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振興十周年|江西宜黃:振興發展中的文化傳承密碼

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 發佈 2022-07-06T07:12:19.797857+00:00

賞禾槓舞,聽宜黃腔,尋古建築,訪夏布蹤跡……在山靈水秀、禪韻戲鄉的江西宜黃,處處是流動的「非遺」盛宴。7月2日,「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十周年」媒體採訪團一行走進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一起探尋並見證宜黃在振興與發展中的文化傳承密碼。

賞禾槓舞,聽宜黃腔,尋古建築,訪夏布蹤跡……在山靈水秀、禪韻戲鄉的江西宜黃,處處是流動的「非遺」盛宴。7月2日,「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十周年」媒體採訪團一行走進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一起探尋並見證宜黃在振興與發展中的文化傳承密碼。

走在棠陰古鎮的青石小路上,午後柔和的陽光從道旁古建築的屋檐上傾瀉而下,充滿古樸靜謐之感,讓人仿佛置身於時空的迴廊中,夢回當年「五里長街,商店櫛比;十里河埠,商船雲集」的繁華盛景。

棠陰古鎮是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是一個集新石器文化、明清古建築文化、夏布文化、紅色文化、綠色文化、風水文化、為一體的歷史著名古鎮。舊時此地盛產夏布,優質的棠陰夏布因「輕薄如蟬翼、白如宣紙」而久負盛名。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也保留至今,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八府君祠」「承恩坊」「迎恩塔」「羅氏宗祠」「日字塘」等。

如今的棠陰鎮,通過發展古鎮旅遊、紅色文化旅遊,全年接待遊客兩萬餘人,全鎮居民增收近千萬元。古建築群所在地民主村利用居家養老中心提供食宿,銷售紅薯粉絲、白蓮等特色農產品,開展農家樂、採摘園,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20餘萬元……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

「戲神遺落梨園曲,湯翁拾夢宜黃腔」。在宜黃縣曹山文創街區的古戲台上,一台名為《對丹》的宜黃戲曲正在上演,吸引眾多遊客駐足傾聽。

宜黃戲至今有近四百年的歷史,是地方大型古老劇種之一,其主要聲腔「宜黃腔」是京劇、贛劇、漢劇、徽劇等古老劇種「二黃腔」的前身,因產於宜黃縣而得名。2006年,宜黃戲被入選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曹山文創街區不僅布局了宜黃戲、夏布等非遺展示區,還有宮繡堂、醫養館、斗米壺等傳統文化館,以及瓷板畫油畫、文創中心等藝術品展示館,還布局了咖啡館、土特產等休閒區。曹山文創街區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經營模式,以曹山為基,以文創為主,文旅融合,正逐步形成「研學基地+文創產品+地方特產」業態體系。

走進宜黃曹山景區中秋小鎮,古樹參天,藤蘿纏繞,聞鳥語花香,聽溪澗潺潺,看河面上霧氣氤氳,別有一番意境。「噠噠噠,噠噠噠……」打破這片寧靜的是由宜黃縣文化館組織的特色民間舞蹈禾槓舞表演,為觀眾奉上了一次精彩的文化視聽體驗。

「不只是進景區豐富百姓的精神生活,我們打算讓禾槓舞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讓禾槓舞得到更好地傳承。」宜黃縣文化館負責人鄧春輝對記者說。據了解,作為第四批入選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宜黃禾槓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流傳於宜黃縣全境及周邊鄉鎮以鐮刀敲擊禾槓的民間舞蹈,由上山砍柴延伸而來,且歌且舞形式別致,男女老少都愛打愛唱。

近年來,宜黃縣立足文化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文化傳承工程,積極提煉當地文化的核心要素,加快文化與生態、旅遊、康養、中醫藥等方面的融合,在文化傳承中發展產業、在產業發展中促進文化傳承。當前,宜黃縣正全面摸清文化家底,高起點打造一批紅色、綠色、古色文化景區景點,積極做好宜黃戲、禾槓舞等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深度塑造宜黃文化標識,唱響宜黃文化品牌。同時,立足文化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大力推動文化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支持「專精特新」文化企業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