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兵河:破局「冷門」推動腫瘤學科建設 抓好源頭創新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2-07-06T13:13:47.000189+00:00

近年來,在一系列藥政改革推動之下,我國包括腫瘤藥在內的創新藥發展迅速,與此同時,中國腫瘤學科近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湧現出一大批學科帶頭人,並且在國際學術領域占領一席之地,同時也在助力推動中國創新藥的產學研轉化。

近年來,在一系列藥政改革推動之下,我國包括腫瘤藥在內的創新藥發展迅速,與此同時,中國腫瘤學科近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湧現出一大批學科帶頭人,並且在國際學術領域占領一席之地,同時也在助力推動中國創新藥的產學研轉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便是這樣的「頭雁」之一。

近日,在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發起,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健康產業創變領導力峰會暨中國健康產業領導力聯盟啟動儀式」期間,在《21H院長對話》特輯中,21世紀經濟報導也對徐兵河院士進行了專訪。

對於中國創新藥以及腫瘤學科的發展,徐兵河認為這受益於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以及國家提出建設「健康中國」的各項政策和各方機構的落實。與此同時,也應該開展更多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創新藥物以及腫瘤研究不僅取決於臨床醫生,也取決於技術轉化研究,需要藥物研發人員、各個行業以及政府部門的通力協作,才能推動腫瘤學科、中國創新藥向前發展。

徐兵河。資料圖

推動學科建設

據《2021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2021年,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批准或建議批准創新藥註冊申請1628件,同比增長67.32%。2021年審評通過47個創新藥,其中涉及多個腫瘤創新藥。

這離不開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國家藥監局等各機構的推進,諸多科研工作者、企業等的努力,以及企業和其他資本在創新藥研發方面的持續投入,他們共同為腫瘤臨床研究發展注入了動力,同時也推動了我國腫瘤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21世紀》:近年,很多腫瘤專家都在感慨中國腫瘤學科的發展變化,您也見證了中國腫瘤學科的發展歷程,您認為中國腫瘤學科在哪方面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引起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徐兵河:近二十年,中國腫瘤學科發展的熱點是腫瘤研究,特別是臨床腫瘤學研究取得了非常快的發展。引起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受益於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以及國家提出建設「健康中國」的各項政策和各方機構的落實。

二是得益於全球腫瘤學科的發展。近二三十年,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和轉化醫學的發展,整個腫瘤學科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也為改善和延長腫瘤患者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是中國的科學家、醫生通過學習、交流、合作,引領部分臨床研究工作,大批創新抗腫瘤藥的問世也改變了腫瘤治療的臨床實踐。

四是醫藥衛生改革政策的引導和支持,特別是藥政改革。自2002年左右,國家藥政部門大力推進我國研究者與國外研究者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在這些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中,只要有足夠的中國人數據,同樣有機會在中國獲批。中國頻繁地參與到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與國際同行的合作越來越多,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研究經驗,並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

五是國家的支持以及企業和其他資本在創新藥研發方面的持續投入,也為腫瘤臨床研究發展注入了動力。

《21世紀》:您對中國腫瘤學科未來建設方面的建議有哪些?

徐兵河:應該開展更多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共贏。腫瘤研究不僅取決於臨床醫生,也取決於技術轉化研究。我們需要藥物研發人員、各個行業以及政府部門的通力協作,才能推動腫瘤學科向前發展。

同時,希望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可以起到更多的作用,他們能夠接觸到最新的東西。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輕一代可能會超過前輩,如果超不過,這個學科也沒法發展。所以我希望全國同行都能夠共同為中國學科的建設做出貢獻。

破局「冷門」

在幾十年前,因為治療手段及藥物有限,腫瘤治療並不被看好,甚至腫瘤科室也是坐冷板凳,但是因為包括徐兵河在內的中國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的堅持,使得腫瘤學科獲得了快速發展,也助力很多腫瘤創新藥上市,讓更多的患者獲益,並為中國在國際上發出聲音。

如在癌症治療與藥物研究的國際舞台上,徐兵河多次發出讓世界震撼的「中國聲音」。以往,在國際學術界和國際指南的制定陣容中,西方學者一直都是主角,徐兵河則是打破這種局面的「東方來客」,2013年,成為第一個代表亞洲參加國際晚期乳腺癌共識指南(ABC)制定的專家;並且牽頭完成了中國首個獲批上市的治療乳腺癌的小分子靶向藥物、首個CDK4/6抑制劑、首個中歐雙報並批准上市的國產生物類似藥臨床試驗;以及牽頭完成了全球首個且唯一獲批的靶向Trop-2的ADC藥物戈沙妥珠單抗在中國的註冊性臨床研究等。

《21世紀》: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因為治療手段以及用藥局限,腫瘤並不是一個「熱門」學科,甚至在醫院也算是「冷門科室」,很多腫瘤醫生更多的選擇外科,做手術,但您則選擇了腫瘤內科,並且堅持了很多年,為什麼您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徐兵河:我是1982年畢業的,大家喜歡選擇做大內科大外科這種專業,做腫瘤基本上不在大多數人的選擇範圍內,因為當時一提到腫瘤就等於死亡,即使要做腫瘤更多的也是選擇腫瘤外科做手術。當時我選擇的是腫瘤科室,其中手術、放療和化療都在一起,但我發現單純的手術,對於腫瘤患者生存率並沒有明顯的提高,最後很多患者死於肝、肺、腦等遠處轉移。

但藥物是可以治療轉移的,要控制轉移就要預防轉移、治療轉移,所以我覺得從事腫瘤內科即藥物治療可能會更適合我,我很快將這種想法付諸實踐,工作兩年以後就報考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孫燕院士研究生,並成為他的第一個研究生,並且了解到腫瘤內科是一門正在興起並且蓬勃發展的學科。

雖然當時的藥不多,但我們還是開展了一些臨床研究,在後續的國外留學期間,大大開拓了視野,了解到當時國外的前沿研究狀況,比如腫瘤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研究,正在興起的個體化治療研究。回國後我就申請了一項國家「十五」攻關項目《惡性腫瘤個體化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在國內首先開展了惡性腫瘤的個體化治療研究。

實際上,腫瘤有不同的亞型,分得越細更有利於個性化精準治療,提高療效,如乳腺癌從病理分型來說有四大亞型: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HER-2過表達乳腺癌;三陰性乳腺癌,也就是ER、PR、HER-2都是陰性的乳腺癌;激素受體陽性,HER-2也是陽性的,所謂三陽性乳腺癌。其中,三陰性乳腺癌作為乳腺癌的一種特殊類型,下面又分六七個亞型。

《21世紀》:目前我國三陰性乳腺癌的研究進展如何?

徐兵河:三陰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非常難治的類型。目前,三陰性乳腺癌的生存率並沒得到明顯提高,並且尚未找到一個適宜的靶點,雖然目前有一些新的靶點出現,但相對其他腫瘤還是不一樣的。所以三十多年來,傳統的化療還是最基本的治療,並沒有得到明顯的突破。而且三陰性乳腺癌的患者年齡偏低,易發生腦轉移,發展速度較快,一旦轉移後生存期也會非常短。因此,雖然這部分患者占比為15%-20%,但治療是非常難的。

我們也是國內較早研究三陰性乳腺癌的。曾在《腫瘤學年鑑》發表了一個前瞻性的臨床研究:鉑類藥對晚期三陰性乳腺癌的療效比其他傳統化療方案的效果要好一些。此後,國內在三陰性腫瘤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很多三期的臨床研究也證實了鉑類藥對三陰性乳腺癌比其他藥物的效果要好一些。此外,國內對三陰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做了進一步的細化研究。再者,國內對三陰性乳腺癌的微環境也做了很多研究,發現腫瘤微環境可以影響三陰性乳腺病的預後以及對藥物治療的敏感性。我們也牽頭開展了用於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戈沙妥珠單抗在中國的註冊性臨床研究。

《21世紀》:戈沙妥珠單抗對三陰乳腺癌的患者治療有何改變?

徐兵河:戈沙妥珠單抗是靶向Trop-2的抗體偶聯藥物(ADC),該藥是第一個獲批用於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ADC類藥物,其批准治療的適應症是用於接受過至少2種系統治療(其中至少1種為針對轉移性疾病的治療)的晚期三陰性乳腺癌。戈沙妥珠單抗為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藥物治療選擇。

抓好創新源頭

據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在2020年通過《專利合作條約》共申請了68720項國際專利,連續第二年稱冠全球,數字較2019年增長了16.1%。但另一方面,相比於歐美發達國家科技成果40%左右的轉化率,我國在這一數據上僅為15%左右,整體轉化率較低。

醫學科技轉化率並不高,存在多個原因,其中提高對源頭創新的重視並持續推動,才能促使其最後的成功轉化。據了解,一些科研機構、企業也在積極探索適合醫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徑。

《21世紀》:目前有數據顯示,我國科技轉化為臨床應用成果的比率較低是為什麼?

徐兵河:一是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醫藥公司的研究人員與臨床工作者之間缺乏有效和頻繁的溝通和交流。相互之間有效的聯繫不多,不清楚相互之間的研究方向和需求。

二是在實現整合後,如何評估每位研究者的貢獻。藥品或產品上市其實包含著各方面人員的努力。我覺得需要調動各方面的人員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的專利保護體系。對每一位在這個轉化研究中做出貢獻的人員都給予相應的鼓勵,而不是只獎勵第一個或者某一個人。

除此之外,創新思維也是需要培養的。此前,有報導稱我國助聽器需要依靠國外進口,而國外最好的助聽器就是基於一個最樸素的物理學原理,而我們卻生產不出來,我們需要培養有創新思維的科學家,將研究成果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21世紀》:在創新藥研發領域中,我國目前出現熱門靶點扎堆,做「Me-too」藥物,針對在腫瘤開發領域中如何把好中國創新藥發展的這個源頭關的問題,您有哪些建議?

徐兵河: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總體來說,中國的藥物研發是從開始的跟進學習,然後到某些領域的齊頭並進,再在某些領域有所突破。

目前中國主要在三個方面存在著差距,首先是在源頭創新,即新靶點的發現上存在明顯不足。第二,轉化意願和轉化能力也存在差距。第三,總體上,臨床研究能力存在差距。近幾十年來,一些大型醫院的臨床研究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普遍來說,許多醫院的臨床能力還有一定差距。只有以上三方面的差距都能夠明顯縮小時,才能真正開發出更多的原創性新藥。

此外,國家出台的鼓勵政策以及指導意見也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國家的扶持或者國家投入資金來進行引導,也是很難的。

《21世紀》:您是如何看待中國創新藥的發展前景?

徐兵河:中國創新藥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從批准的數量來看,是逐年大幅增加的,特別是最近幾年,如《2021年度藥品審評報告》顯示,2021年審評通過47個創新藥,再創歷史新高。

此外,國家的鼓勵也越來越大,投入也越來越多。再者,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國內已經湧現了很多的科技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專注於腫瘤藥物創新。我相信下一個十年,中國會有更多的創新藥問世。

(實習生楊寧對本文亦有貢獻)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字: