買船順運河南下,以便儘早回歸故里。正是春四月,北國大地,萬物萌發,運河兩岸,景色怡人。面對此時此景,李光地心情舒暢多了。船至故城縣境內,李光地眼望河岸,沙丘連綿,桃花怒放,遂生了幾分詩意。船至縣城,春風驟起,舟遇風阻,只得拋錨休息。李光地不由得吟出了明代詩人歸有光過故城鄭家口「飛沙竟日少光輝,浪高風急月色微。」的詩句。看天色尚早,便和陳承禧等眾人上岸散步,奔縣城而去。

  這故城縣城,遠遠望去像一隻神龜俯臥在運河北岸。李光地走進環衛門,迎面雙峰街貫穿小城南北,這小城因運河而興,帶來了江南的秀氣,運河水亦滋潤著這運河小城,槳聲和船工號子此起彼伏,間有甘陵書院的朗朗書聲,使人賞心悅目。大街兩側,多種服務設施和攤點連成一片,熱鬧非凡。南來北往的人們在這裡泊船上岸,飲食、住宿、休息、娛樂以及採辦各種物品,繁忙的水運催生了故城的繁榮。李光地等人走到興文街丁字路口,「德聚源」酒樓引起了他的注意,酒樓門匾上的「德聚源」三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李光地不由得想起去年冬進京趕考過鄭家口,在丁字街竹竿巷品嘗「德聚源」燒鍋酒的情境,二人正欲進店,聽店小二說:「掌柜的,縣柴大人、府上賈老爺在文廟前倡議捐修文廟呢!」李光地聽罷拉著陳承禧說:「先去看看!」遂奔興文街而去。

  興文街是一條文化街,學宮、文廟、署學、甘陵書院都分布在這條街上,文廟坐北朝南,雖已年久圮廢,但仍氣勢宏偉。賈潤、賈泓在泮池前主持倡捐,縣教諭柴應辰慷慨陳詞。李光地聽罷柴教諭的陳詞,和陳承禧商議,將進京趕考余資四十三金全部捐出。柴教諭道,「閩中孝廉李、陳二公慷慨布捐,實我輩楷模,邑中父老何如?」諸鄉紳備受鼓舞,紛紛踴躍捐資。

  李光地、陳承禧欲離開,被柴教諭攔住,「李、陳二公義舉,本教諭一定勒石為記,如不介意,何不到『德聚源』痛飲一杯,以謝天緣!」李光地便隨柴教諭奔「德聚源」而去。

  李光地、陳承禧隨柴教諭、賈潤、賈泓等落座,才知這店為賈府所開。進門大廳古色典雅,樓上為雅間。幾位落座,店小二呈上菜品和一壇「德聚源」燒鍋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光地感嘆,真好酒!問柴教諭:「這不是鄭家口竹竿巷的燒鍋嗎?」於是,李光地就把去年冬進京趕考在鄭家口品酒一事告訴了柴教諭,柴教諭大笑,「這德聚源燒鍋原是桃城燒鍋工藝,選用運河河底千年膠泥為主體做成窖泥,以運河灘糧為原料,加以運河水釀製,每歲釀製達十萬斤。不但縣城有售,還在衡水石橋東設店專售。此酒醇香濃厚,上至京師,下至江南!」乃吩咐店家給李光地贈酒裝船,以謝李、陳二公。

  李光地、陳承禧揖別故城諸公,登舟南下。回到福建安溪縣湖口村老家後,把酒分給村里鄉親。

  康熙八年冬,李光地再經故城縣至京師,備考來年春闈。康熙九年春三月,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

  附:1、李光地,福建安溪人,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清康熙庚戌進士,清初理學家,康熙名臣。初授庶常館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後任直隸總督、兵部侍郎、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2、「德聚源」為「甘陵春」前身,2011年其釀造工藝被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資料來源:《故城縣誌》光緒版、《清史稿》、《李光地年譜》。

免責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聯繫我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