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交流 | 北回歸線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是機遇亦是挑戰

廣州增城古村活化 發佈 2022-07-06T06:51:23.601993+00:00

本次活動以了解北回歸線生態旅遊帶總體規劃、建設情況和發展現狀為切入點,邀請同為北回歸線的增城、從化兩地人員分享當地的建設經驗,為進一步優化生態、交通、農業、文化等資源配置,推動具有北回歸線地區品牌特色的生態旅遊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6月27日

由廣東省生態學會

廣州市生態學學會組織開展的

以「聯動聚力創新,共促生態發展」為主題的

生態科技志願服務黨建活動

在花都區順利舉行


本次活動以了解北回歸線生態旅遊帶(花都段)總體規劃、建設情況和發展現狀為切入點,邀請同為北回歸線的增城、從化兩地人員分享當地的建設經驗,為進一步優化生態、交通、農業、文化等資源配置,推動具有北回歸線地區品牌特色的生態旅遊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廣東省生態學會段舜山理事長、蔡卓平秘書長,廣州市生態學學會張巨明副會長,萬信達企業陳日鈴董事長等領導及各區有關負責同志和專家等代表參與活動。



調研組一行先後赴花都北跡露營晨采莊園、北跡露營一號營地進行實地走訪調研,詳細了解北回歸線生態文化基地發展現狀,並就「學會-高校-企業」協作發展的思路與策略、北回歸線生態文化的宣傳與推廣、聯動開展生態科技志願服務模式三大方面展開主題報告和案例探討。



城鄉院(廣州)有限公司代表、增城古村之友協會會員陳宇在交流時表示,北回歸線上的增城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間:


生態環境優越,坐擁「三山、三區、三帶水」生態空間;歷史文化悠遠,客家文化與廣府文化、畲族文化相交融,並有廣州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史前遺址——金蘭寺貝丘遺址。疫情之下,北回歸線之於增城,是機遇也是挑戰。增城的鄉村游、生態游近年來日漸紅火,但能否藉助北回歸線這一IP更上一層樓?值得進一步探索。



什麼是北回歸線?

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會形成一個角度約為23°26'的夾角,這個夾角為黃赤交角。與黃道平面在地球表面的大圓相切的緯線即為回歸線,在北半球稱為北回歸線,即太陽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限。


北緯23° 26`——這是一條神奇的緯度,它經過地球上16個國家和地區,多為沙漠和草原,唯有經過中國雲南、廣西、廣東、台灣4個省區的地方,是另一番景象,人們稱之為「神奇的回歸綠帶」。


增城,便是這條「回歸綠帶」上的一座千年古縣。


這裡林木繁茂,雨量充沛,物產豐富,人傑地靈;這裡是仙姑故里、荔枝之鄉、廣州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正果鎮畲族村);這裡是綠道之源,綠水青山,萬里碧道。


城鄉院/圖鑑公司聯合增城古村之友協會為「增城北回歸線+」的打造和建設以及相關產業落地做了許多努力。

  • 利用「北回歸線」這一IP概念,創作了「回歸綠帶,傳奇增城」 手繪作品。


  • 結合北回歸線概念,航拍北回歸線(增城段),並進行北回歸線綠道規劃及小樓鎮鄧山村鄉村綜合體規劃。


  • 針對北回歸線穿線而過的蒙花布村,協助引進了好客民宿和倚豐緣生態農業樂園。


  • 在科技周活動期間,邀請規劃總工,從規劃角度,以北回歸線上的增城為切入點,為在校學生深入淺出地展示增城的山水活力、多元文化、宜人城鎮和錦繡鄉村。


身在寶山要識寶

希望未來

「北回歸線」這一獨特且珍貴的地理標誌

能夠被更好地利用

為增城、為廣州

推進全域旅遊增添動力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攝影:東東、吉米

編輯:艾莉

校對:傑西、陳栩

編審:金魚

審核:武工、禺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