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趙蓉:研究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仍具現實意義

封面新聞 發佈 2022-07-06T06:56:56.698824+00:00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攝影報導2016年底,敦煌石窟藝術大展亮相成都,讓蓉城觀眾對神秘的莫高窟魂牽夢縈。2020年,敦煌研究院與四川博物院簽訂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文保、研究、學術交流等多個領域正在加強合作。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攝影報導

2016年底,敦煌石窟藝術大展亮相成都,讓蓉城觀眾對神秘的莫高窟魂牽夢縈。2020年,敦煌研究院與四川博物院簽訂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文保、研究、學術交流等多個領域正在加強合作。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趙蓉

近日,由敦煌研究院和四川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研究」學術交流會在川博舉行。來自兩院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參與學術交流,聽取課題組成員的專題研究匯報。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趙蓉趕赴成都參加了此次學術交流。她以《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研究》為題分享了研究成果,並在活動結束之後接受了封面新聞的採訪。

張大千臨摹五代水月觀音圖軸

趙蓉從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背景、臨摹作品信息、臨摹對於研究的意義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並重點講述了臨摹對石窟藝術考古與研究的價值。50年代,是石窟藝術研究的起步階段,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總結出的對壁畫風格和時代的判斷,曾被當時的研究者所借鑑和參考。宿白先生在80年代論及莫高窟早期洞窟的年代時曾引述過張大千的觀點。樊錦詩先生也認可「敦煌研究院從臨摹起家,世人認識和研究敦煌藝術發端於敦煌壁畫和彩塑的臨摹及展出」的說法。

通過對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研究及相關學術史的梳理,趙蓉贊同前輩學人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認為:「張大千有可能不具備或不看重現代意義上的學術關注,但其學術敏銳性建立在對傳統繪畫形式與本體紮實的認識和理解之上,其與當代美術史研究的關係,正如歐美重理性的科學考古研究方法進入中國之前,金石考據承擔著疑古釋古的角色有一脈相承的作用。」

大千臨摹晚唐•伎樂菩薩橫批

川博收藏了張大千各類書畫作品共計600餘件,是內地收藏其作品最多的文博機構。早在2020年底,趙蓉首次參觀川博的大風堂展覽以及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時,便著手研究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如果單純研究20世紀中國傳統美術發展,以及張大千和敦煌石窟之間的關係,這些藏品是比較重要的研究對象。」

在川博大風堂展廳里,展出了不少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作品。除臨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敦煌壁畫,介紹世人北朝隋唐五代藝術的面貌外,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提升了敦煌石窟的知名度。在成都和重慶舉辦的臨摹敦煌壁畫展覽,甚至吸引了段文杰等一批年輕的川籍人士,繼常書鴻之後奔赴敦煌,成為敦煌的守護者。

在當天的學術交流會上,川博張凱透露了在整理藏品時發現的張大千敦煌筆記,趙蓉對這一新發現頗有興趣,並希望川博方面對此有進一步的研究和公布。

張大千臨摹初唐·瓔珞大士像軸

談及敦煌大展亮相成都之後掀起的「敦煌熱」現象,吸引一大批學者、觀眾前往敦煌參觀、研學,促進了兩地之間的交流,趙蓉坦言,舉辦展覽是敦煌研究院弘揚敦煌文化與「莫高精神」的重要途徑。張大千當年辦臨摹展掀起了世人關注敦煌的高潮,吸引很多人去敦煌臨摹,然而囿於當時交通不便,實際前往敦煌參觀的人數有限。而今交通發達,社會對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高漲,展覽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敦煌參觀。未來,她還將繼續深入研究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並期待敦煌研究院和四川博物院雙方取得更多學術成果,以便在不久的將來與觀眾共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