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痴者,技必良——記「上海工匠」朱臻原

上觀新聞 發佈 2022-07-06T06:56:29.034273+00:00

「液壓微閘門出了故障,已經停產處理十幾個小時了,一直沒找到原因」,梅工的語氣萬分焦急:「公司下了硬指令,下午三點前一定要恢復生產。沒辦法,只能找你了。」

午休時,朱臻原接到電話,來自湛江一號燒結機項目組的梅工。「液壓微閘門出了故障,已經停產處理十幾個小時了,一直沒找到原因」,梅工的語氣萬分焦急:「公司下了硬指令,下午三點前一定要恢復生產。沒辦法,只能找你了。」朱臻原簡單問了情況,心裡基本有數了。他對梅工說:「你別著急,我馬上過來。」

燒結,是鋼鐵冶煉的一道關鍵工序。液壓微閘門出問題,意味著無法均勻布料,燒結機只能停止運轉,進而影響到整個冶煉項目。湛江燒結一號機隸屬寶鋼集團,是國內最先進的大型燒結機之一,停產一天,損失巨大。

朱臻原迅速趕到現場。從項目總指揮到現場工程師,大家正急得團團轉。朱臻原了解到,無設備動作時,PLC通訊正常,但隨著設備動作增加,UPS電源電壓瞬間降低,通訊斷開,設備全部停止。經過綜合考慮,朱臻原大膽判斷,應該在系統的某一部位存在輕微漏電和短路現象。在眾人急切的目光下,朱臻原採用排他法,逐一排除故障可能點,果斷地切開了位置傳感器的專用電纜,找到了故障位置。大家一看,原來是生產時爐火沒控制好,烤到了電纜,引發電纜粘連。一般情況下,此故障極難被找到。朱臻原迅速更換了元件及電纜,再次試機,設備正常啟動,現場一片歡騰。此刻,距離朱臻原抵達現場,不過半個多小時。

朱臻原今年52歲,中等個頭,瘦削挺拔。上班時間,他永遠穿一身藍色工作服,走路如風。朱臻原就職於中國二十冶集團上海二十冶建設有限公司安裝工程分公司,是「朱臻原創新工作室」的領銜人。走進工作室,榮譽和獎狀占了一面牆――「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中冶集團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建設交通優秀人才風采人物」「全國冶金建設行業高級技能專家」「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打開朱臻原的工具箱,不同型號的扳手、螺絲刀、圓口鉗、尖嘴鉗、搭壓鉗、剝線鉗……排列整齊,應有盡有。再打開一層,是測電筆、萬用表、信號發生器、通訊協議、電動手鑽。每一把工具、每一台儀表都身經百戰。此外,朱臻原還有一個特別準備的工具包,出差時專用,方便隨時投入工作。

時間回到1993年,小青年朱臻原順利通過了製冷高級工考試,開了一間製冷修理鋪。他技術好,待人熱情,修理鋪的生意一直不錯。父親在中冶集團(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當電工,當時有子女頂替制度,父親的期望是朱臻原來接他的班。畢竟在那個年代,國企「鐵飯碗」是香餑餑。朱臻原說,不想去廠里上班,情願自己開店,憑手藝,能過好。最終,他還是拗不過固執的父親,關掉修理鋪,當了一名電氣維修工,主要任務是維修電機、電焊機、變壓器及各種電動工具。隔行如隔山,朱臻原把全部的熱情傾注在新的工作上。除了認真操作實踐,虛心向老師傅請教,他買了許多專業書籍,一有時間就鑽研。勤奮獲得了回報,規定三年的學徒期,朱臻原僅用一年就轉正,還被破格提升為班組長。由他改進的電動機繞線模具,可應用在多種規格的電動機上,極大地節約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朱臻原說,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一門心思朝著這個方向奔。他不會說什麼大話,情願實實在在做一點事情。電氣設備種類眾多,技術疊代日新月異。朱臻原認為,一名優秀的電氣工作者,應該像海綿吸水一樣,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幾個月時間不接觸第一線,不查閱最新文獻,知識就會落伍。另一方面,設備再怎麼推陳出新,基本的電氣原理、邏輯是不會變的。領會其中的精髓,便可舉一反三。所謂一理通百理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在寶鋼矽鋼項目的建設過程中,網絡一度不穩定,以致不能正常通信,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外方工程師認為,這是網線連接造成的,多次要求我方檢查網線,但始終沒能解決問題。朱臻原仔細檢查了現場,判斷是站內卡件配置問題造成的。通過與外方工程師溝通檢查,重新修改配置,網絡得以恢復正常。由外方負責調試的現場智能執行機構無法正常動作,朱臻原經過檢查,發現是外方的調試方法不對。他把正確的方法示範給外方人員,確保了工程正常推進。

無錫雪浪鋼鐵廠施工時,一次檢查中,朱臻原發現電動隔離刀的控制原理有問題,當下就把設備改了。調整後的隔離刀,不僅可以實現預定功能,也能更好地保障安全。設備是從義大利進口的,義大利專家一來,說你這個不對,結果把東西全拆了,重新改回去。專家搗鼓了兩天,一直存在各種問題。沒辦法,專家只好找朱臻原,聳聳肩,還是你來弄吧。朱臻原出手,不一會工夫,設備就正常運行起來。事後,原本橫挑眉毛、豎挑鼻子的義大利專家對這位「Signor Zhu」心服口服,只要是朱臻原認可的,那就一定沒問題。

堅守一線近三十年,朱臻原精通冶金、化工、電力、環保等不同施工領域的電氣、儀表調試工作,工作內容涵蓋了冶金全流程。每到一個新的工地,他都會提前熟悉施工任務,第一時間翻出圖紙、元器件說明書、設備原理圖,熟悉工藝流程,了解施工工序,明確傳輸介質。作為調試團隊的負責人,朱臻原儘可能地提前來到現場。照理說,調試是後一道工序,調試人員可以在電氣安裝結束後介入。朱臻原認為,工序是環環相扣的,只有上下工序配合好,才能保證有好的結果。他總是與電氣安裝隊伍協同配合、提前部署,方便電氣安裝的同時,也避免了返工,提高了效率。

一旦工作啟動,朱臻原每天總是第一個趕到工地。不論是燒結工程方圓兩公里的現場,還是連鑄機改造「螺螄殼」般交錯複雜的環境;不論是三十米高的塔器,還是六米深的閥站,他都要自己走上一圈,對施工進度做到心中有數,進而合理安排新一天的調試任務。寶鋼一號連鑄機的改造項目,就是得益於朱臻原前期的充分準備。原本需要五天的打點任務(I/O接口試驗),不到兩天時間就順利完成了。

班組休息室的櫃頂上,放著兩根安全帶。組員們說,那是朱師傅的「專用品」。每次遇到較為危險的場合,朱臻原從來都是身先士卒,堅持親自去調試。徒弟張革磊記得,在湛江一號燒結機的施工期間,朱臻原不小心崴了腳,腫得跟饅頭似的。儘管如此,他仍堅持守在施工第一線,每天通過對講機指導團隊完成調試任務。大家勸朱臻原,回去休息吧。朱臻原說:「我不能呆在宿舍,我必須到現場,人少任務重,我不放心啊。」他向組員們保證,每天儘量少走路。四個月後,項目順利投產之時,朱臻原的腳傷還沒完全痊癒。

徒弟眼中,他是「定海神針」,只要師傅在場,大家心裡都踏實。發現了問題,他不厭其煩地講解,問題是怎麼來的,會有怎樣的後果,以及哪種解決方案最為高效便捷。徒弟有時犯了錯,他也總是寬容對待,從不苛責。工作多年,朱臻原帶出二十多名徒弟,幾乎都是行業骨幹。

在中冶集團第二屆職業技能競賽——「中冶天工杯」電氣安裝工比賽中,朱臻原與徒弟李劍同台競技。有人對朱臻原說:「你是師傅,何必和徒弟一起參賽。贏了,理所應當,輸了,多沒面子」。朱臻原只是笑了笑。比賽中,安裝的關鍵時刻,朱臻原身後傳來異響,他下意識地回頭看了一眼。再轉過頭,一處連接線搭錯了。上電時,設備運轉不起來,朱臻原的冷汗下來。一般來說,比賽中碰到這種情況,人就蒙了。朱臻原讓自己冷靜下來,他關掉電源,恢復了鎮定,開始分析問題。拿出萬用筆,幾個點一量,故障就找出來了。因為這個小插曲,耽擱了一分多鐘,最終徒弟李劍獲得第一名,朱臻原名列第三。他樂呵呵地恭喜徒弟,絲毫沒把所謂的面子放在心上。「什麼面子不面子」,朱臻原笑,「徒弟做得好,才是師傅最大的面子。」最終,師徒二人都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的稱號。

我問朱臻原:「這麼多年的工作,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特別難忘,特別有成就感的?」「有啥特別的」,他笑了,「乾的活都習慣了。」想了一會,他說:「年輕的時候,大概不到三十歲,頭一次,獨立把一整套氧氣站電氣、儀表設備全部調試完成,並達到生產條件,就特別高興,心裡頭特別滿足。當時我想,做技術還蠻有意思的,會一直幹下去吧。」

採訪結束,已經到了晚飯時間,我趕緊告辭。第二天,朱臻原還要開上八百多公里的車,奔赴新的項目。我說:「朱師傅辛苦了」。他又露出標誌性的笑容,好像在說,這有啥。對一名電氣工程人員來說,這不過是普通的一天罷了。

人物簡介

朱臻原,男,1970年5月生,高中,中共黨員,中國二十冶集團上海二十冶建設有限公司自控事業部調試班組組長、高級技師、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上海市建設交通優秀人才風采人物、2016年上海工匠,在電氣安裝及調試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作者簡介

路明,大學教師、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等。

文字:路明

編輯:徐世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